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序言菲律宾经济目前正面临着重大的转折。为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国家从1994年1月开始逐步降低关税。这样,东盟区域内的关税在十五年、早则十年之内便可降低至5%以下,东盟将成为自由贸易区。六十年代,菲律宾在东盟国家中率先实行了工业化,但到了九十年代,昔日的雄姿已

  • 标签: 菲律宾经济 制造业 马科斯政权 东盟自由贸易区 利益结构 八十年代
  • 简介:1981年菲律宾经济发展面临了一系列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不利因素。外部的不利因素之一是工业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衰退之中,这对菲经济产生了两方面重要影响:其一,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影响到菲的出口收入和生产。其二,工业发达国家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加重了菲的进口负担。外部不利因素之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利息率,1981年由于世界利息率长期居高不下,菲债务中的商业贷款部分的利息率负担也随之上升到20%左右的高水平。这种情况使得偿还到期债务及利息的支出从1980年的

  • 标签: 利息率 到期债务 经济概况 出口收入 国际金融市场 商品价格
  • 简介:自从1989年12月极端分子几乎成功地推翻科拉松·阿基诺总统的政权以来,菲律宾经济活力受到了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在1989年的最后几星期内,一些得到少数政客与商人支持的军官发动了一场暴动,把一些潜在的外资吓得不敢前来进行投资。自1990年年初以来,菲律宾的投资环境变得越来越糟了,其主要原因如下:

  • 标签: 科拉松 极端分子 地下经济 宏观经济预测 经济管理 阿基诺夫人
  • 简介:2001年菲律宾的政治经济发展呈现一种戏剧性的发展态势:弹劾案一波三折,大选后政敌握手,绑架之风愈打愈烈,经济增长引人瞩目.国内外对菲律宾的研究则呈现一种分析视角和结论的独特性:透过纷繁的政治现象,揭示其特色民主和体制设计缺陷;通过分析翔实资料,提出1997-1999年菲律宾经济衰退本可以避免;运用决策分析法,剖析其对华政策的缺陷.

  • 标签: 2001年 菲律宾 政治形势 经济形势 菲律宾研究 选举
  • 简介:近年因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菲律宾经济、社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菲律宾政府采取了多项因应对策,使国家内经济在困难中取得了新进展,但菲政府的管理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尚存在着不少问题。

  • 标签: 菲律宾 社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
  • 简介:菲律宾在国外的就业人员有800万人左右(约人口的十分之一)。而且,他们向本国家属的汇款是该国重要的外汇来源,同时也支撑着民间消费。但是,大大依赖于汇款的经济结构有可能持续下去吗?本文拟对该国的现状和今后的动向加以考察。

  • 标签: 经济结构 菲律宾 汇款 国外 劳工 就业人员
  • 简介:菲律宾在亚洲国家中英语普及程度最高,英语优势给该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其国语一他加禄语的地位和影响力却大不如英语,文化遗产也缺失本民族特色。语言政策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这个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国度表现得极为典型。

  • 标签: 语言政策 经济 文化
  • 简介:在当前第三世界民主化热潮以前的一个时期,很多学者、发展学家和政治家都接受这样的观点:加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强硬的,也许甚至是独裁的领导。当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在1972年宣布实行军管法时,他似乎很符合这种独裁开发者的模型。当时国际上很少对此提出官方的指责,而且美国的经济著作还开始预测,菲律宾将成为下一个“亚洲经济奇迹。”马科斯现在似乎有能力改革和调整菲律宾经济结构,而且很多评论家(包括我自己)都认为,这正是马科斯应该着手干的事。据认为,关闭菲律宾国会将使一大批更

  • 标签: 马科 菲律宾人 军管法 菲律宾经济 进口替代工业 马科斯政权
  • 简介:菲律宾是东亚最旱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经济发展呈现出“拉美式”特点。1960午之后的近半个世纪,菲律宾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其邻国相比显得十分缓慢。由于出口缺乏竞争力,国内市场狭窄,对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形成制约。20世纪90年代,菲律宾已由该地区的第二工业国沦为最大的农业国。菲律宾经济发展过程中“去工业化”是由其特定的历史、政治与经济等多种复杂因素所铸就,其中美国干涉、政治体制的低效政局不稳是造成菲律宾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为了达到复兴制造业的目标,菲律宾政府制定了一条经济结构转换路线图。然而,对于当前菲律宾政府而言,要克服一系列政治经济困难实现经济转型,任重而道远。

  • 标签: 菲律宾 “去工业化” 经济转型
  • 简介: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上台执政后积极兑现其竞选时的承诺,在政治领域高调宣战扫毒打黑,推进棉兰老冲突地区实现和平进程谈判的同时与菲律宾共产党达成和解,并推动修宪改制;在经济领域颁布一系列发展计划与纲领,试图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和贷款改善国内拥堵的市政交通,为经济增长、发展及转型打下基础。本文将勾勒杜特尔特政府执政后在政治与经济领域所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成效及面对的问题,剖析其难以兑现竞选承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对菲律宾政治经济发展前景作出预测。

  • 标签: 菲律宾 杜特尔特 政治经济改革
  • 简介:引言本文旨在考察1990年菲律宾的大公司,并对国内不同种族和民族的经济地位和企业活动进行分析。受考察和比较的族群包括:(1)华裔菲律宾人,即众所周知的在企业界起主导作用的族群;(2)其他菲律宾人,主要指西班牙裔菲律宾人和当地菲律宾人;(3)主要由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外国企业界。鉴于一部分大公司属政府所有,它们将作为单独的类别来讨论。

  • 标签: 菲律宾人 华人企业 菲律宾经济 1000家大公司 种族分类 外国人
  • 简介:人权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无论内容和形式都要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各国人权教育做法和经验不尽相同。即使是同处在起步阶段或采取同一种形式,在目标、内容以及具体做法上仍各有侧重和特点,问题的关键是要符合本国的实际。菲律宾在人权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有一些地方可供参考、借鉴。

  • 标签: 菲律宾 人权教育 学校教育 课程体系 教材 教育经费
  • 简介:移民开拓边疆是一个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政治、自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作为一项由政府组织推行的活动,它在菲律宾已有较长的历史。在菲律宾沦为美国殖民地时期,殖民地政府就曾组织过移民拓边活动,其目的不过是为了适应殖民主义政治、经济势力扩张的需要。菲律宾独立之后,为了减轻人口稠密、租佃率高、农田碎小、农业收入低的地区所存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发边疆,增加农业生

  • 标签: 棉兰 人口布局 殖民地时期 农业收入 少数民族群体 经济发展水平
  • 简介:四、经济调整的代价(一)宏观调整代价第4表将那些以1984年12月备用协定为前提的宏观经济的设想部份数据与实际数字作一对照。该宏观经济设想将1985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零,进口定为负增长,并假定贸易收支趋于顺差。这种设想要求本身就非常严格。尽管如此,关于货币供应量,公共部门赤字等的“实绩基准值”现在实际上已经达标,抑制迅速上涨的通货膨胀与缩小经常收支

  • 标签: 存款保险 金融体系 贸易收支 货币基础 金融机构 国内信贷
  • 简介:菲律宾经济在八十年代上半期曾经出现严重的危机,下半期由于政权的更迭以及一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严重衰退的经济逐步出现转机。国民生产总值从1984和1985年的约11%的负增长转变为1986年的实际增长1.5%,1987至1989年的年均增长率约6%。虽然这几年的经济复苏和发展,为菲律宾今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应该看到,九十年代菲律宾仍然面临着许多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难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 标签: 经济发展 九十年代 出口商品 发展问题 严重衰退 八十年代
  • 简介:<正>人口增长二十世纪以来,菲律宾进行过七次人口普查。据普查资料,菲律宾人口总数为:一九○三年七百六十三万五千人。一九一八年一千零三十一万四千人,一九三九年一千六百万人,一九四八年一千九百二十三万四千人。一九六○年二千七百零八万八千人,一九七○年三千六百六十八万四千人,一九七五年四千二百零七万一千人。但由于普查方法不完善,出现人口漏算的情况(特别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因此,大致的情况是:一九三○至

  • 标签: 菲律宾 人口增长 二十世纪 人口资料 人口普查 普查方法
  • 简介:<正>3月13日,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暨南大学学生处联合举办了“菲律宾问题讨论会”。我所陈森海同志和历史系黄滋生同志在会上作了中心发言。学校领导、宣传部、教师、干部以及学生七十多人参加了讨论会。会上,对导致最近菲律宾政权更迭的内外原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就新政权内部各派政

  • 标签: 菲律宾 讨论会 暨南大学 东南亚 学校领导 政权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