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该工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PBSA)方法计算了抑制OBA与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1B(PTP1B)的结合能。结果表明与实验值非常吻合。此外,进一步研究了抑制、蛋白与复合物相对晶体结构的均方根偏差(RMSD)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的了解OBA与PTP1B的动力学与相互作用机制,而且还可为以PTP1B为靶标的有效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分子动力学模拟 抑制剂OBA 胞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分子力学/泊松玻尔兹曼表面积(MM/PBSA)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2(CHP2)在临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恶性表型作用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临床胃癌组织芯片(297例胃癌和198例对照良性胃黏膜组织),均来自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生物样本库。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HP2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分析CHP2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在胃癌细胞系中分别进行CHP2抑制和过表达细胞学实验,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恶性表型变化。结果CHP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204/297,68.7%),高于非癌的手术切缘组织(31/91,34.1%)、慢性胃炎组织(13/22,59.1%)、肠化胃黏膜组织(13/38,34.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组织(12/30,40.0%)以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组织(7/17,41.2%)。胃癌组织中CHP2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有转移、TNM分期晚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HP2蛋白高表达,TNM分期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P<0.05)。胃癌细胞HGC-27在下调CHP2表达后,增殖、迁移能力下降(P<0.05);胃癌细胞AGS在上调CHP2表达后,增殖、迁移能力增强(P<0.05)。结论在胃癌发展中,CHP2起到促进增殖和转移作用,可以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以及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胃肿瘤 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2 预后 增殖 迁移
  • 简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在详细介绍了的本质和作用特性的基础上,还安排了“影响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性实验,同时提供了一系列的实验材料,并提示学生从环境温度、pH对活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其实,除此之外,活性还受环境中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的活性增加,称为的激活剂,而有些物质能使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称为抑制。笔者以唾液淀粉为材料,介绍如何进行激活剂和抑制活性影响的探究性实验。

  • 标签: 酶活性 抑制剂 激活 探究性实验 实验材料 环境温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7年8月-2008年11月,大杨树地区小儿佝偻病进行骨性磷酸检测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地区2007年8月-2008年11月大杨树小儿佝偻病26例,应用GLAMOUR2000RandomAccessClinicalAnalyzer对患儿进行骨性磷酸检测,并对所有病例进行手腕关节X线检查。结果26例中小儿碱性磷酸阳性率占69%,其中0—1岁阳性率最高。结论碱性磷酸(BALP)方法简单对小儿佝偻病有早期诊断及预防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小儿 骨性磷酸酶 佝偻病
  • 简介:大豆胰蛋白抑制是大豆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大豆制品的营养质量和食用安全性,在大豆制品加工过程中必须使其失活。介绍了通过热处理、微波技术、压力处理、超声波处理、高压脉冲电场、化学还原、酚类化合物络合、法水解、微生物发酵及亲和色谱分离等钝化大豆胰蛋白抑制的方法。

  • 标签: 大豆 胰蛋白酶抑制剂 失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化抑制(ACEI)加中药灌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患者55例,随机双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一致的含依那普利的基本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患者尿蛋白、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尿蛋白、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都得到了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依那普利加中药煎剂灌肠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

  • 标签: 中药灌肠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碱性磷酸(BALP)在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进行BALP检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对BALP≥250U/L者,结合临床进行血清Ca、P、ALP和X线比较分析。结果BALP检测具有敏感、特异、简单、快速、经济等优点。结论BALP是目前佝偻病早期诊断有价值的实验方法,值得普及和推广。

  • 标签: 骨碱性磷酸酶 佝偻病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孕激素受体(PR)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接受芳香化抑制(AI)治疗的疗效及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的影响。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9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0(27,80)岁]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对比生存的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相关预后因素。结果显示,PR+、PR-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12.5个月和9.0个月,两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临床获益(CBR)分别为81.1%和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R+乳腺癌患者的PFS较PR-型乳腺癌患者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PR是ER+及HER-2阴性患者一线芳AI内分泌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PR+型较PR-型晚期乳腺癌对一线AI内分泌治疗反应好,PFS时间更长。

  • 标签: 孕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芳香化酶抑制剂 疗效
  • 简介:摘要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作为抗肿瘤药物在中国被纳入医保,已有大量肿瘤患者从中获益,但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出现导致了肿瘤患者非预期死亡率增加,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本建议结合国内外文献、国内外药品说明书、已发布的指南及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重点围绕“防”和“管”两大主线,贯穿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预防-评估-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围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者提供可切实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的毒性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用药安全的实践建议,以进一步促使各地区防治和管理达到同质化水平。本建议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毒性的概述、风险评估、监测、随访建议,还描述了免疫相关性不良事件的早期识别和管理建议,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管理者提供临床实践参考。

  • 标签: 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毒性 防治 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天然气集输系统也有了很大进展。天然气生产和运输系统容易在冬季低温时形成水合物堵塞管道,水合物抑制注入法在实际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针对P气田A气井冬季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PIPESIM软件分别对三种水合物抑制用量进行优化,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甲醇、乙醇的最优注入量分别为65、200L/d,甲醇和乙二醇配比为32时,水合物抑制效果最好。该研究为气田集输系统提供了可靠的醇类抑制用量优化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

  • 标签: 水合物 醇类抑制剂 注醇量 天然气采输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在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同时可产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中一种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生1型糖尿病,伴有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与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PD-1配体(PD-L1)治疗有关,称之为免疫检查点抑制诱导的1型糖尿病(ICIT1D)。由于肿瘤免疫治疗普及,ICIT1D越来越多。本文就ICIT1D的患病情况、临床表现、免疫遗传特征、发病机制与监测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糖尿病,1型 免疫检查点 PD-1 免疫疗法
  • 简介:为对室内研究筛选出的具有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的几种抑制进行田间药效验证,采用高压喷枪接种烟草花叶病毒后每隔一周喷施制剂的方法对几种制剂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含1%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二甲基亚砜溶液1000倍液、含0.4%苦木素的2%3-丙酮基-3-羟基羟吲哚微乳液500倍液两种制剂在接种烟草花叶病毒4周后仍然保持44.04%和47.71%的相对防效,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药剂.

  • 标签: 烟草花叶病毒 抑制剂 田间试验 相对防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胆囊结石患者术前肝功能水平对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行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249例患者,同时收集术中胆汁和临床资料。根据胆囊胆汁淀粉水平将纳入患者分为OPBR组(胆汁淀粉>110 U/L)和对照组(胆汁淀粉≤110 U/L)。比较两组术前肝功能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在两组间有差异的肝功能指标γ-谷氨酰转移(GGT)和碱性磷酸(ALP)对OPBR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BR的相关因素。结果249例患者中男83例,女166例,年龄50(37,62)岁;其中对照组218例,包括男70例、女148例,年龄49(36,61)岁;OPBR组31例,包括男13例、女18例,年龄58(51,6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指标,OPBR患者的GGT[M(Q1,Q3)][35(18,59)U/L]和ALP[80(71,97)U/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13,34)、69(57,83)U/L;均P<0.01]。ROC曲线提示术前GGT和ALP水平对OPBR有预测诊断作用,其各自的诊断界值和ROC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GGT≥30 U/L,0.656(0.542~0.770),P=0.005;ALP≥70 U/L,0.693(0.613~0.7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30 U/L[OR(95%CI)=2.856(1.260~6.473),P=0.012]和ALP≥70 U/L[OR(95%CI)=3.685(1.314~10.333),P=0.013]是胆囊结石患者合并OPB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术前肝功能评估对胆囊结石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其中GGT和ALP是预测胆囊结石患者合并OPBR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隐匿性胰胆反流 γ-谷氨酰转移酶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κB激酶抑制PS1145对脓毒症小鼠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区组随机法将45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0.9%生理盐水,即Con组)、脓毒症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即LPS组]和实验干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IκB激酶特异性阻断剂PS1145 50 mg/kg,6 h后腹腔注射LPS 10 mg/kg,即PT组),每组15只。在模型建立后6 h时每组再分为3个亚组(n=5),分别监测小鼠基础收缩压、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300 ng/kg静脉注射)后收缩压升高幅值、给予乙酰胆碱(Ach)(600 ng/kg静脉注射)后收缩压下降幅值。取3组中监测完基础收缩压亚组的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及血管内皮多糖-蛋白复合物(GCX)脱落标志物Syndecan-1(SDC-1)的水平,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小鼠肠系膜动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eNOS)的表达情况。另取15只小鼠分3组(即对照组、LPS组、PT组)建模后采用伊文思蓝染料(EBD)法测定建模6 h时各组小鼠心肌组织、肺脏组织和肠系膜组织的EBD值。结果建模6 h时,LPS组和PT组小鼠基础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5.8±1.1)、(89.2±1.3)和(112.6±1.5)mmHg(1 mmHg=0.133 kPa),均P<0.01];使用NE后LPS组收缩压升高值[(6.40±0.16)mmHg]低于对照组[(13.75±0.43)mmHg](P<0.01),PT组[(8.93±0.17)mmHg]高于LPS组(P<0.01);使用Ach后收缩压降低幅度LPS组低于对照组[(4.16±0.10)mmHg比(9.52±0.53)mmHg,P<0.01],PT组[(6.45±0.17)mmHg]高于LPS组(P<0.01)。建模6 h时LPS组小鼠血浆TNF-α、SDC-1、NO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PT组均低于脓毒症组(均P<0.05)。3组小鼠血浆TNF-α和SDC-1浓度呈正相关(r=0.99,P<0.05)。建模6 h时,LPS组小鼠肠系膜组织动脉内皮细胞上eNOS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PT组高于脓毒症组(P<0.01)。建模6 h时,LPS组小鼠心脏组织、肺脏组织和肠系膜组织EB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PT组上述组织EBD含量低于LPS组(均P<0.01)。结论使用PS1145抑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可改善脓毒症小鼠模型的血管反应性,机制可能与其降低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内皮GCX损伤脱落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屏障功能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IκB激酶抑制剂PS1145 多糖-蛋白复合物 血管功能
  • 简介:采用一种计算已知熔点温度Tm的固体化合物Cp一般表达式的方法(温度范围298K-Tm),计算出取向硅钢中晶粒抑制Cu1.8S在298~1403K之间的等压摩尔热容随温度变化的表达式为:Cp(T)=76.3681+5.0017×10~T-11.76×105T-2,为采用热力学方法推导出Cu1.8S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的固溶度积公式确定其固溶温度并发挥其作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晶粒抑制剂 Cu1.8S 热力学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