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吻合技术不仅在脑血管手术中,而且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广泛.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在有一定显微外科操作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显微镜下练习微小血管吻合的操作.通过模拟训练,熟练掌握该项技术,从而为临床应用做好基础准备.本文笔者曾多次举办培训班,通过常用的几种培训方法,总结适合学员由浅入深的掌握血管吻合技术的方法.本文还将详细介绍各级培训需要的材料、器械和教学方法.

  • 标签: 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吻合技术 外科 教学
  • 简介:摘要近年来,胰腺癌的治疗并未取得良好的收效,全基因组测序及诊断的微解剖技术使我们发现胰腺癌的分子分型的多样性,诊疗策略均无法套用其他肿瘤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胰腺癌肿瘤组织和间质的部分独立性发展及相互联系制约,使得肿瘤相关的微血管以及肿瘤微环境亦有其独特性,肿瘤微环境更像是一个微生态,干预微血管的生理可以使肿瘤、微环境的特性发生改变,机械性的过渡干预或者不适时的干预则会干扰了机体自身对肿瘤的免疫。目前针对胰腺癌微血管的生理特性的认识较前有所提高,但其对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影响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微血管 胰腺癌微血管健康化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的低氧训练模式对心肌组织血管生成的作用,从微血管生成的变化和规律来探寻最佳的低氧训练模式。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运动组采用10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训练,每周训练6天,运动量由第1周的运度为15m/min、持续时间为25min递增至第10周速度为28m/min、持续时间为50min,低练组每周二、四、六在相当于海拔1500m的低氧环境中训练,一、三、五在常氧下训练。并且在低氧环境中居住,低氧环境由第1周相当于海拔1800m递增至第10周相当于海拔3600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图象分析对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光密度水平、表达面积进行计数和检测。结果:CD34可较好标记心肌组织微血管,其中低氧训练组有大量的CD34蛋白表达。结论:低氧训练能显著增加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其中高住高练低练这一低氧训练模式对心肌组织微血管的生成效果最好。

  • 标签: 低氧训练 心肌组织 血管生成 大鼠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出现右足趾肿痛、破溃4年,加重1个月的糖尿病足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及相关检查后,拟行胫骨横向骨搬移,但术前发现小腿内侧皮肤条件欠佳,遂行腓骨横向骨搬移。用微型截骨器在腓骨外侧中段两侧截骨,两截骨线相距约10 cm,远端截骨线距外踝尖约10 cm。术后第8天开始骨搬移,每6小时搬移1次,每天向内侧延长1 mm,搬移14 d后再往回搬移14 d。从术前术后皮温、踝肱指数、CT血管造影、CT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创面愈合情况等进行对比评估。术后28 d创面完全愈合。

  • 标签: 腓骨 骨搬移 糖尿病足 血管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原肺动脉高压Wistar大鼠返回平原后肺、骨髓微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通过低压低氧、脱高原的变换规律研究,寻找重返平原后肺、骨髓MVD改变是否具有可逆性。方法实验组Wistar雄性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m低压舱处理30天后重返平原,分别选低压低氧10d、20d、30d、重返平原10d、20d、30d、90d为时间点,每时间点随机抽取14只大鼠进行右肺中叶、左侧股骨组织取材,经固定、包埋、切片、染色,测定肺、骨髓MVD。对照组在平原喂养按照上述方法处置。结果随着低压低氧时间不断增加,大鼠骨髓、肺MVD显著增加,骨髓MVD30天时达最高值,肺MVD在低压低氧10天、30天呈双峰分布,重返平原10天后肺和骨髓MVD显著减少,与低压低氧30天组比较有差异;此后持续缓慢降低,30天时接近平原对照组水平;骨髓、肺MVD之间呈正相关(γ=0.559P=0.01)结论随着低压低氧环境持续骨髓、肺MVD逐渐增长,两者具有同步性,脱高原环境后10天左右快速降至正常水平,脱高原适应后骨髓、肺MVD具有可逆性。

  • 标签: 重返平原 肺MVD 骨髓MVD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初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复杂诊治过程。该患者病初表现为多系统受累,神经精神症状伴发热,顽固的贫血、血小板减低,肾脏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与急性肾衰竭,且肾功能由于合并危及生命的自发性肾周血肿而进一步恶化。然而该患者由于意识状态差、腰骶皮肤感染而无法行腰椎穿刺活检、肾活检,进一步导致诊断的困难。经过各系统详细的鉴别诊断与病因排查,该患者最终通过激素冲击治疗、血浆置换、多靶点免疫抑制剂治疗使得病情控制,各系统恢复良好。

  • 标签: 红斑狼疮,系统性 血栓性微血管病 急性肾功能不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集1999-2008年间我院泌尿外科手术确诊TCC患者的病理切片共37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表达,计数MVD,并与同期因其他疾病获得的正常膀胱组织56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正常膀胱组织与TCC患者中VEGF的阳性率分别为0及72.3%,MVD值分别为10.1±4.7及21.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表达与MVD密切相关。

  • 标签: 膀胱移行细胞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148例[男106例,女42例,年龄(58±11)岁]肝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其中MVI阳性88例,MVI阴性60例。按照约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MaZda软件提取肝细胞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3D影像组学特征,采用3种特征选择方法联合(FPM法)和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得到最优特征子集。然后用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并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MaZda软件提取肝细胞癌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影像组学特征,各239个。利用FPM法和Lasso 回归进行特征筛选可分别得到7个动脉期和14个门静脉期最优特征。基于动脉期的7个最优特征构建的决策树、极端梯度提升、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广义线性模型和神经网络等模型预测验证集肝细胞癌MVI的AUC值分别为0.736、0.910、0.913、0.915、0.897、0.648,其中支持向量机的AUC值最高,其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35%、95.83%和94.74%。利用门静脉期的14个最优特征构建的上述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验证集肝细胞癌MVI的AUC值分别为0.873、0.876、0.913、0.859、0.877、0.834,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随机森林模型的AUC值最高,其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70%、87.50%和94.74%。结论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其中,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 标签: 癌,肝细胞 体层摄影术, X线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全程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采用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112例TN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术前MRI影像学数据,包括:桥小脑区(CPA)面积比(健/患侧)、三叉神经(TGN)长度比(健/患侧)、TGN夹角比(健/患侧)、责任血管类型。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本组112例患者中,其中男49例,女63例;年龄20~82(59±9)岁,病程0.05~30.00(5.60±5.15)年。疼痛位于左侧43例(38.39%),右侧69例(61.61%);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1年,平均随访时间21.5个月,复发11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病程≥3年(HR=9.34,95%CI:1.12~39.07)、CPA面积比(健/患侧)>1(HR=27.47,95%CI:1.69~44.20)、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HR=35.39,95%CI:1.26~18.60)以及动静脉(HR=46.07,95%CI:2.74~27.75)是影响MVD术后复发的因素(均P<0.05)。结论患者病程≥3年、CPA面积比(健/患侧)>1、责任血管类型为静脉/动静脉是影响全程神经内镜MVD治疗TN痛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内镜 CPA面积 复发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股骨头内不同区域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基因表达水平及活化差异。方法选用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切除的人新鲜股骨头组织标本,分别对人股骨头松质骨区与软骨下骨区的BMECs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用一系列低浓度梯度氢化可的松(0、0.03、0.06、0.10 mg/ml)分别对两个区域BMECs进行干预,观察股骨头不同区域的BMECs的细胞表型与功能状态,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观察血管生成能力。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比较不同部位BMECs内11β-HSD1、11β-HSD2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11β-HSD1、11β-HSD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氢化可的松浓度升高,股骨头松质骨区和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软骨下骨区BMECs 11β-HSD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松质骨区(均P<0.05)。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在股骨头松质骨区BMECs表现为先缓慢减少,然后在0.10 mg/ml时略微增加,而在软骨下骨区表现与之相反,软骨下骨区11β-HS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略高于松质骨区(均P<0.05),但在0.10 mg/ml时两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23±0.018比0.126±0.021、0.577±0.231比0.609±0.174,t=1.380、0.409,均P>0.05)。0.06 mg/ml氢化可的松处理后不同时间,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划痕闭合率、管腔数、出芽数和小管分支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股骨头不同区域BMECs 11β-HSD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松质骨区BMECs 11β-HSD1高度表达而11β-HSD2却低表达,软骨下骨区则表现相反,这有助于解释激素性骨坏死的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

  • 标签: 股骨头 骨微血管内皮细胞 糖皮质激素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运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的97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利用自然间隙,无需磨除发达的岩骨嵴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可视化、全景化地观察和评估脑桥小脑三角(CPA)区情况,准确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或者减压不充分,同时采用预垫技术、架桥技术及潜水技术,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副损伤。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鉴定,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97例PTN患者中,96例在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性压迫77例,单纯静脉性压迫6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13例。本组中87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例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无需口服药物;4例疼痛部分缓解但仍需口服药控制,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无效。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4例,患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脑梗死和脑出血,无颅内和切口感染。随访3.0~38.0(22.4±2.2)个月,术后复发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治疗PTN可提供全景化视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神经内镜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肝癌合并微血管癌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建立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术前抗病毒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使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预测因子,并采用R软件制作预测列线图,使用区分度和校准度评价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共1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22例、男131例,年龄(51.3±11.7)岁,抗病毒组62例、非抗病毒组91例。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术前抗病毒治疗组的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率均较高(χ2=41.423,54.389;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抗HBV病毒治疗(HR=0.301,95%CI:0.171~0.532,P<0.001)、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HR=1.226,95%CI:1.157~1.776,P=0.032)、肿瘤直径(HR=1.008,95%CI:1.001~1.016,P=0.02)与总体生存相关。3年和5年生存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9(95%CI:0.712~0.782)和0.755(95%CI:0.724~0.593)。结论术前抗HBV治疗可改善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建立的针对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肝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3年和5年的生存率预测模型较为准确可靠。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炎,乙型 微脉管癌栓 预后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夜间发生呼吸暂停期间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系列Valsava动作,通过这种动作可导致右心系统的栓子通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左心系统乃至大脑。这种机制在不明原因脑栓塞、矛盾栓塞、一过性脑缺血和偏头痛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研究OSA患者中发生的卵圆孔未闭对于进一步研究OSA与多种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卵圆孔,未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脑血管病
  • 简介:利用最优化原理设计一种简明、合理的阻塞费用计算规则,提出了电力市场中进行阻塞调度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以发电机出力调整的成本最小(即阻塞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电力市场中的约束条件,得到既保证电力系统经济性又满足电力系统安全性的最优调度计划方案.通过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正确、可行.

  • 标签: 阻塞管理 阻塞费用 最优潮流 电力市场 阻塞调度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向来是中老年人的健康大敌,专家提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会衰退老化,斑块等沉积物也会越来越多。因此,生活中可适当补充一些有益血管的“碱性食物”。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食物 碱性 中老年人 人体血管 沉积物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疗效,为治疗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4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临床资料4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41例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术前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41例患者行45处支架置入术,成功置入42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3.33%(42/45);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41例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为(52.36±12.22)分,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为(95.33±5.54)分,术前与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1例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有36例患者的脑缺血症状未出现,1例患者术后死亡,4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血管病合并血管狭窄患者中的安全性比较高,长期临床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脑血管病 合并血管狭窄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