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培养什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应紧紧围绕这个首要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精准发力,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 标签: 社会主义建设者 接班人 培养 教育现代化 教育工作 学校党组织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同,教育又被区分为不同类型(比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层次(比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国,不管是什么类型、也不管是什么层次的教育,其任务或者说目标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 标签: 社会主义建设者 职业教育 接班人 培养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全国教育大会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者 教育发展 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 习近平
  • 简介: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者 教育发展 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 习近平
  • 简介:摘要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尺。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是当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学前儿童可塑性强,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环境 课程教育 幼儿生活 教师素质 家园合作
  • 简介:摘要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然而邓小平关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已成为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笔者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需要在深刻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基础上,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放在首位的前提下,结合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中人的精神追求,由此才能更加准确全面的把握社会主义本质。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 终极关怀
  • 简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在新时代如何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改革开放能否取得全面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做出分析。

  • 标签: 青年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问题
  • 简介:摘要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到“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本质论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实现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 标签: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治理
  • 简介: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界定,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方略,作出了科学阐释;对新时代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是提升党的政治领导能力,作出了科学论断。

  • 标签: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理念 新思想 新战略
  • 简介:在科学概括出抽象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市民社会形象给予历史区分,构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两个重要成就。它不仅决定了马克思既对现代政治国家进行批判也对现代市民社会进行批判的革命彻底性,而且决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正确理解现代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无疑具有社会启蒙的意义,对于当代中国推进以个体主体性的生成、社会公共性的回归和国家合法性的落实为归依,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前提的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市民社会 无产阶级革命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社会公共性 国家治理
  • 简介:价值观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界定,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

  • 标签: 价值观 理性界定 理论向度 实践向度
  • 简介:意识形态工作是政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系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要以新思想为引领,用更有效的思路和举措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 标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宣传[中图
  • 简介: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环境的优化提供明确的价值取向实的思想基础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育环境的优化提供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 标签: 核心价值观 德育环境 价值取向
  • 简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思想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入新时代,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要看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尤其在网络意识形态方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加强理论武装、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大党员干部要扎实有效开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学习、勇于作为、敢于担当。

  • 标签: 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新时代
  • 简介:培育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价值哲学视域,即从美学、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视域去追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想进行有效的价值信仰教育,必须回答一些基本的价值问题,如价值与人性、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普世价值与特殊价值、价值共识与价值选择等。价值信仰教育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教育过程,"内化"就是教育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内心的良知,以"致良知"达到意识的自觉;"外化"就是教育青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切行为实践和价值追求的依据,在实践中格物致知,观照内省,实现价值论阈的"实践转向"。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 信仰教育
  • 简介:文化自信是个人和集体对于自主创造的文化的信任。只有当的实践活动创造出那些文化自信所必需的条件时,文化自信才有可能。文化由于其公共性、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而具有精神建构功能。人类在文化生产、文化交往和文化消费过程中,再生产自身的精神结构,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化自信的形成过程,就是国家和民族在自主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解决矛盾,从而形成公众对于本土文化的深沉信赖的过程。文化自信形成过程中面临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解决文化自信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从而为文化自信提供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根本途径。

  • 标签: 精神建构 文化公共性 文化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自信
  • 简介:摘要家风家教具有家庭的特有属性,是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德育教化方式,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缩影和具体表现,家风家教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度极高,好的家风家教,能够培养家庭成员进入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在提升思想境界、增强道德观念、规范日常行为上进行自我控制和约束,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 标签: 家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
  • 简介: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一个引领的作用,必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高校的德育之中,这样的目的是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具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准确的了解的能力,而这不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 德育
  • 简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文化体制文化市场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相衔接,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制约文化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打牢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文化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益。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解决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文化建设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二)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当今国际文化产业格局,西方文化强势主导。在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中国仅为4%,位列第五。从国内层面来看,据调研数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增长空间极大,市场供给能力还远远不够,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国文化体制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还不相适应,转制文化单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三)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需要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在因特网时代,只要谁买下文化,谁就可以控制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鉴赏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既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有效果的传播新体系,大力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不断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激发文化的创造活力。综合来看,文化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文化服务意识薄弱而政府本位色彩浓厚,政府文化服务意识薄弱已成为阻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瓶颈之一;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这种影响构成了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相对于经济体制和其他领域的改革力度,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文化生产力水平发展缓慢;文化体制改革中,国家的方针是先导,政府的执行是手段,相关的政策是保障,而我国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些保障性政策在内容与效力上还存有缺陷。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九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做出新的部署。(一)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兼具教育引导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也就具有意识形态和产品的双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因此确保文化企业始终坚持正确文化立场,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确实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绝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国有文化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既把牢导向又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含糊,就会偏离改革初衷,背离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国有文化企业必须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作用,推动各类文化企业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探索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确保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把构建两效统一的体制机制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和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综合施策,强力推进。(二)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党的十九报告提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一直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重点是解决文化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由“办”向“管”转变,“管”什么,主要是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主要面向直属单位向面向全社会的转变。要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效能。文化体制改革在简政放权方面,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坚决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体系,完善文化市场运行基本规则,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权限,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最大限度的调动个人、企业、社会的文化创造积极性。(三)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党的十九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要确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整个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文化市场法规体系,完善文化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加快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并激发改制单位的市场活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多种所有制文化经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激发民营资本的活力。“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大力繁荣文化市场。要使人才、资本、土地、技术、信息这些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参与竞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多样化,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九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是为了解决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九龙治水”的现状,加强协调,形成合理的布局与管理;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的问题,需要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解决政事不分的问题,需要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提升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不完善、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新问题,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通过发挥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发展局面。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套餐”,让中国老百姓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最便捷的文化服务。(五)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的十九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提高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努力在国际网络舆论场上放大中国声音,把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传播出去,把中国人民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传播出去,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为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为促进文化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