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PD)是人类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现在针对帕金森病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其中有研究证明重复磁刺激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明显作用,现对重复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帕金森 重复经颅磁 康复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合并不宁腿(RLS)症状患者超声(TCS)特点。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及其他3所三甲医院临床确诊的PD患者。根据非运动症状问卷第26项问题将患者划分为合并RLS症状组(n=79)与不合并RLS症状组(n=270)。在临床评估同期行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及临床特点,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分析TCS参数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结果349例PD患者中,RLS症状患病率为22.6%(79/349)。与不合并RLS症状患者相比,合并RLS症状患者病程长[43.0 (24.0,91.0)个月比37.0 (20.0,60.0)个月,P<0.05]、Hoehn-Yahr分期高[2.5(2.0,3.0)比2.0(1.5,2.5),P<0.01]。超声显示合并RLS症状PD患者中缝核异常回声阳性率更高(21.50% 比7.78%,χ²=15.9,P<0.001)、第三脑室宽度更宽[(6.22±1.97)mm比(5.16±1.90)mm,P<0.001],但黑质相关参数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LS症状是PD患者的常见症状。中缝核异常回声和第三脑室增宽是PD合并RLS症状患者的TCS特征。

  • 标签: 帕金森病 不宁腿综合征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0例颈椎病患者的多普勒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80例颈椎病患者进行经多普勒检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测80例患者中椎一基底动脉收缩峰流速正常的有11例(13.75%);异常的有69例(86.25%),其中收缩峰流速增快16例(23.19%),缩峰流速降低53例(76.81%);69例椎一基底动脉收缩峰流速异常的患者中,基底动脉流速异常的患者有6例(8.7%),椎动脉收缩峰流速异常的患者有14例(20.29%),椎一基底动脉合并异常的患者49例(71.01%)。结论TCD能够直接对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是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行之有效的手段,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无痛苦,无创伤、检查方便快捷,经济实惠且可重复检查,对临床诊断、治疗、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是椎一基底动脉缺血患者的首选检测手段。

  • 标签: 颈椎病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椎病 转颈试验
  • 简介:摘要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简称“磁波刀”),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可以进行精确的脑内靶区消融。“磁波刀”治疗系统主要由与磁共振设备接驳的治疗床、包含1 024个阵元的头盔式相控阵超声换能器及机械定位单元、前端柜、冷却水循环系统、机柜和电脑控制系统组成。治疗包括治疗前计划、术前准备、治疗操作及术后管理4个阶段。本文着重介绍“磁波刀”治疗系统构成及治疗操作流程。从文献知识及作者实践经验中,总结“磁波刀”治疗的临床操作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为此项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消融术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 操作 治疗 磁波刀 超声消融 技术要点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准重复磁刺激(rTMS)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脑网络特征的变化。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招募抑郁症患者,在新乡市社区招募健康对照者,通过全新的人类脑网络组图谱精确选择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为刺激靶点,结合大脑结构相数据,在近红外导航引导下实现精准的rTMS治疗,对抑郁症患者rTMS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改变的脑区作功能连接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抑郁症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34±11)岁;健康对照组22名,男9名,女13名,年龄(30±9)岁。以岛叶为目标区域的功能连接分析发现,抑郁症患者岛叶功能连接降低(P<0.05);抑郁症患者的岛叶到中额叶和上顶叶的功能连接在rTMS治疗前降低(P<0.05),而在rTMS治疗之后功能连接增强(P<0.05)。岛叶的亚区dIg_L到右侧中前额叶的功能连接与rTMS治疗前的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和治疗后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存在相关性(r=0.737,P=0.003;r=0.696,P=0.005)。结论岛叶功能连接的异常可能是rTMS治疗的脑影像学机制,基于人类脑网络组图谱的精准脑区选择为临床rTMS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 标签: 抑郁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连接 岛叶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检测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及正常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及预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病情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8月期间共45例临床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及20例正常新生儿分组进行比较,对其TCD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大脑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S可升高或降低,舒张末期峰值流速D降低明显,S/D升高,阻力指数RI明显增高,尤其以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较敏感。4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中大脑动脉的舒张末期峰值流速较高(D〉10cm/s),S/D较低(〈3.0),RI较低(〈0.63)的患儿预后较好。结论运用TCD检测新生儿大脑动脉的血流情况,分析血流速度,S/D比值,RI值,对评估及预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大脑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多谱勒及其转颈试验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总结患者的TCD检测的临床经验。方法对80例CSA患者行常规TCD脑血管检测,正常者加转颈试验。观察血流速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CSA常规TCD检查异常率为70%,即56例发生平均血液速度减慢,余下24例CSA患者加做转颈试验,阳性率为100%。转颈后BA和VA的平均血液速度较转颈前显著减慢。结论TCD、转颈试验对CSA有确实可靠的诊断价值,并能评价脑血管的代偿能力。

  • 标签: 经颅多谱勒转颈试验 椎动脉型颈椎病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阐明高频重复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RNA测序探索其潜在机制。方法选择30只SD雄性大鼠进行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造模,根据Bederson评分排除10只不在1~3分的大鼠,剩余20只模型大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MCAO组(n=10)和rTMS组(n=10),另设假手术组(n=10)。rTMS组大鼠于术后第7~28天接受20 Hz rTMS干预治疗。术后第28~33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认知功能,在rTMS组和tMCAO组各取3只大鼠的梗死灶周围皮质组织进行RNA测序。结果rTMS组[(53±4)s]和假手术组[(51±5)s]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短于tMCAO组[(58±4)s,P<0.05];rTMS组[2.5(1.5~3.0)次]和假手术组[3.0(1.5~3.0)次]大鼠在60 s内穿越原平台的次数多于tMCAO组[1.0(0.5~1.5)次,P<0.05]。RNA测序共发现16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包括9个上调基因和7个下调基因。GO分析结果显示,上调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于化学和金属离子稳态等过程,而下调基因的功能则主要集中于炎症反应。结论20 Hz rTMS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大鼠的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维持化学和金属离子稳态及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极化减轻神经炎症相关。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RNA测序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交流电刺激干预抑郁症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可行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调控室完成。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从未药物治疗的抑郁症单次发作的患者30例,按简单随机法1∶1分配到真治疗组(真组)和伪治疗组(伪组)进行连续8周观察,其中前4周是干预期(第4周),后4周是随访期(第8周)。两组在干预期内给予相同的操作程序,伪组无电流发出。交流电刺激是通过安放在前额部(Fp1、Fpz、Fp2,按国际10-20系统)1个电极片和双侧乳突部2个电极片总共3个电极发出77.5 Hz、15 mA的交流电。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来评估受试者抑郁程度,通过生命体征、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杨氏躁狂评定量表以及自编常见电治疗不良反应问卷来评估不良事件。主要观察指标是第8周末缓解比例;次要观察指标是第4周末缓解比例和有效比例、第8周末有效比例,以及不良反应。并在第4周末和随访4周末时,评估受试者是否接受该项干预方法和试验过程。结果两组受试者均完成了8周临床观察。两组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组第8周末的缓解比例高于伪组(真组10/15比伪组3/15,P<0.05)。第4周末的缓解比例真组高于伪组(真组14/15比伪组5/15,P<0.05),两组第4周末的有效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末的有效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真组15/15比伪组10/15,P=0.042)。两组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无躁狂或轻躁狂发生,每组各有1例受试者在tACS干预中出现过2次脑鸣。在干预4周末和随访4周末时两组受试者均能够接受该项干预方法和试验过程。结论交流电刺激可能具有减轻抑郁的效应,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该临床试验操作可行,患者接受度好。

  • 标签: 经颅交流电刺激 抑郁症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虚拟现实技术(VR)联合重复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证实这一组合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挑选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60 名在某医院康复科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认知功能训练,实验组予以虚拟现实技术结合重复磁刺激的联合治疗。每周训练 5 天,每天训练 30 分钟,共治疗 6 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证评估量表(MoCA)来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本资料比较无太大差别>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MMSE、 MOCA 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其中实验组MMSE、MOC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数据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数据证明 VR 联合重复磁刺激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将针对患有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调查。作为神经康复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不断推陈出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将直流电刺激与上肢康复机器人相结合,提高脑卒中康复效果和疗效,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脑卒中康复疗法。方法:选择实习所在医院接收的四十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主要调研对象。通过随机的数字表法,把这些病人随机安排在对照组和试验组中。对照组接受为期 4 周的临床常规康复治疗方案,而试验组额外进行 30 分钟,1 天 1 次,每周 5 次的 RAT 训练以及 30 分钟,1天1次,每周 5 次的 tDCS 训练,每个疗程为期 4 周。通过评估受试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来确定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 FMA-UL 评分、ARAT 评分、MBI 评分的差别在康复治疗前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康复诊疗后,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 FMA-UL 评分、ARAT 评分、MBI 评分都出现提升,差别在统计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 FMA-UL、ARAT 和 MBI 评分度量差异之后,数据统计分析后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 FMA-UL 和 ARAT 评分度量差异在组间达到显著差别(P<0.01),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 MBI 评分度量差异在组间没有达到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比常规康复治疗,直流电刺激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方面具有更好的恢复效果。然而,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方面,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这可能意味着直流电刺激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治疗方案在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日常活动能力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康复机器人
  • 简介:所谓《说》、《传》、《变》三者,《说》、《传》、《变》三者,实系中国固有之"·说"、"·传"、"·变"之"变"

  • 标签: 经传经变 经说经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TCD)与彩色超声显像技术(CDFI)技术联合应用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与CDFI联合检测证实的SSS患者的TCD与CDF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TCD检测显示30例患者患侧椎动脉均为正向血流,其中完全盗血10例,部分性盗血20例,CDFI检测显示30例患者中25例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探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例动脉内膜增厚,30例血管内径明显变窄,甚至完全闭塞。结论TCD与CDFI联合应用对SSS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 标签: 经颅多普勒 彩色多普勒超声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磁刺激(rTMS)合并舍曲林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难治性强迫症患者58例,分为重复磁刺激(rTMS)+舍曲林(联合治疗组,n=29)和舍曲林治疗组(单纯药物组,n=29),治疗8周。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舍曲林最大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显著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舍曲林治疗组相比,rTMS联合组并未增加舍曲林用量以及不良反应,但拥有更高的显效率。

  • 标签: 难治性强迫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舍曲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