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细胞中数目最多,作用最重要的功能细胞T淋巴细胞CD4^+、CD8^+亚群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中小强度有规律的运动提高CD4^+/CD8^+比值,增强机体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而大强度、力竭运动则降低CD4^+/CD8^+比值,减弱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

  • 标签: 运动 T淋巴细胞 CO4^+ CD8^+亚群 免疫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癌痛患者疼痛控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至12月收治的128例Ⅳ期NSCLC伴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2例,女36例。入院常规检测外周血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将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45%定义为CD4高表达组,<45%定义为低表达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所需时间、阿片类药物应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OS、PFS的影响因素。结果CD4高表达组疼痛控制所需时间[M(Q1,Q3)]为18.6(4.6,21.5)h,低于CD4低表达组的28.2(7.1,38.9)h(P=0.012);CD4高表达组吗啡用量[M(Q1,Q3)]为88.6(42.5,295.0)mg,低于低表达组的145.8(82.5,442.5)mg(P=0.010);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肠梗阻、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高表达组的OS和PFS[M(Q1,Q3)]分别为12.5(8.1,13.8)、8.5(3.1,9.4)个月,均高于CD4低表达组的8.6(4.1,12.9)、6.5(2.1,7.9)个月(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D4高表达是影响患者OS(HR=0.876,95%CI:1.224~6.641,P=0.004)和PFS(HR=0.675,95%CI:1.742~5.930,P=0.031)的保护性因素。结论CD4阳性T淋巴细胞高表达Ⅳ期NSCLC伴癌痛患者的疼痛控制时间更短,吗啡用量更少,OS和PFS更长。

  • 标签: CD4阳性T淋巴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癌性疼痛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rai1介导钙池操纵的钙内流(SOCE)在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建立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模型,分别于术后1、3、5 d 处死小鼠,无菌留取脾脏,免疫磁珠法分选CD4+ T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SOCE,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凋亡,CCK-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CD4+ T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水平。然后调节Orai1蛋白的表达,实验分为4组,sham组、CLP3组、Orai1下调组(Orai1-down组)、Orai1上调组(Orai1-up组),进一步检测小鼠脾脏CD4+ T细胞SOCE和免疫功能。结果sham组脾脏CD4+ T细胞Orai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1.03±0.16,与sham组相比,CLP组的Orai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F=19.64,P=0.000 5)。与sham组相比,CLP组SOCE水平明显降低(F=30.01,P=0.001)。sham组的CD4+ T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比率为8.7%±1.5%,与sham组相比,CLP组明显升高(F=32.29,P=0.000 1)。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P=0.001 8)。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分泌IFN-γ和IL-4的能力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9.690、6.183,均P<0.05)。与sham组相比,CLP组IFN-γ/IL-4比值变小(F=11.23,P=0.003 1)。与CLP3组相比,Orai1-down组CD4+ T细胞SOCE的水平明显下降,早期和晚期凋亡比率明显升高,脾脏CD4+ 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分泌IFN-γ和IL-4下降,IFN-γ/IL-4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19、7.952、2.988、28.760、3.140、7.670,均P<0.05);而Orai1-up组则均获得相反的结果,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3、6.796、9.390、19.670、3.692、15.870,均P<0.05)。结论Orai1介导SOCE减轻脓毒症小鼠CD4+ T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 标签: 脓毒症 Orai1 钙池操纵的钙内流 淋巴细胞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调节性T细胞是机体维持自身耐受性的重要组成部分。CD4+CD25+调节性T细胞(以下简称CDT细胞)来源于胸腺,是一具有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亚群。它可以通过细胞接触依赖机制和抑制性细胞因子依赖机制来主动抑制自身免疫T细胞的活化,从而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和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最近研究发现,转录因子Foxp3对于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是一个关键性的转录因子,并且已作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CDT细胞,转录因子Foxp3,免疫耐受,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疾病,免疫调节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男,70岁。双手背,双耳廓反复起红斑、结节,溃疡6年。皮损初起为红色斑丘疹、结节,逐渐中央破溃形成溃疡,伴轻度疼痛。皮损渐发展至双足背及颜面部。耳廓

  • 标签:
  • 简介:本文就细胞凋亡及其在淋巴细胞克隆选择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对中学生物学教学有所帮助。

  • 标签: 细胞凋亡 淋巴细胞 克隆选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T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9年1至11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新诊断的MDS患者16例为MDS组,另纳入16名健康成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CD4+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MDS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共纳入MDS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中位年龄56(18~80)岁。健康对照组16名,男女各8名,中位年龄40(17~69)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G3在MDS组CD8+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4.45%±22.31%比58.78%±14.82%,P<0.05)。LAG3在MDS组调节性T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91%±10.32%比49.09%±13.58%,P<0.05)。LAG3在CD4+T细胞中的表达MDS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G3在MDS患者CD8+T和调节性T细胞上的表达高于健康人。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其中免疫系统尤其是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占主导作用。最近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监测RA疾病活动、判断治疗预后及RA相关肺间质疾病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PHA体内注射可明显地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分裂指数,用此途径可制成优良的染色体标本。PHA的效应在于促进已经转化的淋巴细胞迅速进入分裂期。

  • 标签: 小鼠 PHA 脾淋巴细胞 染色体 分裂效应
  • 简介:探讨18周瑜伽运动对女大学生肺通气功能及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瑜伽运动前比较,瑜伽运动后受试者的FEV1/FVC(%)、FEF25-75、Vmax50%显著性升高(P〈0.05),MVV非常显著性升高(P〈0.01),而VC、FVC、FEV1等较瑜伽运动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2)瑜伽练习前后结果显示:受试者力竭运动后即刻的CD3+、CD4+、CD8+T细胞计数CD4+/CD8+较安静时显著性降低(P〈0.05);与瑜伽运动前对应时刻比较,瑜伽运动后受试者安静时CD3+T细胞计数显著性升高(P〈0.05),力竭运动后即刻CD4+T细胞计数CD4+/CD8+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1)18周瑜伽运动可显著提高女大学生反映肺通气功能大小气道通畅指标MVV、FEV1/FVC(%)、FEF25-75、Vmax50%,提示瑜伽运动可使呼吸时大小气道阻力减小,通畅程度增加,有利于肺通气;2)18周瑜伽运动能较好地提高女大学生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一方面表现在安静时CD3+T细胞计数增加;另一方面表现在力竭运动后通过增加CD4+T细胞计数,而增加CD4+/CD8+,提高免疫功能。

  • 标签: 瑜伽运动 肺通气 FEF25-75 CD4+ CD8+
  • 简介:摘要CD4+CD25+调节T细胞(CD4+CD25+Treg)是调节性T细胞的一个重要亚类,Treg可以通过IL-2、TGF-β1等促炎症细胞因子调节Th17/Treg平衡,调控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本文将Th17细胞/CD4+CD25+Treg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自身免疫性疾病 Th17细胞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不佳的因素。方法招募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的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评估其疗效、分析疗效不佳的因素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后,总有效率为58.8%(20/34),完全缓解率为41.2%(14/34)。有效组共20例,疗效不佳组14例。两组患者CD19 CAR-T细胞输注数量分别为8.6(5.0~12.7)×106/kg和9.7(5.8~15.0)×106/kg(P=0.654);外周血检测CAR-T细胞扩增数量,有效组和疗效不佳组CD19 CAR-T细胞T淋巴细胞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10.28%(3.92%~44.16%)和4.05%(0.92%~28.63%),有效组比疗效不佳组CAR-T细胞扩增的比例更高,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单因素方法分析两组疗效不佳因素,提示具有巨块型肿物是影响CD19 CAR-T细胞疗效的不利因素(P=0.001)。应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仍然是患者CD19 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OR=0.039)。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输注CD19 CAR-T后,70.6%(24/34)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出现发热的中位时间为输注后第3天(第0~11天),其中16例为1级CRS,7例为2级CRS,1例为3级CRS,经过糖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结论CD19 CAR-T细胞疗法在CD19+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有一定效果,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可能是应用CAR-T疗效不佳的因素。

  • 标签: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B细胞淋巴瘤 疗效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相关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H)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妊娠相关Ly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年龄20~40岁。发病时间为产前2个月至产后12个月,产前6例,产后10例,就诊时间均为产后。其中淋巴细胞性腺垂体炎6例,淋巴细胞性漏斗-神经垂体炎(LINH)4例,淋巴细胞性全垂体炎4例,淋巴细胞性下丘脑炎2例。16例患者中,8例有肿块占位效应,14例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状,9例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2例产后高催乳素血症。垂体磁共振成像可表现垂体弥漫增大、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下丘脑漏斗区占位病变。免疫抑制剂治疗9例,3例行手术缓解占位效应,自发缓解4例。共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98个月,其中4例复发,完全缓解2例,12例长期激素替代治疗。结论妊娠相关LyH临床表现呈异质性,孕期及产后的鞍区占位性病变需考虑到LyH的可能,避免误诊和漏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妊娠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疾病特征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HTSS〗检测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和CD152的表达情况,评价丙肝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以反映机体的系统炎症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L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在肝癌的治疗中,基于NLR构建的预后模型较常规分期系统显示出更大的预后效能。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研究中NLR的预后效能差别不一,而且单纯使用基线NLR评估预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了解NLR的临床实用价值,笔者对NLR在肝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运用观察法,对有氧运动对老年男性安静状态下红细胞免疫功能和淋巴细胞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训练组红细胞C3bRR、ICR(%)在第5周后与10周后有上升趋势,但是差异没有显著性;NK细胞数量第5周后有上升趋势,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后5周升高明显;安静状态下CD4CD4/CD8(%)显著低于训练前。提示该强度运动的不同阶段对几种免疫指标影响不同,该强度对老年人可能偏高。

  • 标签: 有氧运动训练 红细胞免疫功能 T细胞 NK细胞
  • 简介:慕尼黑大学(LMU)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生物钟可以控制淋巴细胞运动,因此一天中不同时间点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反直强度不同,这可能有助于优化疫苗的使用。

  • 标签: 免疫反应 淋巴细胞 生物钟 强度 运动 慕尼黑大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γδ型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的血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搜集2009至2014年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收治的4例γδ型HS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初外院形态学均误诊为急性白血病(AL)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对治疗后未缓解患者的骨髓涂片和血涂片进行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并与本院的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染色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例患者骨髓涂片肿瘤细胞比例为7.6%~40.0%;仅有2例患者外周血涂片肿瘤细胞比例分别为9%和10%,γδ型HSTCL肿瘤细胞的瑞氏染色形态有很高相似度:细胞中等大小,胞浆较丰富;大部分细胞核仁1个,大而明显;形态似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尤其是原始单核细胞;但是细胞核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比原始单核细胞致密;与原始粒细胞和原始淋巴细胞相比,HSTCL细胞较大,形状相对不规则,胞浆较丰富,核型不规则更加明显。细胞化学染色具有鉴别诊断意义:HSTCL肿瘤细胞的非特异性酯酶(NSE)染色阴性或者点状弱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糖原(PAS)染色阴性或者呈粗颗粒状阳性,髓过氧化物酶(MPO)均阴性。结论γδ型HSTCL细胞具有独特的成熟淋巴细胞肿瘤形态学特征。瑞氏染色质量和未做完整的细胞化学染色、缺乏此罕见疾病的形态学识别、部分病例伴随AL或MDS表现,极易误认为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可能是导致HSTCLγδ型误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淋巴瘤 T淋巴细胞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