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苏州方言有"哼"(na?haη)一语,义为怎样,怎么样。其基本用法如:(1)~~桩事体?(怎么回事?)(2)哀个字~~写葛?(这个字怎么写的?)(3)(亻奈)~~叶来哉?(你怎么又来了?)(4)俚葛成绩~~?(他的成绩怎样?)(5)今朝考得~~?(今天考得怎样?)(6)~~,写得弗错吧?(怎么样?写得不错吧?)

  • 标签: 指代词 苏州方言 性状 吴方言 古代汉语 南方方言
  • 简介:乃语属于满一通古斯语族南支,分为阿穆尔、库尔一乌尔米和松花江三个方言。乃标准语以阿穆尔方言奈欣土语为基础,并于20世纪30年代创制乃文字。乃语词汇的收集旱在19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但科学的语法体系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才得以逐步建立。

  • 标签: 那乃语 方言划分 社会发展 研究史
  • 简介:本文把历年来对指示代词"这"、""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四大部分,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把以往的"这"、""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并指出第三阶段研究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引进了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成果,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方兴未艾.

  • 标签: 指示代词 功能语法 认知语法 述评
  • 简介:我走在雾气漫漫的细雨中,周围一切都是腻人的潮湿。路上冷冷清清,偶而几个人匆匆走过,但谁也不会注意到孤独的我,刹时我感觉到万念俱灰的悲哀。——八年寒窗难道就这么付诸东流?仅以二分之差而没能跨进重点中学大门。我的眼

  • 标签: 重点中学 孤独 文学社 潮湿 二分 大门
  • 简介:台湾作家王鼎钧的《树》是一篇优秀的散文,给人一种感动和温暖。本文从充沛坚忍的生命之力、渴望回归故土的愿望、抚慰历经苦难的中国这三个角度出发对这篇文章进行文本解读,期以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王鼎钧 《那树》 文本解读
  • 简介:高校的学生会是个小社会,名分响亮,机构林立,官职繁多,轮换频繁。对此笔者十分理解,没有搅局干犯的意思。恰恰相反,是想议论一下这类职务的英文表达,帮助大家把自己辛苦积攒的名衔写对,最好能打扮得洋气一些,至少不至于直愣愣地向老外宣布自己是个小骗子。

  • 标签: 部长 英文表达 学生会 职务
  • 简介:本文探讨了近代汉语中"你X"复指结构。"X"主要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你X"在句中主要作独立句、主语和宾语及主题语;语义上,"你X"主要表示消极情感义和权势义;"你X"的存在主要和表达定性功能和话语距离有关,"你X"的消失是和"你这X"竞争的结果。

  • 标签: 你那X 句法功能 语义特征 存在与消失
  • 简介:从结构上观察,元代的“(不)VP怎么/什么”问向仍属于列项选择问范畴,只不过其后选肢是开放的,由疑问代词“怎么”、“什么”充当。这种向式由唐五代的“?作摩?”向式发展演化而来,用来对译蒙古语里一类特殊的反诘问向,即以“不”对译“ülu’u,以“甚么”来传达向子所表达的反诘语气。

  • 标签: 元代汉语 列项选择问 (不)VP那怎么/什么
  • 简介:有时,一件十分偶然的小事,会给人一生很大的影响。敏锐地感觉到它,捕捉住它写出来,就是一篇散文。《头上的把伞》,本来十分平常,但在“蒙蒙细雨”中,为“我”撑着伞的,竟是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大伯”,就有些不平常了,而此刻的“我”,又因两分之差没能考上重点中学,正感到悲哀,感到孤独,甚至感到“万念俱

  • 标签: 散文 重点中学 叶片 平常 孤独 偶然
  • 简介:乃语和赫哲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虽然使用这两种语言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已分离半个世纪,但其语言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分化,差别非常小。通过对乃语和赫哲语元音进行比较,可以探索这两种语言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 标签: 那乃语 赫哲语 元音比较
  • 简介:敦煌变文的疑问代词“”(“那个”、“那里”)吴福祥现代汉语疑问代词“哪”,“五四”以前字作“”。在近代汉语里,“”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询问,二是在诘。我们把这两种功能形式分别记作,“”与“”。考察汉语历史文献,可以发现,“”、“”表现在...

  • 标签: “那” 疑问代词 《祖堂集》 敦煌变文 询问处 近代汉语
  • 简介:·乔亚是美国当代“新形式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本文对他的第一本诗集《每日星象图》做了比较全方位的评析,指出当代美国人居无定所的生活是他诗歌的主要素材,而隐藏于这一现象背后的失落感,和对于永远追求不到的美好事物的渴望,是他诗歌的主题。

  • 标签: 美国诗歌 “新形式主义” 戴那·乔亚 《每日星象图》 失落
  • 简介:北京话的"谁"和安庆话的"小他"都是"舌尖现象"。"谁"又衍生出一些新的用法,由表示"不能说1(事实)"演变为"不能说2(虚拟)"、"不能说3(道义)"、"不必说"、"不愿说"、"不好说(修辞)"等等。"谁"、"小他"上述用法固化以后,成为语言的中一个指称单位,具有称呼、话语标记、指代等功能。"+谁"、"小+他"这种组合形式以及称谓功能的形成机制均源于心理联想过程中的"由新及旧"和"以旧读新"原则,其中的核心构成成分只能是表示远指性的代词。"谁、小他"和人称代词"你、他"一样,也有标记空间—人际距离的功能,其关系为:你〈小他〈他。

  • 标签: 舌尖现象 “那谁” “小他” 情态 指称
  • 简介:<正>疑问代词“”至迟在汉末已经出现,吕叔湘先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中列举了一些魏晋以后“”问事理的例子,并推断说“我们不妨假定它的起源在汉魏之际或更早”(216页)。吕先生所论甚是,这里补充几个汉魏时期的用例:(1)何等为无有?是亦无有,是素行殃福无有,死中亦无有。已无有中当得往?已不得生当得老病死?生死如流水,不行生死业便止。(东汉·安世高/道地经/大正藏15、235、2)

  • 标签: 大正藏 “那” 疑问代词 汉魏六朝 “所” 问事
  • 简介:[摘要]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语法形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汉语缺乏形态变化,重叠是汉语少有的显性语法形式之一,是在别的民族语言中不多见的语法形式,显示出了汉语的特点。

  • 标签: []构词法法 构形 重叠式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分析上古到魏晋南北朝初期“恶、安、焉”的演变过程认为,某些疑问代词的兴亡实际是其语义功能系统内部力量抗衡的结果,而这一变化又会受整个语言系统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恶、安、焉”经历了由繁荣到消亡的过程与此同时新兴疑问代词“”则以“奈何”合音形式出现在反诘疑问代词系统,经过短暂的共用阶段,最终“”(哪)成为近代乃至现代最主要的反诘疑问代词。

  • 标签: 疑问代词 语义功能 抗衡 双音节形式
  • 简介:余光中的《听听冷雨》作为一篇当代美文,其美感主要来自于对古典美学元素的运用。无论是叠字叠词或错落句式造成的节奏感,还是古老的文学意象和传统的文学情感,都是古典美学元素的体现。一方面,这篇散文表现了余光中文学复古的倾向;另一方面,作者又对古典元素进行了再创造。由于作者调用的古典元素大多来自古典诗歌,这篇散文又具备了另外一个特点,即以诗为文。以诗为文能够为散文增添更多、更深刻的美学元素。

  • 标签: 余光中 古典元素 以诗为文 文学复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祖堂集》中“这(者)”“”不能单独使用,必须有连带成分。它们具有表指示的语义功能,表区别和连接的语用功能。《祖堂集》中“这(者)”“”最基本的语法意义是指示,还出现了从指示义虚化而来的语法义。“这(者)”“”的虚化一方面是它们自身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其”的类推作用分不开。

  • 标签: 《祖堂集》 这(者) 指示功能 虚化轨迹 类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