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李宁艺术简历1952年3月生于山西太原。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曾先后任职于湖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长期从事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日前任职于湖北省文联。1998年开始现代陶艺的学习创作活动。

  • 标签: 现代陶艺 作品欣赏 湖北省人民政府 李宁 艺术交流活动 对外文化交流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幻想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在中国尤甚.本文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了概括,分析了叙述学在幻想文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对中国现代幻想文学的叙述研究提出几点构想.

  • 标签: 幻想文学 叙述学 述真 世界建构 跨媒介叙述
  • 简介:<正>人类学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学术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不同学术观点和派别的讨论和争鸣。异彩纷呈的学术流派之间彼此消长的纷争和演变,常常是某一学科发展的主要脉络,甚至是这一学科发展历史的缩影。辞书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真正学科意义上的辞书学

  • 标签: 语文词典 辞书编纂 应用语言学 辞书学 辞书出版 双语词典
  • 简介:张:据我所知,战前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主要以汉学和中国哲学为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社会主义中国为对象的现代中国研究也相当活跃。请加加美先生介绍一下战后日本关于现代中国研究的发展和特点。

  • 标签: 日本 中国学 现代 爱知大学 加加美光行 汉学
  • 简介:1997年4月、日本爱知大学正式成立了现代中国系(日文名称为“现代中国学部”).这是日本国内第一个以“中国”命名的院系,同时这在世界上也是一个创举。

  • 标签: 日本 爱知大学 现代中国学部 汉学研究
  • 简介:摘要北京作为一座历史古都,具有深厚的政治和文化底蕴,多种思想的汇聚冲撞,使北京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圣地。不论是本地作家还是外来文人,都从北京城获得了多样的情感体验和绝佳的写作素材。一方面,现代作家们的在京生活经历和对京的情感、印象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家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认同与归属势必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文人们也凭借自己的作品在塑造文学史里的北京城。在现代作家建构北京这一文学中的城市的过程中,随着文学风格的传承,作家创作所积累的经验本身也逐渐成为后世作家和读者书写北京、理解北京时所运用和面对的新的文化符号,这便是作家与城市双向选择、动态交流的结果。本文以老舍、沈从文两位作家为例,从北京人和外来人两个视角,结合作家作品和作家在京境遇分析京城与文人之间的双向影响。

  • 标签: 中国现代作家 北京 北京印象 鲁迅 沈从文 老舍 萧乾
  • 简介:<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现代词典学步入形成期的鲜明标志。40多年来词典学理论的建设可分作前后连续的两个阶段:1949—1978年为初步形成阶段,1979年至今为系统化阶段。关于1979年后的词典学概况,当另撰专文论述。

  • 标签: 词典学理论 中国现代 词典编纂法 初步形成 理论研究 新华字典
  • 简介:研究文学有两种惯用的方法:内在的和外在的,不是讲文本(text)就是讲语境(context).中国的文学研究历来也显示出这两种趋向.内在方法常见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的是分析和阐释一个比较一致和独特的文学文本系统.现代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文学标准开始联络与互动,

  • 标签: 中国 古代 文学研究 文学标准
  • 简介:摘要古代的中国文学和现代中国文学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是因为中国文学进行了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体裁、语言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文学的转型是由于社会的变革,也是中国革命的需求,中国文学在转型的过程中,对古代的中国文学中的糟粕进行了批判,也从西方文学那里吸取了一些精华,中国文学的转型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本文旨在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和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意义。

  • 标签: 中国文学 现代转型 意义 人文精神
  • 简介:摘要十九世纪中国古典文学接近尾声,二十世纪中国开启了现代文学之路。中国现代文学有独特的特点,有独特的传统,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以民族化的方式实现世界化。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性进行了浅析,表达了观点与看法。

  • 标签: 现代 文学 民族性
  • 简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在北京成立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创建多媒体的综合信息网络(信息调整公路)提上议事日程,而作为信息化基础项目的语文现代化应该先行.这个新形势呼唤着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为了顺应形势的需要,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

  • 标签: 中国语文现代化 现代化学 中文信息处理 信息时代 学术讨论会 张志公
  • 简介:蔡元培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学术制度之构建意义重大,而其在北大所进行的改革与蔡元培留学德国之背景有密切关系,本文探讨其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背景、对待西潮之态度,着重以蔡氏留学德国为核心,探讨以洪堡思想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大学观对蔡元培的影响.

  • 标签: 现代大学制度 蔡元培 留学 德国
  • 简介:西方后现代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到中国,90年代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幻象》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后现代主义”同时是一种文化。一种理论,一种普遍敏感性和一个历史时期。……它远比现代主义更加愿意接受流行的,商业的,民主的和大众消费的市场。它的典型文化风格是游戏的,自我戏仿的,混合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伊格尔顿的论述凝练而全面地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 标签: 后现代理论 现代生活 当代电影 “后现代主义” 中国 20世纪80年代初
  • 简介:7月31日,在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的协助下,100名匈牙利中学生及带队教师来到北京,开始了为期两周的“汉语桥——匈牙利中学生夏令营”之旅。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塞格德、米什科尔茨、埃格尔、佩奇、博尼哈德6个城市的10所学校,其中8所是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在匈牙利的汉语教学点。

  • 标签: 现代中国 学生参与 匈牙利 夏令营 汉语 孔子学院
  • 简介:《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有“酝藉”和“浮慧”二语。笔者借它们来形容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技巧模式。酝藉者,含蓄也;小说技巧中的具体呈现法,或称客观叙事法,属于“酝藉”。浮慧者,外露的聪明也;小说技巧中的夹叙夹议法,属于“浮慧”。鲁迅的《药》、吴组缃的《官官的补品》等小说,好用象征、反讽等手法,属于“酝藉”;钱锺书的《围城》等小说,好用比喻,好发议论,属于“浮慧”。中国现代的某些文学批评家,受西方理论影响,论小说时重具体呈现法而轻夹叙夹议法。这两种手法各有优胜,同样值得欣赏。

  • 标签: 中国现代小说 技巧 酝藉 浮慧 文心雕龙
  • 简介:改译剧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一种特殊种类,反映着不同文化、不同戏剧传统之间的交织与碰撞,显而易见的"杂糅"性质使其民族性的问题颇受争议。戏剧民族性应具有包容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原剧主题进行重现与重释,改译剧充分实现了译语文化的民族性,自身的现代性也得以发展。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个改译本集中体现了中国现代改译剧中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追求。

  • 标签: 改译剧 民族性 现代性 戏剧主题 尤金·奥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