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因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而在评论界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了文本中有关自我应当如何处理他者之间关系的"他者伦理"问题。小说主人公先是由于自我对于他者性的褫夺欲而陷入伦理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主人公做出的伦理选择带来了理性意志的回归,但其"自我"上升为"无我"之后,更进一步形成了他者之间的阻隔和伦理悖论。主人公最终为"明治精神"殉死,这一行为实则包含深刻的时代伦理。夏目漱石通过对个人伦理悲剧的描绘,揭示了明治社会知识分子的伦理模型,隐含着漱石对于民族道德危机的深刻认知,也折射出他对"自我""他者"之间关系该如何达到理想之境的省思。

  • 标签: 《心》 夏目漱石 文学伦理学批评 他者伦理 明治精神
  • 简介:儒家礼仪符号系统起源于初民仪俗,经周公改造为以政治统治为主的等级文化符号系统,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逐层推进。在礼崩乐坏之后,面对日益颓坏的社会现实,孔子将周公创立的政治文化符号系统普及到伦理日用之中,内化为个体道德规范,在儒家后学的阐发下最终发展成为一整套伦理符号系统,维系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稳定,但同时又制约着古代社会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伦理问题,反思儒家伦理符号思想,探析如何有效发掘其"制动价值",当是方今传统伦理符号思想研究的一大方向。

  • 标签: 儒家 礼学 伦理 符号学
  • 简介:本文以叙述文本《楚门的世界》《笔下求生》和《W-两个世界》为例,结合符号叙述学和伦理批评的相关理论来探讨虚构性叙述作品的形式伦理问题。社会的伦理价值需要用某种形式来固定,从而才能够储存和传递。当伦理意义遭到破坏,产生混乱时,形式发生变化,犯框是为了守卫伦理的边界。艺术形式的灵活犯框,正是为了保证所传达的伦理意义不会越界。

  • 标签: 伦理意义 形式犯框 横向真实
  • 简介: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家园》是一部以空间形式来探讨族裔问题的书。在多重文本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陈雨津以“在路上”的空间迁移绘制华人在美国的空间地图,以此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挖掘和族裔身份的重建。本文试图考查文本的多维空间架构主题生成的关系,进而拓展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建设,得出结论认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具有美学和哲学意义并传达了独特的种族伦理,空间叙事学研究是探讨文本意义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家园》 徐忠雄 空间叙事 种族伦理
  • 简介:符号分析开辟了网络冲突性公共话语研究的新视角。本文首先从哲学根基、分析路径、理论支点三个层面廓清了这一研究主题的逻辑前设和基本理论架构,认为符号冲突研究路径的形成受到建构主义范式转向、哲学的语言学分析转向、微观权力观转向的深刻影响,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接着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阐释了网络冲突性符号如何通过接合实践进行权力的表征运作:以符号能指一所指的任意关系为逻辑前提,经由聚合(联想)关系建构新的意义体系,运用符号的多层意指实践进行意识形态再生产。文章进一步指出,“抵抗”“对话”是符号冲突两种重要的话语功能:网民通过建构“替代性话语空间”,形成有别于主导性意识形态的符号体系,体现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但同时,也借此传达对话协商的意图,背后是促进社会改良的积极愿景,体现以语言交往的主体间性为特征的互联网的对话精神——后者往往为当前许多研究所忽视。

  • 标签: 网络符号冲突 接合理论 意指实践 抵抗 对话
  • 简介:古典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时序变形,倒叙和预叙在小说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形成了一定的叙述程式,这些叙述程式有利于伦理说教。同时,倒叙和预叙给小说带来了不同的悬念,这些悬念最终也指向伦理说教。

  • 标签: 倒叙 预叙 古典小说 伦理说教
  • 简介:第一章问题(一)逻辑形式如果一个人说出“房子”这个词,写下它(用小写或是大写字母),或者,甚至像孩子那样画一座房子,那么这些声音、标记以及图画的意义,都是一致的。甚至,如果这个人说“maison”或写下“casa”,意义仍然保持一致。对于所有这一切而言,存在着某种普遍之物,

  • 标签: 节译 伦理 写作 逻辑形式 大写字母 房子
  • 简介:一、伦理符号学:无病人的诊断“伦理符号学”(semioethics)是一个新造词,它随人种符号学一道,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我们在2003年的一本以之为名的意大利语著作(Semioetica)中将其引入的。我们提出“伦理符号学”这个术语,

  • 标签: 符号学 伦理 20世纪80年代 意大利语 新造词 术语
  • 简介:巴别尔的小说主题呈现出明显的悖论特征,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同在性审美化、对话性互动性。在《骑兵军》《敖德萨故事》"童年成长故事"中,主题的悖论性表现为暴力与人性的多层关系,文明野蛮的对立冲突,欲望苦难的彼此勾连,以及艺术生活的相互关联。这种悖论叙事融合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诗学理念,以审美的力量消弥严肃文学通俗小说的文学范畴,把阳光的南俄写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并见证知识分子作家共同的悲剧命运。

  • 标签: 巴别尔 小说主题 悖论叙事 身份认同
  • 简介:世界正在变“大”,却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小”。交通工具的变更,通讯技术的Et新月异,使得各个区域内可快速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整个世界俨然是一个地球村。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大量充斥着。一方面,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文化适应又在改变融入者观念的同时,不断拉近人们的距离。本文以澳大利亚著名影片《鳄鱼邓蒂》为蓝本,研究影片中文化冲突文化适应现象,揭示两者对立而又融合的复杂关系。

  • 标签: 鳄鱼邓蒂 文化冲突 文化适应
  • 简介:本文旨在阐明笔者所认为的伦理符号学为何,以及"伦理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如何。本文以约翰·菲利斯的《自然律自然权利》为基础,认为对中心意义的寻求是伦理符号学的行为,并讨论了这一行为在不同的领域中,如摄影研究中的面相。在两个方面,这一讨论都是富有成果的:其一,它进一步地说明了对中心意义进行伦理符号学研究的哲学益处;第二,自然律的现实认为基本善和共同善本身是值得孜孜以求的,而对摄影和相机的伦理符号学研究为新自然律理论的主张提供了经验性的、三边的论据。

  • 标签: 伦理符号学 自然律 中心意义 相机 共同善
  • 简介:本文对伦理符号学的两位创始人,奥古斯都·庞齐奥和苏珊·佩特丽莉的学术生平进行了介绍,从词源学上对"伦理符号学"一词进行了讨论。此外,本文将伦理符号学视为符号学和整体符号学的一种推进,对它的基本原则加以探讨。伦理符号学意味着批评的人文需要,即,对关系的评估、意涵和无功利性的关涉。

  • 标签: 奥古斯都·庞齐奥 定义 伦理学 词源学 责任 伦理符号学
  • 简介: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中译文的“孝”字的翻译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在《李尔王》的中译文形成的伦理意义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西方伦理中不存在中国意义的“孝”,因此,译文中不宜过多使用“孝”,而应该使用“爱”等词语,以免造成对《李尔王》悲剧意义的曲解。

  • 标签: 莎士比亚 《李尔王》 孝爱 伦理
  • 简介:文章是谁写的,谁就是文章写作的思维主体,谁就要考虑文章写什么,怎样写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般文章写作是显而易见的,但公文的撰写者不是公文的思维主体,公文写作的思维主体是代表公文意志的集体和公文撰写者个体相结合的复合思维主体。这个复合思维主体的思维活动,受控于公文所代表的机关或单位领导的意图和指挥意志,公文撰写者个体的思维受到公文所代表的机关或单位的集体意志控制。公文撰写者是公文写作主体的分子,公文撰写者个体思维活动在公文写作过程虽然被控制,但并没消亡而仍然活跃着,同时公文撰写者又是公文成品的直接“生产“或“加工”者。因而公文写作的复合思维主体在公文写作过程的思维活动存在着受控和能动的矛盾冲突。正确理解并认识它对保证生产和制作出高品质的公文,有相当大的作用。

  • 标签: 公文写作 思维活动 主体意识 领导意图 集体意志
  • 简介:伍慧明新作《向我来》讲述一个关于爱情法律的故事,既涉及善恶报应的命题,忠诚背叛的命题,又指涉特定社会环境中国家意识形态或文化观念之压迫性问题,它们构成了作品的"伦理结"。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感染力一方面归功于对这个伦理结的描绘和解构,另一方面也归功于作者对特定历史语境进行的诗性再现。她将一个普通"唐人街"华裔移民的家庭悲剧转化为现代伦理困境的某种集中体现,从而表达了对美国化过程中血统世系文化认同之关系的深刻见解。

  • 标签: 《向我来》 伍慧明 伦理结 血统世系 文化认同
  • 简介:吃喝是人的基本需求,人们对吃喝的态度也在变化中,但在小说世界中的吃喝背后,常含有耐人寻味的伦理思考。狄更斯为什么热衷于写吃喝?这既涉及到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时代风习,也暗含着对当时冷漠的社会风气的批判,对济贫法和政治经济学背后的伦理取向的讽刺,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 标签: 狄更斯 吃喝 济贫游薄治经济学
  • 简介:在近代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郭士立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他对在华传教事业贡献颇多,却受到同时代其他传教士的指责。他是勤勉的福音传播者,却也是积极协助殖民国家侵略中国的帮凶。本文尝试从身份建构和身份冲突的视角出发,对郭士立的在华传教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 标签: 郭士立 传教士 身份建构 身份冲突
  • 简介:摘要灾难新闻图像中摄影者对视觉冲击力的盲目追求,镜头对被摄者的无情剥夺,以及新闻的发表与否和公众知情权之间的问题等的相关报道,已经为新闻行业招致来自伦理学视域的种种批评。笔者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分层剖析影像传播者、被摄对象以及受众三个主要层次中新闻影像的伦理问题。

  • 标签: 灾难新闻影像 新闻摄影者 被摄者 受众
  • 简介:西德经济作为开放型经济,外部因素对联邦银行货币政策的牵制作用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牵制造成了西德货币政策的冲突性:在固定汇率制下,内外稳定的冲突以及在浮动汇率制下内外稳定的冲突。因此,协调同其它发达国家间的政策联系,是联邦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必然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货币政策 冲突性 西德 开放型经济 战后 联邦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