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5 个结果
  • 简介:以前研究“比喻”辞格,多从其构成格式方面入手,即从本体与喻体的位置及隐现方面入手,而从其意义关系或意义关系与构成格式并重的角度入手的偏少。其实,对于许多问题,当我们另辟蹊径,从别一个角度来观察分析它们的时候,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会更全面,也许会油然而生一种全新的感受。

  • 标签: “比喻” 桥梁 意义关系 观察分析
  • 简介:<正>本文所说的比喻义是指由词语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它是由词语的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是派生义的一种,全称应为比喻派生义。据笔者的初步分析统计,《现代汉语词典》收入的具有比喻义的词语已超出1600条,而且新凝定的比喻义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大量百科词语以其比喻用法

  • 标签: 比喻用法 比喻词 词语 释义方式 比喻义 隐喻型
  • 简介:(一)比喻在语言表达中的地位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符号与语言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是约定俗成的。在一个社会群体里,语言始终是为确定的实践目的服务的一种工具,正确地运用语言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锤炼,具有头等重要性。

  • 标签: 形式描述 比喻 语言表达 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 约定俗成
  • 简介: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类别和语言的定名是密切相关的。在语言里人们对其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给予一个称谓,实际上就是把它纳入其一个“类”的概念中。这就使得比喻有可能成为“引类取喻,形容摹写”这一修辞手法。

  • 标签: 比喻 隐语 认识过程 客观事物 修辞手法 “类”
  • 简介:我们经常见到比喻常用like和as表达,但事实上,(as)...as的用法更为普遍,有些短语中还包括了英语的社会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与汉语言文化有些是接近的,如:ascoldasice(冰一般冷),ashotasfire(火一样热),aslightasfather(轻如鸿毛)等;有的却与汉语

  • 标签: 英语 比喻 短语 社会文化知识 AS
  • 简介:“仿佛”的常见用法“表示比喻关系”,常用词典释义时却并未提及。“仿佛”可分解为:(1)副词,“似乎”,表示不确定判断,主观推测。(2)动词,“像”,表示比喻关系。(3)动词,“差不多;类似”,表示比较关系。论文充分关注“仿佛”可表比喻关系这一语言事实,将表示不确定判断可用来修饰其他比喻词的副词“仿佛”与表示比喻关系的动词“仿佛”分解开来.充分考察二者不同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篇章功能,多角度描写由这两个不同语法性质的“仿佛”所组成的句法结构、修辞结构及篇章特点。

  • 标签: “仿佛” 比喻词 比喻关系 不确定判断 词典释义
  • 简介:有一种比喻,在一般作品中极为罕见,但在荷马史诗中却大量存在,屡见不鲜。据统计,《伊利亚特》有二百余例,《奥德赛》中也有四五十例之多。因为由荷马原创并在荷马史诗中运用多多,故有人称之为“荷马式比喻”。还有论者根据这种比喻的特点,称之为“象喻”。

  • 标签: 荷马史诗 “这一个” 比喻 文学写作 家族 《伊利亚特》
  • 简介:造词就是创造新词,它是解决一个词从无到有的问题.造词法是创制新词的方法,也就是给客观事物命名从而产生新词的方法.在汉语造词过程中,人们用同样的词条,采用不同的造词方法,可以造出意义迥异的词.例如:

  • 标签: 汉语 比喻造词法 新词创制 前比喻式 后比喻式 前后比喻式
  • 简介:<正>《比喻词的连用》一文(《修辞学习》1984年第2期),提出明喻词连用和明喻词同暗喻词连用两种现象,初读颇觉新鲜,细思则疑窦丛生。现献疑于作者和读者之前,希望得到指教。第一,这是不是明喻词连用?

  • 标签: 存在比喻 是否存在 比喻词
  • 简介:本文结合先秦诸子的语言运用实际,探讨了他们的比喻学说,说明了先秦诸子善于总结比喻理论,指导语用实践的基本情况,对分析汉语比喻研究的历史、丰富修辞学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先秦诸子 比喻学说 语言运用 修辞学史 辩说 汉语
  • 简介:<正>前几年,笔者参加了《中国谚语集成·山东卷》的编纂工作,有机会学习到民间大量的谚语资料。其中,关于夫妻内容的谚语留下的印象最深,至今难忘。这一方面是由于此类谚语揭示了夫要间生活的许多道理,具有警世醒人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就应该归因于它特有的表现形式,而比喻的运用可说是它突出的特点。以下结合山东各地流行的一些谚语,谈谈其中比喻的应用情况。

  • 标签: 中国谚语集成 比喻词 本体 秦安 人的教育 会学习
  • 简介:比喻一般是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但有一种比喻却是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

  • 标签: 比喻 叶子 用例 事物 朱自清 抽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固定比喻是熟语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同义性因受到其结构特点的制约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选取了"人物外貌"语义场中的约430个固定比喻,并对其同义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了定义固定比喻同义性的标准。分别研究了单义、多义固定比喻同义性的特点及常见问题,提出了应当结合语境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观察固定比喻的同义性。

  • 标签: 固定比喻 同义性 多义性 单义性 语用
  • 简介:在与读者的理解沟通过程中,比喻不仅起着修饰文词的作用,而且在表达与传递作者意图以及帮助读者快速准确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介绍修辞、比喻概念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表达「喜び」这种情感所运用的比喻模式,并进一步对比喻物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考察。研究发现,相对于抽象物体,「喜び」被比喻为具体物体的例句不仅数量居多,内容也丰富多彩。通过大量例句,分析「喜び」为具体物体的过程,本文提出了比喻的“信息传递高效性”概念,并从语义传递的角度分析其语用根据。

  • 标签: 修辞 比喻 语用 高效 信息传递
  • 简介:孟子自称“知言”(《公孙丑上》)注即善于论辩;东汉赵歧指出:“孟子长于用譬”,即长于比喻。那么,孟子的善于论辩与长于比喻之间,有无密切联系呢?当代著名学者郭绍虞先生曾予以明确揭示:“利用譬喻作为他(代孟子)的辅佐”。(《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者赞同郭先生的看法,同时还想指出;孟子为了论辩的需要而借助于比喻,促进了比喻的大量而巧妙的运用。善于论辫和长于用喻,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形成了孟子高超的论辩和修辞技巧。在孟子论辩中比喻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对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 标签: 孟子 比喻 《中国文学批评史》 辩论 著名学者 修辞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