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在1958年读大学=年级时,英语教材都是选自《北京周报》的文章。我们学了大量的带有.ism为后缀的政治名词,如communism(共产主义),socialism(社会主义),imperialism(帝国主义),capitalism(资本主义),revisionism(修正主义),Fascism(法西斯主义),colonialism(殖民主义),materialism(唯物主义)等。

  • 标签: 共产主义 《北京周报》 法西斯主义 英语教材 社会主义 帝国主义
  • 简介:《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有“酝藉”和“浮慧”二语。笔者借它们来形容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技巧模式。酝藉,含蓄也;小说技巧中的具体呈现法,或称客观叙事法,属于“酝藉”。浮慧,外露的聪明也;小说技巧中的夹叙夹议法,属于“浮慧”。鲁迅的《药》、吴组缃的《官官的补品》等小说,好用象征、反讽等手法,属于“酝藉”;钱锺书的《围城》等小说,好用比喻,好发议论,属于“浮慧”。中国现代的某些文学批评家,受西方理论影响,论小说时重具体呈现法而轻夹叙夹议法。这两种手法各有优胜,同样值得欣赏。

  • 标签: 中国现代小说 技巧 酝藉 浮慧 文心雕龙
  • 简介:通城方言的名词性标记“1”是名词词缀,附着在别的成分后面,构成“X”式名词;“2”是结构助词,附着在别的结构后面,构成名词性“X”结构;“1”还可以构成“[[X·N缀]·]”式双词缀名词。名词性标记“”具有构词性和构形性,有自指或转指功能。“1”有词汇附加义,表示小称或爱称。“”与普通话词缀“、子、儿”有异同。

  • 标签: 赣语 通城方言 名词标记 “者” 构词
  • 简介:摘要在海外的华裔汉语学习,他们特殊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环境,需要用以往不尽相同的特殊的汉语教学原则。本文通过对柬埔寨裕生国际学校的华裔学习汉字教学的特殊性及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讨论,希望能更好地推进华裔学习的汉字教学并且为对外汉语教师们提供一些借鉴。

  • 标签: 海外 华裔学生 汉字教学
  • 简介:内容简介:并列连词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目前为止有许多跟连词相关的研究,但是针对俄语母语的调查研究不多,这也是本论文的创新点之一。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基于会话修正理论,通过自建的初、中、高不同级别汉语二语学习口语语料库,综合运用量化描写和质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全面探究汉语二语学习的会话修正能力:元认知监控能力、填充词运用能力和会话修正策略运用能力,并尝试揭示汉语作为二语的学习会话修正认知心理机制,以期有效提升汉语二语学习口语产出的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和得体性。

  • 标签: 汉语二语学习者 会话修正能力 元认知监控 填充词 修正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针对学生学习语言的需求从方法论上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综述了需求分析,然后针对需求分析提出了如何进行需求分析的主要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分析,以此来了解学习具体的需求,为语言课程设置提供了基础。

  • 标签: 语言需求 需求分析 调查问卷 统计法
  • 简介: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三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

  • 标签: 研究者身份认同 教师身份认同 大学英语教师 叙事 社会-机构环境
  • 简介:本研究以新格莱斯语用机制的三原则为分类标准,选取汉语会话含意的典型例子,在汉语母语中调查后,形成一份由17个情景组成的调查问卷。使用该问卷调查97名汉语学习对会话含意的理解情况,发现学习与母语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最容易理解根据信息原则推导的含意,其次是根据量原则推导的含意,最难的是根据方式原则推导的含意。另外,学习汉语的时间和在中国生活时间的长短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没有造成显著差异,亚洲文化背景对学习的理解能力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 标签: 汉语学习者 会话含意 理解能力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 简介:小说叙述与电影叙述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格,但电影叙述更为复杂。在默片时代,电影叙述有可能会现身发声,以电影解说员的身份叙述故事。作为具体存在的叙述,电影解说员拥有全知全能的叙述权力,甚至能干预电影画面的运作,他的存在使得放映现场成为充满即兴表演与情感反馈的场所。电影解说员通过他的声音与表演将默片与戏剧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突显出来。通过对这一角色的重访与重估,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电影的多元存在与丰富形态。

  • 标签: 默片 声音 叙述者 电影解说员
  • 简介: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需要教师对“自主”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及对学生减控赋权的行动;同理,教师自主性的提高意味着教育管理对“自主”的认知及对教师减控赋权的行动。本文探索了在现实等级教育体系下这三种自主的动态交汇碰撞,以期寻求三之间和谐共存并各自繁荣的最优平衡。本研究立足于一所中国新建私立中学,通过研读校内文件、访谈、课堂观察及课后讨论等多种方法,深度调研了学校一项致力于学生全人发展的综合改革项目,研究对象涵盖了学校校长、教学主管及英语教研组全体九位老师。本文具体探讨了三个问题:1)校长的自主观;2)教学主管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3)教学主管建立的旨在增强教师自身自主能力的教师培训体系。研究结果发现教育管理、教师、学生这三的自主性互相干预,有促进,有制约,关系错综复杂。因此,真正有效的改革必须关注教育等级体系中各层次主体对“自主”这一核心概念属性的真正理解和统一认识,并最大限度地追求这种等级现实下的最优权力分配和转移。该问题值得更多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

  • 标签: 学生自主 教师自主 管理者自主 控制权转移 课程改革 教师信念与实践
  • 简介:内容简介:学会标准的普通话口语是广大汉语二语习得的首要学习目标,也是其最大的学习困难。其中汉语辅音和声调又是其难中之难。本书以该两个难点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设计标准化的实验,借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将感知实验与发音实验相结合,将横向习得实验与纵向习得实验相结合,重点总结了汉语二语习得习得汉语口语语音的偏误规律,

  • 标签: 文化传播 汉语 教育 文化交流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本文以汉英元音的相似度为基础,考察美国学习对汉语元音的习得情况。通过计算学习和母语的元音距离分析学习汉语元音的准确性,通过学习与母语元音范畴对比,分析学习的元音偏误。跨语言语音相似度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表现为,两种语言间语音的感知相似度决定了母语对二语发音的影响程度,相似度越高影响越大,相似度越低影响越小。对于感知相似度较高的音段来说,当声学相似度与感知相似度的结果差距较大时,母语的影响会相应减小。语言间的相似度也会影响二语发音的准确度,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音段和相似度较低的音段其发音准确度较高,而两种语言中存在一定相似性的音段的发音准确性较低。对于这些相似的音段来说声学相似度决定其发音的准确度,声学相似度越小,发音准确度也越低。

  • 标签: 元音相似度 元音习得 感知同化 元音偏误
  • 简介:二语学习在进行口头交际时,常会使用重复、替换等方法来帮助表达。以往的研究通常将这些行为视为学习的自我修补或交际策略,认为其作用在于使交际顺利进行;同时,也认为它们是学习表达不流利的表现。而在输出理论的创始人Swain看来,学习的这些行为属于自我语言调控,是提高流利度的必要手段。为验证自我语言调控在学习口语流利度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水平汉语学习的自我语言调控行为与其口语流利度发展的关系,并结合学习的口语语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习的自我语言调控在其口语流利度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标签: 口语流利度 自我语言调控 社会文化理论
  • 简介:本研究探讨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在口语产出中的权衡效应和加工机制。研究发现,时间压力因素是造成韩国汉语学习汉语口语产出的权衡效应的主要原因。没有时间压力的口语交际并不会产生权衡效应。但有时间压力必然会对第二语言学习汉语口语交际带来不同程度的权衡效应。此外,时间压力是影响韩国汉语学习口语产出机制变化的外在因素,而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则是口语产出权衡效应的内在因素。在注意力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学习必然会以依赖不同的加工机制实现口语产出的质与量的平衡。研究表明,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韩国汉语学习口语产出的规则加工优势和语块加工优势与其第二语言加工特定的脑区密切相关。这些结论对汉语口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标签: 加工机制 汉语口语 流利性 准确性 权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