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每天登山,从葛岭下来,必经黄先生旧居。那是一幢极平常的民房,两层,与华丽乃至风格都无缘,只是地方好,处于山脚,走百十步就是西湖。北山街改造,把这座楼拆了,原居此处的黄后人,不知搬到哪里去了,问熟悉内情的朋友,说他几个儿子,都没什么权势,也谈不上出息。这与正处在成长期,黄被打成右派二十年显然有关。

  • 标签: 二十年 尊重历史 中国古典建筑 真实 右派 照片
  • 简介:文章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对“狼抗”的来源加以考释,认为它是一个含“空”“大”“高”之义的义合式连绵词,“笨拙、笨重”“傲慢”诸义皆由此引申而来,从而辩驳了表“傲慢”的“狼抗”来源于“狼举前爪”的说法。

  • 标签: 狼抗 连绵词 因声求义
  • 简介:《桃花记》(初中语文第二册)选自《陶渊明集》,不少教师以为它是《桃花诗》前面的一篇“序”。这类看法还常见于一些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如南通师专中文科古代文学教研组编写的《中学古文详解》第一辑第4号的28页上说:“《桃花记》原是《桃花诗》前面的小记,相当于诗的序言。”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 标签: 《桃花源记》 参考资料 初中语文 教研组 语文教学 教师
  • 简介:欧美民俗定4月1日为万愚节(AllFools’Day),又叫“四月愚人节”(AprilFools’Day)。这一天,朋友邻里间往往任意互相戏弄,欺骗,以此为乐。这种风气已流行了若干个世纪,据说起源于古人的春分节活动,印度和古罗马春日都有此习俗。在英国,这种风俗似乎很早就有,但真正流行,显然是18世纪初。苏格兰人把这天愚弄人的活动叫做“猎郭公鸟”。郭公鸟即布谷鸟,又名杜鹃,在苏格兰等地,是愚

  • 标签: 万愚节 春分节 这一天 苏格兰人 林洪
  • 简介:根据新课标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正是语文实践。教师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组织语文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根据教材、年段等不同要求,阐明教师如何智慧地把握教材的语用;教学中,又如何体现价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 标签: 教材语用点 教学价值点
  • 简介:人生的不少感叹是由后悔组成的,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回忆起来,总爱说,当年我要是醒悟得早一,就发大财了:我要是意志坚定一,也当上英雄了。可能是我们老得太快,觉醒得太迟了,才会留下种种这样的遗憾。我们感叹人人皆可为圣贤,只是相差一,但是就是这“一”,让人判若云泥,如同宵壤,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

  • 标签: 人生态度 人生哲理 人生观 个人
  • 简介:历史上,宗教在各国的传播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其中作为宗教传播工具的语言文字的交流尤为明显,其影响也极为深广,以至许多宗教用语完全融入当地民族语言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例如,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形成了上万卷的宗教文献,创造了大量的宗教词汇,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构成及其内涵。当我们言谈之中用到“世界、如实、实际、因缘、平等、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一针见血、昙花一现、心心相印”等词汇时,往往意识不到它们来源于佛

  • 标签: 日语 文化交流 俗语 日常用语 佛教传入 宗教词汇
  • 简介:在现代汉语的方位词里边,“里”是使用频繁、活动能力强的一个,朱德熙先生(1982)曾指出:“只要意思上讲得通,我们可以任意在名词后头加上‘里’和‘上’。”(页44)《现代汉语八百词》对方位词“里”的解释是“在一定界限以内”。在“名+里”的格式下一共列举了“...

  • 标签: “里” 方位词 《现代汉语八百词》 名词化形容词 《文苑英华》 维空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读了《略谈词语解释的简明性》(《修辞学习》1984年第三期),对该文对词语解释提出的高标准要求,感受良深。文章的议论确乎做到了准确和精细。由于受这一良好学风影响,带着这种眼光,不觉发现了一处尚欠确的地方,冒昧提出,唯愿白璧无瑕——

  • 标签:
  • 简介:《「」与「」》一文(见《日语知识》1993年第8期)讨论了这两个副词在使用上的异同。对文中所说的“不同点”,我另有看法。

  • 标签: 形容动词 文中 三省堂 例解 文社 日土
  • 简介:at、on、in这三个介词在表示时间、地点以及与动作和抽象概念搭配时,都大致遵循、面、体的顺序规律。at指极短的一瞬间;或指较小的地点,或将某处视为一。on则接比at更长的时间,如某日,某日某段,或修饰语+某日某段时间,或指在某物体的上面,因而

  • 标签: 惯用法 at in on 身体部位 《矛盾论》
  • 简介:通过语料统计发现,"有(一)(儿)"后谓词性成分消极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中性的,积极的非常少;"谓词性成分(一)(儿)"前谓词性成分中性的占绝大多数,其次是积极的,消极的极少。"有(一)(儿)"多出现在现实句中,"谓词性成分(一)(儿)"口语中多出现在现实句和非现实认识类句中,书面语中多出现在非现实时间类句中。"有(一)(儿)+谓词性成分"的语用功能为评价,"谓词性成分+(一)(儿)"的语用功能为表示希望、对比和用于描述。

  • 标签: 有(一)点(儿) (一)点(儿) 语义 语用
  • 简介: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证实汉语阅读焦虑的国别差异的存在。通过深入分析不同国别学生汉语阅读焦虑的现象,总结出汉语阅读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

  • 标签: 汉语阅读 焦虑源 国别差异
  • 简介:人们说话或写文章都有一个立足。所谓立足,就是人们观察客观事物时所处的时空位置,想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比如鲁迅《祝福》里对祥林嫂的肖象是这样描写的;

  • 标签: 客观事物 《祝福》 祥林嫂 文章 描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对于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桃花记》中的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省略部分的阐述,现行的多套教科书、教参书、辅导材料都比较一致地作如此补充:(村人)问今是何世,(村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笔者对前个部分的补释,即"问今是何世"到底是谁问这一问题,持有不同看法.现阐述如下,请教大家.……

  • 标签: 桃花源记问 问何世
  • 简介:"非主流"英语文学,简单地说就是指英国和美国之外的英语文学。其起和发展从起初英国文学的一枝独秀,到美国文学崛起后的花开两朵,到后来各原英属殖民地国家的百花齐放,再到戈迪默、奈保尔以及库切和门罗等"非主流"英语文学作家先后斩获文学大奖,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在度过了艰难的学徒期后,"非主流"英语文学尝试着从各自独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从各自特殊的民族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反映生活,这就赋予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和民族情怀。因此,"非主流"英语文学创作丰富了英语文学的宝库,"非主流"英语文学的崛起打破了英美文学的垄断地位,塑造了崭新的人物和民族形象。

  • 标签: “非主流”英语文学 非英美国家英语文学 后殖民文学 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