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学者程瑶田生前未及发表死后才被整理出的重要论文《赢转语记》是一篇关于同源词的学术论文。文中指出:“声随形命,字依声立。屡变其物而不易其名,屡易其文而弗离其声。物不相类也而名或不得不类,形不相似而天下之人皆得以是声形之,亦遂靡或弗似也。”他以声音通转的道理来说明事物形态、性状相类似并具有相同相近的特征,其名称往往相近。即所谓“异物同名”、“异名同声”。之所以“同名”、“同声”,是由于它们拥有某一共同相似之处。例如圆形的瓜果古称“赢”,亦作“裸”、“蓏”、“栝楼”、“菩蒌”、“(句瓜)(?)”、“罛(?)”。圆形的小昆虫称“蝼蛄”。圆形的飞鸟称“赢”。圆形的细腰蜂称“赢”。圆形的蛙称“蝼蝈”。圆形的船称“朐(?)”。圆形的山峰称“岣嶁”残蔚耐毡吵啤柏汀薄T残蔚奈缕鞒啤肮??)”。圆形的车篷称

  • 标签: 同源词 黄金 学术论文 异物同名 重要论文 孟尝君
  • 简介:俄罗斯著名东方民族学家尼古拉·符拉基米洛维奇·柯切什夫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是全俄唯一的研究蒙古、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及远东各小民族的专家,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

  • 标签: 俄罗斯民族学家 柯切什果夫 研究成果
  • 简介:とける是个他动词,它有两个意义和用法:①表示把想做、想达成的事情,加以实现(例1~6);②表示人或事物,最后终于达成某种结果或落成某种结局(例7~10)

  • 标签: 他动词 沙仓 九公 讲话者 筒井康隆 国外学习
  • 简介:本文从考察频婆到苹果名称的演变入手,从一个侧面讨论了中国古代苹果栽培史的发展线索。文章认为:汉语中苹果一名,源於佛经中的“频婆”。两原非一物,其名称的混同,属於中印文化交流中的“误读”现象。元朝後期,中国绵苹果的一个新品种由西域输入内地,时人开始借用佛经中的“频婆”一名来称呼它,到明朝後期正式出现了苹果这一名称。岭南地区原有一种亚热带坚果,很早也被称为频婆,但它与苹果没有任何关系。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书认为频婆是柰的别称。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 标签: 频婆果 中国 苹果栽培史 古代 平波果
  • 简介:俄苏电影学派曾是世界电影艺术中巍然屹立、独树一帜的重要流派。它以鲜明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宏大的史诗性和较高的观赏性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孕育出“俄国电影之父”亚历山大·汉荣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Ханжонков,1877-1945)、以创立“蒙太奇理论”而闻名于世的谢尔盖·爱森斯坦(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Эйзенштейн,1989-1948)等一大批永垂青史的电影艺术大师。俄苏电影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遥远的记忆和模糊的背影。

  • 标签: 俄罗斯 电影艺术 喜剧 幽默 当代 蒙太奇理论
  • 简介: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研究与技术部共同发起,由上海市科委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中德科技合作10周年成展览会,于5月2日在同济大学开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特奥多尔和上海科委负责人共同主持开幕仪式。

  • 标签: 同济大学 科技合作 展览会 成果 中德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简介:本文运用维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探讨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Krashen的输入假说(1982,1985)与Swain的输出假说(1985,1993)对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运用维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他们的分歧可以得以解决。维茨基认为人类高级思维功能建构于社会、文化、历史和教育的环境中。而这个环境是一个由社会相互交流编织成的网,一个由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辩证统一体。所以,根据维茨基的理论,语言输入与输出活动的相互作用引起二语言的发展。

  • 标签: 语言输入 语言输出 社会中的相互交流 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