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一、句和句组语法以句(sentence)为最大单位和研究上限,并认为“句子表达完整的思想”。实际上在人的言语行为中句子固然是基本单位,但不是最大单位,反而是实现交际功能的最小单位。句子往往也不能“表达完整的思想”。通常是句联成句组、句段以至篇章,并且时常要依托于特定的情景,才构成意义的独立体和完整体,达到言语行为的目的。试分析一篇文章、一次讲演、一席谈话,都可以证明。

  • 标签: 句际衔接 日语 句组 言语行为 指示词 句际关系
  • 简介:翻译与语之间的异同尹城翻译是指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这个过程中译者自然而然要运用两种语言的知识与技能。无论外译汉还是汉译外,都不可缺少已有知识的转移。本文仅就在翻译过程中母语的作用做一简要论述。已有的一...

  • 标签: 语际 翻译技能 促进作用 外语教学方法 翻译处理 翻译工作者
  • 简介:<正>年初的一个星期日下午,我来到上海乌鲁木齐北路的一座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里,访问了当代著名作家峻同志。峻早年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他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曾被译成蒙文、藏文出版,还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在国外发行。前几年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海啸》。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而且还是颇受读者欢迎的著名散文家。他那脍炙人口的散文《秋色赋》,早就被选编到中学语文课本里。不久前又一本题为《雄关赋》的散文集在花山文艺出版社问世。话题很自然谈到作家文学创作的语言风格问题。于是,我请峻表同志谈谈他自己对语言风格的一些看法。

  • 标签: 峻青散文 散文语言 著名作家峻青
  • 简介:交际接应是通过实际切分实现的,从语句间关系的角度着眼实际切分,主位体现交际接应,而大多数语句述位的功能,则在于体现超句的主题.文章从主位推进程序、主干述位和交际结构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俄语句关系中的交际接应.

  • 标签: 交际接应 主位推进程序 主干述位 交际结构
  • 简介: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文人,喜欢在画作上题诗。作为一种艺术传统,中国文人画一直追求画与诗的完美结合。这样,在同一张画纸上,诗与画便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中国画和中国诗都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分开来看,二者都很难阐释或者翻译。中国传统文人画则不然,它不但为画家提供了阐释自己作品的舞台,也给鉴赏者提供了理解画家创作意图的可能。文人画中这种诗一画相互阐释、互为翻译的现象被罗曼·雅各布森定义为"符翻译"。翁贝托·艾柯在他的翻译理论中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现象,他的理论也被视作对雅各布森符翻译论的发展和补充。基于对阐释的拓扑学分类,艾柯详细阐述了符翻译中存在的五个显著特点。本文旨在阐明这五个特点如何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画互译中体现出来,同时指出诗-画互译这种独特的符翻译现象中存在的其他特性。

  • 标签: 符际翻译 传统文人画 诗-画互译 阐释
  • 简介:俄汉句关系之间不仅有交际接应和意义接应,还有结构接应,其句句法联系主要可通过词汇、语法手段实现,有时亦可依靠意义、修辞、语用方式实施。本文主要从指代、回指、词语重复、同根词语、(上下文)同(近)、反义词、词语照应、谓语时体对应等十一个方面加以对比研讨。

  • 标签: 句法联系 语法手段 词汇手段 回指
  • 简介:郑玄《周礼注》继承了以往注释家的历时沟通观念,继续使用或改造其历时沟通用语,并据之在注文中对经文用字进行历时沟通,也为后来明确创造术语“古今字”来沟通这类字关系奠定了基础。其用语“A古文(为)B”、“A,今B字”、“古者,A为B”、“故字A为B”等严格来讲还称不上术语,但反映了历时沟通术语的初期发展过程。

  • 标签: 郑玄 历时沟通字际关系用语 古文 故字
  • 简介:对两种语言具体熟语的异同进行研究是熟语对比分析中人所共知的、深入详细的一种对比分析方式。本文从俄汉熟语单位的形式相关性、功能-意义相关性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三个方面,对俄汉两种语言的熟语组成进行了对比,对俄汉两种语言熟语单位的语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标签: 形式相关性 功能-意义相关性 语际相关性
  • 简介:正如汉语里围绕有许多故事和说法一样,英语里围绕blue也有许多故事和说法。

  • 标签: 故事 色彩 语里
  • 简介:中国学生日语语音习得研究多数基于二语视角,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以三语习得视角研究日语语音习得,但多数是以区别性语言特征为基础的分析推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中的现象法(phenomenology),探索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语音过程中来自母语及二语英语的跨语言影响及触发因子。采取目的抽样选取中国中部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数据收集工具为开放式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质化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加以分析。研究发现,在三语日语语音习得过程中,语言心理类型相似性是跨语言影响的主要触发因子,出现为内容相似和形式相似两种类别。本研究发现将会对日语语音的教学和三语日语其他层面的研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借鉴意义。

  • 标签: 日语语音 三语习得 跨语言影响 语言心理类型相似性
  • 简介:"色是中国传统五色之一。代表着初生、生长、苍天等含义。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的词义和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本文以探讨其词义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的关系。

  • 标签: “青”词义演变 文化内涵
  • 简介:提要:超句体和片段的界限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运用传统语法中最低限度的原则,从超句体的句联系类型和小主题mlxtxn-eMa所含元素(组成超句体的独立句子的主位)数量入手分析超句体的本质特征并对其分类。最后指出,以研究句衔接手段为目的的语篇语法学的研究单位到超句体为止(即表层结构),剩下的语篇单位是语篇结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及其他交叉学科的基本研究单位。片段的研究方法可以用超句体来类推,从而突出超句体的重要地位和片段相对的次要地位。

  • 标签: 句际联系 小主题元素 超句体 片段
  • 简介:历史叙述在我们的文化记忆、艺术与身份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者与读者用符空间,利用社会文化语境、文化记忆和回忆行为(包括他们的个人文化记忆)去创造或阐释文本的意义。"纠缠的记忆"是指这一空间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复杂关系构成了不同的现象,并将不同时空语境下的历史叙述连接起来。本文首先分析不同的时间(包括历史的、现在的、神话的、和虚构的)与空间的(包括地理的、神话的与虚构的)建构如何在历史与神话叙述中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叙述如何影响集体文化记忆和身份。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集体和个人文化记忆如何被卷入历史、神话叙述以及当代文化。本文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研究爱沙尼亚和芬兰的文学作品来分析该类叙述中的符号间性机制。索菲·奥克萨宁的小说《清洗》再现了爱沙尼亚二战后的历史事件,安东·汉森·塔姆瑟尔的戏剧《朱迪思》用一种新的方式重释了《旧约》中朱迪思的故事,将朱迪思的故事与萨洛米的故事以及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话语联系起来。本文最后一部分分析了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叙述意义和主题在爱沙尼亚的文化中,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的语境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标签: 纠缠的记忆 历史叙述 神话叙述 文化身份 当代文学 爱沙尼亚文学
  • 简介:○、前言《说文》:“,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这是先秦时期五行配五色、配五方所产生的文化意义。这种配合关系是“无理据可言”的。许氏之说,胡朴安先生也“不可据以为信”。经研究:“,大树。从生井,井亦声”,是个形声兼象形字。

  • 标签: “青” 汉字 形位 《说文》 先秦时期 文化意义
  • 简介:台湾文坛的六十年代,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著名女作家施叔因求学美国的人生经历和跨越中西文化的写作视野,作品深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与浸染,特别是早期的作品,特立独行,充满了现代主义的叛逆色彩。在《不快乐的六O年代》一文中,施叔曾追忆、描述当时的时代氛围:

  • 标签: 西方现代主义 写作手法 施叔青 小说 六十年代 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