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正>修辞的"",有"事理"、"情理"和"文理"。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中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为什么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而不能说"广州雪花大如席",无疑是因为修辞要符合事理的缘故,广州下大雪实属不可能。那么,说燕山的雪花竟有如"席"之大,何以又不成笑话,难道也是客观事实

  • 标签: 修辞理
  • 简介:沙博,原名SidneyShapiro,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和耶鲁大学,中国籍犹太人,翻译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职务。2010年12月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4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4年10月18日8时30分在北京家中安然辞世,享年99岁。

  • 标签: 沙博理 终身成就奖 回忆 全国政协委员 宋庆龄基金会 圣约翰大学
  • 简介:РоссийскийспортвгодыВеликой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войныИзвестныйнамкомплексГТО1нетолькопомогалкрепитьобороннуюмощьСССР,ноиоткрывалфеноменальныеспортивныеталанты.

  • 标签:
  • 简介:实际生活中如何就'事'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事实'背后有许多被遮蔽的东西。言说者,如果不讲究学理,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误导呢?行事为文如果只谈立场正确与否,不谈是否合乎学理,'在伦理上情感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感情用事'。就'事'说'',首先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在学理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以避免陷入'立场正确'什么都正确的思维框架。要'从一个公正的观察者的视角来分析自己,看看什么情绪会被激起',努力使自己'从一种不会被任性的激情驾驭的视角'来就'事'说''。

  • 标签: 学理 情感 类比
  • 简介:对语言据的研究如果从古希腊的“本质论”和“规定论”的论争算起,到本世纪,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种据研究基本是从属于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据”一词大约在南北朝时出现。南朝齐僧岩《重与刘刺史书》中有“纡辱还诲,优旨仍降,徵庄援释,据皎然”的句子。《南齐书·礼志上》:“天地至尊用其始,故祭以二至。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据,则融玄之言得其义矣。”这两个“据”都是“论据”、“道理之所在”的意思。

  • 标签: 理据 语言 本质论 古希腊 训诂学 南北朝
  • 简介:据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述的事物(或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联系。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有理据性的词汇。本文从语音、词形、语义和文字四个方面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据进行了对比,旨在说明汉语词汇的据性。

  • 标签: 英语 汉语 词汇理据
  • 简介:《汉语据词典》(王艾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以下简称《词典》)是现代国内第一部探求汉语据的工具书,它对5000多条词语的据进行了阐释。由于许多词语产生的年代久远,它初创时的构词据已经湮灭无闻,或者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记忆的便利而为某些词语附会上人为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流俗词源”的混淆,使据的考察异常复杂,这需要我们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整理。以一人之力,想把这5000个词条考察清楚,一定非常困难,因此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考求不精之处。本文试就笔者阅读中发现的同题作些考订.

  • 标签: 《汉语理据词典》 汉语理据 词条
  • 简介:品牌命名活动似乎是命名者的一种主观意志行为,换言之,选择什么样的符号命名品牌完全是由命名者的主观意图所决定的。尽管命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活动,但是任何一个命名者都不会随意地去选择一个语言符号去命名品牌,而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才能选择。

  • 标签: 品牌名称 理据性 语言符号 意志行为 品牌命名 主观意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是介绍事物说明事理以事明人的。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平实为原则,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与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诗歌和情节离奇曲折的小说相比,说明文确实显得平淡一些,但也决非枯燥乏味。我们只要稍稍留意教材上那些优秀的说明文,就会发现说明文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生动形象,趣俱佳。

  • 标签: 说明文 生动形象 事物说明 教材 优秀 散文诗
  • 简介:摘要“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分解开就是“人”“工”“石”。“砼”字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汉字文化,也体现了国人类比与联想并重的思维方式。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交通乘用概念的据为例,通过多种语言的泛时对比和汉语历时、共时比较,归纳出该概念各种可能据的集合,比较了它们跟其知识场各常识构件间的匹配关系等.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马清华(2010,2011)就理据问题提出的场约束原理。但可能的据并不能自然实现为现实的据,本文继而以汉语为单一分析材料,通过对其乘用概念的据运筹活动的详细论证,表明可能的据能否成功实现为现实据(即语言对概念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言内外多种因素的运筹结果。表达目的、言外的现实和认知条件、言内的形义基础相互作用,协同规定着概念的据,这就把优先原理进一步发展成为系统运筹原理。本文对场约束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和所发展出的系统运筹原理丰富、完善了据理论。

  • 标签: 理据 场约束原理 系统运筹原理 交通乘用概念
  • 简介:可以说,“课文”浑身都是宝,此中可资学习的东西也非常之多。这里且不论学习其中的音韵训诂,也不说学习其中的语法名著,单说说如何从课文的微点摄取写作之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用好课文,善于发现课文中隐含的写作微点,为我所用。

  • 标签: 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 学会学习 作文 语文教师 使用教材
  • 简介:王宝强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自从去年推出以来,迅速热播全国。时至今日,仍然在数家电视台重播。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士兵“许三多”这一形象的认同和喜爱,对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这种人生信念的共鸣和肯定。诫如媒体上评论的那样,《士兵突击》“是一部令人感染的电视剧”,“是一部真正充满着阳刚和热诚的电视连续剧”。笔者亦不讳言对它的偏爱——从去年暑假至今,笔者已完整地观看过三遍,其中还不包括零星看过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觉在内容安排上,《士兵突击》有两“内伤”——两内容疏漏或缺憾。谨此,略述如下,求证于大家。

  • 标签: 士兵 内伤 电视连续剧 人生信念 电视台 电视剧
  • 简介:试说《论语》的两误读崔茂新一、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这则对话的标点出自程树德《论语集释》(下称《集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下称《译注》)与吴树平等点校的《十三经(标点本)...

  • 标签: 《论语》 孔子 一贯思想 王孙 《十三经注疏》 仁者
  • 简介:量词的词源据,是指决定一个词的量词用法在词源上的理由或根据。对汉语量词词源据的阐释,将极大提高量词词典编纂的质量,如增强量词释义的可理解性、可记忆性及系统性、准确性,也能增强量词用法辨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词源理据 量词 汉语量词词典 意义
  • 简介:“撩”《说文》训“也”,清代学者认为此“”为“撩捋整理”之义,但缺少文献用例的证明。导致今天各辞书对“撩”的本义的设立不一致,对“撩”一词的解释也模棱两可。通过梳理“撩”的词义引中系列、系联“撩”的同源词、考察“撩”的佛经文献用例,以及考察“撩”与“料”的字际关系可以明确“撩”的本义和“撩”一词的意义。

  • 标签: 撩理 料理
  • 简介: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汉字的据指汉字构形、读音、意义的依据。汉字的据因造字法不同而不同。至今大约90%以上的常用汉字仍有理据可讲。利用据推展汉字教学,可以减轻难度,提高效率,是汉字教学的一般规律。汉字据因部件分析法和俗文字学说解,受到严重削弱,亟待维护。

  • 标签: 汉字理据 造字法 部件分析法 俗文字学 偏旁分析法
  • 简介:《墨子·公输》的一校勘问题王《墨子·公输篇》:“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句中“三事”二字是否有误,现代诸家选本的看法和处理办法颇不一致。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374页正文作“三事”,注云:“应...

  • 标签: 《战国策》 《墨子》 “三吏” 《公输》 孙诒让 《神仙传》
  • 简介:1992年【4月2日】联邦银行确定1991年经营年度决算;向联邦支付145亿马克的纯收入。【4月3日】联邦内阁决定实施欧洲内部市场法规定的销售税草案,草案在本国法规中体现了帕应的欧共体章程并对保险税的撤消作了规定。

  • 标签: 德国经济 大事记 联邦银行 市场法规 年度决算 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