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1936年3月27日《自由评论》第十七期载有一篇题为《意义与诗》的文章,是评介斯帕娄(JohnSparrow)的现代诗学专著SenseandPoetry的,作者叶维之。据编者梁实秋“附识”介绍,叶氏这篇书评是一年以前写的,本来预备给《学文》月刊(叶公超主编)登载,因《学文》停刊,征得叶氏同意后,梁实秋遂刊发在《自由评论》上。《意义与诗》中有这么一段话:

  • 标签: 叶公超 废名 现代诗学 梁实秋 评论 自由
  • 简介:开始是追随鲁迅的,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到1929年,有六次到鲁迅寓所拜访,虽然有时没见着。对鲁迅也有较深的理解,“昨天读了《语丝》八十七期鲁迅的《马上支日记》,实在觉得他笑得苦。尤其使得我苦而痛的,我日来所写的太平天下的故事,而他玩笑似的赤着脚在这荆棘道上踏”(《忘记了的日记》)。的创作也受到鲁迅的很大影响,的某些作品简直可以说是对鲁迅的模仿,比如《浣衣母》、《四火》等。

  • 标签: 废名 批评 《鲁迅日记》 1929年 1925年 《语丝》
  • 简介: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朱光潜在论及的诗时,就曾说过:“先生富敏感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风味。他的诗有一种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细渎的作品,感到其中的确有着浓烈的道家精神气息,尤其是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的中后期作品——田园诗化小说,充满静柔之美、素朴之美、梦幻之美,体现了老庄哲学淡泊避世,无为不争的方面。在当时复杂的现实面前,因为无奈、失望、缺乏把握,而将能量转向了内心世界,道家思想使他获得了精神的提升与救赎。

  • 标签: 废名小说 儿童世界 诗化小说 道家精神 后期作品 30年代
  • 简介:拒绝"故事"的创作心态加上"梦梦"的言说方式,使《桥》的叙事独特难懂。叙事过程可谓是举步维艰,而读者利用文本信息理解叙事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何在?因为自己确实是在进行着一种他自己都无法确信也无法推动的苦恼叙事。

  • 标签: 废名 《桥》 叙事 苦恼
  • 简介:的小说是对中国固有文学的展开,他辨析中西方文学,找到中国文学的"散文"特性与典故结合的写作路数。写独创性的小说,志在变庸俗之极的"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写作标准,兴起简洁生辣的文章。

  • 标签: 废名小说 散文 用典 涩味
  • 简介:<正>自来写美人诗句,无论写神女写凡女,恐无过“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两句之佳,这两句大约亦最晦涩,古今懂得这两句话的人据我所知大约有两个人。我的话很有点近乎咄咄逼人,想一句话压倒主张诗要明白的批评家似的,其实不然,我是衷心的喜爱这两句文章,

  • 标签: 《洛神赋》 废名 凌波微步 罗袜 李商隐 渡水
  • 简介: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从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出发,用诗的手段抒情造境,以文为画,营造出一幅幅诗情画意,超凡脱俗的美的意境。

  • 标签: 废名 小说 营造 意境美
  • 简介:留给后世的风景散文,《五祖寺》不妨可以算做一篇。文章里面的那份美丽,大约是从外国人手里学来的。我的这个看法,原是重复先生自己的意思:“我读了外国人的文章,好比徐志摩所佩服的英国哈代的小说,总觉得那些文章里写风景真是写得美丽,也格外的有乡土的色彩……”

  • 标签: 废名 《五祖寺》 风景散文 审美意识
  • 简介:  1949年2月,上海万象图书馆出版了一本《作家书简》(真迹影印),共收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七十四位现代文坛名家的往来书信八十余通.除少数者外,这些书信多为"断简残札",大部分是编辑者虞山平衡(平襟亚)在"戊子孟冬,偶然于上海三马路冷摊上"购得的.内中收有的一封残简,兹过录于下:……

  • 标签: 废残 残简 谈废
  • 简介:摘要名作品中的隐逸之气呈现出的超越性,体现了佛教中的禅宗思想。名作品中的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成长环境、个人内在精神特质有着重要关系,同时这一思想中的“自心”“无生”“解脱”“无相”“妙悟和融入的道家的“自然”思想,在的作品中都有所展现,这些思想使得的作品具有一种超越精神,超越了一切束缚,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 标签: 废名 禅宗思想 超越性
  • 简介:小说一直缺乏相对纯粹的田园诗意。由于无法调和艺术世界的诸多矛盾与冲突,最终陷入进退失据的意义纠结和表达困境,成为一种厌世意义下的田园失落过程。厌世出于一种由“哀愁”激起的弥散性情感向更为消沉的虚无主义情怀的演进,而诗意则源于文学梦境失落过程中审美自足性的持留、沦落与幻灭的挽歌倾向。如此的田园世界,很难在传统和现代中进行明确归属,迷误间呈现的艺术得失,实为小说所独具。

  • 标签: 废名 田园小说 厌世心理 叙述困境 理想主义
  • 简介:在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独特贡献的作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人为地遮蔽。由于他的写作姿态、诗学诉求、主题精神等方面与49年后的政治意识形态相龃龉,被框定为晦涩颓废一派,

  • 标签: 废名小说 诗学 重读 断裂 创伤 延异
  • 简介:的小说文本以边缘的姿态游走于城乡二元空间,长篇小说《桥》则通过诗化的创作立场来审视乡土中国,作者以形象性的文字方式进行着一种“精神还乡”,在唯美乡土的实景与虚景中,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 标签: 废名 《桥》乡土文学 文化心态 精神家园
  • 简介:1937年,朱光潜曾经是这样评论过的诗:先生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了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诗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诗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他的诗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

  • 标签: 废名 艺术形式 思想特征 1937年 朱光潜
  • 简介:一九三О年五月十二日,与冯至合编《骆驼草》周刊面世,所著《莫须有先生传》开始连载。至同年十一月三日出毕第二十六期终刊止,共发表十一章,即后来出版单行本之一至九章,十一章和十二章。单行本之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一九三一年以《行云章》

  • 标签: 废名 《莫须有先生传》 小说 人物形象 艺术风格
  • 简介:中国自古而今的功利主义文学观使作家想象力匮乏,多数作品只是对现实生存客观秩序的复制,作家普遍无力对生活真实进行审美提升,无法展示人类的某些可能性生活,给人类创造出梦想,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国多数作家只能在社会生活表层上艰难地匍匐,对人的根本困境觉察太少,作品缺少形上意味。而的小说,由于他观照的特别和表现的特别,

  • 标签: 《竹林的故事》 废名 解读 功利主义 客观秩序 现实生存
  • 简介:民国初年的一个八月十五,蕲州城里白玉山龙头大爷罗一轩家里,宾客如云,谈笑风生。这是白玉山各分堂的龙头大爷,一年一度集会的日子。罗一轩五十开外,原本是江西南昌府的幕僚,回到家乡蕲州城后,加入

  • 标签: 正骨 管家 郎中 龙头 白玉 通行证
  • 简介:一这是一块肉,一块从我手心剜下来的肉,你把它吃了。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我去禹王庙拜访果信法师,他开口就给我讲了起首那句话。他说事过七十多年,师父尚云给他当年说的话,还像惊雷一般轰响在他的耳畔,让他不敢回想,但又不能不去回想,尚云师父让他吞食他从自己手心剜下的肉,目的清楚明了,就是要他戒的。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一直到黄昏,物业环卫部部长廖越才从后山脚下冒上来,贴着草坪和菜地的接缝处走。山脚.是一处六千亩的高端楼盘。高层、洋房或者别墅,沿着山势一直绵延开去。楼盘背后,是一大片空地,被称为后山。不知谁顺手一撕,后山就裂成犬牙状的两半,一半做了菜地,一半种成草坪。

  • 标签: 后山 草坪 楼盘
  • 简介:《一个中国人民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欢喜的话》是写于1949年初的一篇长文。当年1月31日,解放军进城,北平宣布"解放",4月1日,即完成此文,并托湖北老乡董必武转交当局最高层。事后却没有音讯。文章也一直未正式发表,直至2009年收入王风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集》中。

  • 标签: 废名 40年代 北京大学出版社 刊文 新民主主义论 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