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宫廷盛行演剧,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极好看戏,更是世人皆知。同光年间,慈禧独断朝纲将近半个世纪,常有人因此而认为这一时期内廷均在恣意演戏作乐,实为误解。事实上慈禧擅权的四十八年中,同治朝及光绪初期的前二十二年,清宫演剧相当节制,其中缘由耐人寻味。同治时期清廷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得到了一时的苟安;兴办洋务,也曾出现过一度的“繁荣”,有人将这段时期称为“同治中兴”。尽管时局相对稳定,清宫却没有滋生奢靡之风,演戏比较适度,规模基本与撤销南府后的道光朝相似。

  • 标签: 同治年间 清代宫廷 戏剧演出 乱弹戏 表演艺术 娱乐方式
  • 简介:清朝康、乾年间昆曲的复兴和繁荣与盐商阶层的物力支持和风气倡导密切相关。其中,两淮盐商、盐政畜养了数量庞大的商署、官署昆曲戏班和家乐,以供自娱和交际之需。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将众多文人曲家招揽门下,日事选胜征歌、顾曲品剧。为了更好地满足演剧的需要.他们还资助副作家创作新剧和刊行旧剧。他们对昆曲偏嗜和倡导,促进了康、乾年间昆曲的繁兴。

  • 标签: 昆曲 复兴 盐商
  • 简介:本文以学术界对黄宾虹"道咸画学中兴"说范围的研究进展为起点,从仿的角度对道咸年间金石画家的山水画进行讨论。通过文献勾沉和风格分析,认为黄宾虹此说并非无中生有,他立一家之言,是有画史依据的。

  • 标签: 黄宾虹 “道咸画学中兴”说 “渴笔勾勒” “墨法”
  • 简介:就历史发展而言,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比如,1700—1840年间英国人对于中国风格的模仿,常常将他们自己所理解的中国传统题材加以利用,夸张的强调审美,最终臆造出虚无的中国式形态。他们所接纳并追捧的中国设计大多都为中国匠人所做的手工艺品,对于真正中国艺术精髓的文人字画却无人问津甚至颇有微词,这是文化差异的结果。英国的中国风格设计不仅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场关于视觉文化的辩论。实际上可以看作有关消费型社会通过特定美学姿态展示其优点,通过一大群赞助人和消费者显示他们与现代商业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的景象呈现是具有说服力的,因为中国设计风格提供了一个可供想象的帝国商业文化,且切实可行的诱人商业模式,是当时英国社会所需要的。

  • 标签: 设计交流 商业需求 模仿与融合
  • 简介: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舞蹈已经前行了60多年,60多年的沧桑使得中国舞蹈如今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追本溯源,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正是新中国舞蹈关键起始阶段,于是,本文着眼这一时间点,以梳理和剖析两种方式,看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舞蹈的模样,并形成文章观点。

  • 标签: 新中国舞蹈 舞种 舞蹈团体
  • 简介: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民国年间,戏曲界曾出现过众星闪耀、佳曲荟萃的盛景,这与西方唱片科技的勃兴和发展密不可分。留声机和唱片工业的介入,使得第三类型戏曲——“唱片上的戏曲”与“舞台上的戏曲”“文本上的戏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不仅为票友和戏曲从业者提高演唱水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有力地推动了戏曲艺术在市民阶层的普及。同时,唱片公司、唱片刊物、电台广播的运作,又左右了近代戏曲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形式。

  • 标签: 唱片资料 民国年间 戏曲界 唱片公司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上海
  • 简介:自古以来,湘西地区巫风犹盛,人们一直崇尚巫祭淫祀,保留着较多原始巫祀的仪式。巫觋乐人是湘西历史上以演绎祭祀歌舞为职业的群体。清代雍乾时期,湘西巫觋乐人制度对湘西官庙祭祀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文献记载,湘西官庙祭祀音乐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雏形,并一直延续至清代雍乾时期。清雍乾年间,清王朝在湘西重新修缮官庙,继续实行巫覡乐人制度,主要是为了贯彻"以庙治民、以庙治蛮"的教化主张,从而达到加强对湘西少数民族统治的目的。湘西巫觋乐人制度的延续实施与官庙祭祀礼仪重新建立后,中央王朝对巫觋乐人和官庙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特别是对巫觋乐人以及官庙中的音乐舞蹈活动进行了严格规范。

  • 标签: 清代 湘西官庙 地方音乐 祭祀音乐 巫觋乐人
  • 简介:本文探讨的是1987至1992年这段特定时期内,韩国的电影审查制度与政治立法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电影审查制度,不仅意在防止本国电影人制作出当局认为有所冒犯或不利于政府施政的影片,而且在使强硬的右翼政权合法化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1987-1992年 韩国 电影审查制度 政治合法性 政府管理 电影机制
  • 简介:清末民初,伴随着京剧的改良运动,海派京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代表了京剧的另一种风格。在影响海派京剧特点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新剧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新剧与海派京剧,二者均在相同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中发展,面向共同的观众。新剧对海派京剧特色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剧目创作、表演方式、舞台美术及审美现代性四个方面。海派京剧受新剧影响的同时,反过来也对新剧产生影响,加速了其民族化的进程,使得新剧深深地扎根于中国。

  • 标签: 新剧 海派京剧特点 上海民国年间报刊
  • 简介:本文记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产生于红卫兵运动中的各类歌曲和各类表演活动,对这类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音乐本身的形式特点进行了分析.

  • 标签: 文革音乐 红卫兵运动
  • 简介:石挥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话剧表演艺术大师。以1940年为分界线,他的表演创作经历了在北平和在上海的两个阶段。1935年至1940年期间,石挥在左翼、抗战戏剧运动的影响下,吸收戏曲等传统艺术的表演技巧,形成了最初的戏剧观念,并总结了一系列演剧理论。1940年后,石挥南下“孤岛”上海,他之前形成的戏剧观念与演剧理论得到深化,其表演艺术成就攀上了巅峰。

  • 标签: 石挥 戏剧观念 表演理论 北京剧社
  • 简介:引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2009年以来渐次展开的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景观,尤其是在2009年这个"微博元年"之后,如何在摄影这个记录与表达的媒介中留下痕迹,成为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的见证,需要我们以某种方式对此作出特别的审视。在这个人言言殊的时代里,200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是什么,或

  • 标签: 当代摄影 当代生活 当代社会发展 摄影术 不可控性 国际饭店
  • 简介:<正>一、背景清代末叶,随着上海的开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整个上海就逐渐形成为我国南方的文化中心。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开始相继涌入上海,使上海滩成为一个兼容四方杂艺的交汇点。各种艺术形式在这里相互竞争,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于是它们各自又因此而得到长足发展。其时,上海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口岸,使其有得天独厚的领先条件于其他地区优

  • 标签: 经营方式 上海 艺术形式 曲艺 戏曲演出 茶园
  • 简介:以1957年“反右”斗争为界,新中国成立后前8年的当代话剧确立了其在文艺格局中的潜在中心地位。第一次文代会为当代话剧发展确立了方向,使之开始承担宣传政策、鼓舞民众的使命;斯坦尼体系的学习与借鉴则使现实主义美学成为它唯一选择。独幕讽刺喜剧获取了阶段性的繁荣,“第一四种剧本”潮流中涌现了若干较为优秀的作品,军旅话剧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与此同时,作为个人的剧作家渐渐消失,公共话浯最终代替了个人书写。

  • 标签: 当代话剧 潜在中心 1949年1957年上半年 “曲折上升”
  • 简介:引言中德建交四十五周年系列文化特展之一“互换视角:1669至1907年间中国与欧洲文化艺术交流的交互影响”(Wechselblicke.ZwischenChinaundEuropa1669—1907)于2017年9月28日至2018年1月7日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StaatlicheMuseenzuBerlin)下属的艺术图书馆(Kunstbibliothek)隆重举行。

  • 标签: 文化艺术交流 交互 欧洲 中国 国家博物馆 图书馆
  • 简介:一九二七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社会逐渐稳定。六月十七日,蔡元培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在他十一月二十七日主持召开的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的第一次会议上,

  • 标签: 潘玉良 成就 西画 归国 留学 国民政府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艺术方针的指导下,用西洋乐器表现中华民族的风格与特点成了广大作曲家和钢琴家探索的方向。建国17年间的钢琴音乐创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作曲技法上都比以往有所超越,体现在创作题材上广泛多样,作品内容上丰富新颖,音乐风格上质朴又富于时代性,作曲技术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 标签: 钢琴音乐创作 艺术特征 作曲技法 民族化 音乐风格 新中国成立
  • 简介:本论文追溯了《SD》杂志从1965年至1985年的设计变迁,分析了其设计表现和设计思想,考察了国际主义样式对日本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SD》创刊于1965年,内容包含建筑、都市、艺术、设计等广泛领域。《SD》杂志为了探索新的日文平面设计表现的可能性,以杉浦康平、平昌司、羽原肃郎等人为中心对基于国际主义样式的造型思考和设计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设计实验,这反映了《SD》先进的刊行理念并成为其设计的重要特征。杉浦康平等人在《SD》中进行的设计实验以及其姿态和理念,不仅在日本的平面设计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还将为汉字文化圈的平面设计提供启迪。

  • 标签: 国际样式主义 日本 平面设计 影响 SD
  • 简介:以凯奇、费尔德曼、布朗、图德和沃尔夫等作曲家为代表的美国纽约学派是二战后活跃于现代音乐创作领域的音乐家团体,他们以机遇和不确定为创作原则,通过抽象的个性化手法,摆脱传统的记忆,使音乐作品以更真实、自然的状态产生。

  • 标签: 纽约学派 音乐创作 机遇 不确定 图形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