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和弦外音及其表现意义在一个和弦发响的自始至终,任何一个声部中出现的该和弦结构以外的音,称为和弦外音。和弦外音虽然与一定的和弦结构相矛盾,但是又能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它们相结合。这种既对比又统一的关系,对于和声纵、横两个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并由此而形成了和弦外音的某些表现特点。1.加强声部横向运动的旋律因素

  • 标签: 和弦外音 和弦结构 旋律因素 表现意义 横向运动 表现特点
  • 简介:乔治·利盖蒂(GytirgyLigeti.1923--2006)为无打击乐大型管弦乐队而作的《气氛》,创作于1961年。在作品中,作曲家不再以音高、时值、力度与音色作为一种序列形态的单位来写作,而更偏爱于不同音量、浓度与音色的半音音响组合,以此建立一种新的音乐织体概念(即密集音块)而形成新的乐队音响。然而,在这新的乐队音响背后,却包含作曲家对音色一织体结构的精心设计与布局,使整部作品的艺术形式高度完美,而音色一织体作为主要结构力,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利盖蒂 音色-织体结构 微复调技法 密集音块 关联型特征
  • 简介: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擅长采用本民族音乐的创作方式,使音乐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作品85号钢琴组曲《诗意音画》,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他用诗画般的音乐语言向我们直接呈现了捷克的美。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元素,塑造了它独特的审美特性,即对斯拉夫民族风情的音乐再现。本文从解析《诗意音画》的基础上,论述德沃夏克写作中的民族特色,最后从旋律、节奏、文化特征等方面对作品的民族元素做综合分析。

  • 标签: 德沃夏克 《诗意音画》 民族性 创作特征
  • 简介:20世纪以来,现代音乐创作的突破口与着眼点主要集中在音高、节奏、音色等方面,并且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态势。刘健的《风的回声》则另辟蹊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放弃了复杂的音高逻辑,繁复的节奏组织,斑斓的音色调配基础,主要是在16支大竹笛所构成的同一音色基调上,通过“常规”、“颤音”、“气声”以及“花舌”等四种主要演奏法所分别形成的音色“旋律线”,并以复调特别是微复调的方式所编织的不同音色“织体”,在空间中的“传递”、“渗透”、“扩散”、“分层”,来形成“声音/画面”的运动感。本文主要通过对《风的回声》各段落织体的纵向构造形态与横向运动方式的考察,揭示作品各种织体形态——作为这部作品的首要结构力要素——整体上有机布局的内在逻辑,从而全面地展示作品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的结构途径。

  • 标签: 刘健 《风的回声》 织体形态 织体运动 微复调 结构途径
  • 简介:电视剧音乐,难以简单的评价“好”与“不好”,它不是以音响形态独立存在的音乐会音乐或“纯音乐”。电视剧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它必须与视觉画面和语言等听觉要素相依而共存电视剧音乐才能体现出价值。本文借作曲技巧和画面剪切的“契合”,来分析“亮剑”音乐的“音画”关系。

  • 标签: 亮剑音乐 契合 和声力度 和声色彩
  • 简介:受“西学东渐”影响,在以萧友梅。赵元任、刘天华为代表的音乐家推动下.我国近代民族。器乐创作开始了吸收运用西方调性体系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段的尝试。如果说到了70年代.民族器乐创作主要借鉴了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技法.并开始探索自身独特音乐语言及表达方式。

  • 标签: 民族器乐创作 塔克拉玛干 交响音画 “西学东渐” 浪漫主义时期 创作技法
  • 简介:钢琴音乐作品的织体写法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单声型的陈述,无论在和声、调性、节奏、层次、色彩等方面,也随着时代、流派、风格等的不同,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本文仅就这方面的问题,对常见的陈述类型、表现功能两方面进行初探,供读者参考。(一)陈述类型基本形态:这类织体可能是单线条的,也可能是多线条单层次的,其中包含八度或双八

  • 标签: 单声 主部 琶音 表现功能 五度 多调性
  • 简介:历经百年的发展,电影音乐已经因其独特的艺术特性、多样化的功能以及多元化的样态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论述电影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性质。电影音乐是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具有自己独特艺术规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特性就在于音画的统一,其审美意义即在于视听的合一。

  • 标签: 电影音乐性质 音画结合 视听合一 电影化
  • 简介:现代管弦乐队是在18世纪中叶随着交响曲这种体裁的诞生而确立的,这一时期正处于器乐化主调音乐风格时期的开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重要的大型器乐合奏体裁一一交响曲,是建立在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的主调写法为主的基础上,以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为基本音色,加之若干打击乐器而构成的主调风格的管弦乐作品。

  • 标签: 管弦乐作品 配器 织体 复调 音乐风格 18世纪
  • 简介:以作品的内容为基础,结合作品的整体结构,加之精巧的艺术构思,才能够创作出好的钢琴伴奏,对于钢琴伴奏来说,它不仅仅是技术手法的处理问题,也不是被动地配合歌曲旋律和声的问题。

  • 标签: 钢琴伴奏 艺术创作 研究
  • 简介:5月17日晚,由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杂技团创作的大型杂技音画《与祖国同行》在沈阳军区司令部礼堂隆重上演,这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由总政主办的第九届全军文艺会演的第一台杂技晚会。

  • 标签: 沈阳军区 杂技 同行 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舞台
  • 简介:杜鸣心(1928一)是当代中国乐坛上具有突出影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他超过半个世纪的音乐创作生涯中,交响音乐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和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成就。本文对杜呜心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作的交响幻想曲《洛神》进行分析,总结作品的创作特点和所取得的艺术经验,以资借鉴,并将其置于杜呜心交响音乐创作发展历程的背景中进行观照。

  • 标签: 形象刻画 戏剧性表现 民族风格的现代化表达
  • 简介:拉赫玛尼诺夫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于一身,他的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巨大艺术意义的现象,走进俄罗斯音乐的历史。他的名字至今仍与俄罗斯艺术及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创作成熟期的两册《音画练习曲》(0P33和OP39)展示了其以丰富的生活联想、辉煌的技巧与高超的表现力相结合,这些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极高的美学价值,形成自己的风格,至今仍以优美和真诚感动着人们。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 1873—1943) 俄罗斯音乐历史 《音画练习曲》(OP33 OP
  • 简介:《四首海的间奏曲》原是英国二十世纪著名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中的主要幕间音乐,后来独立成为一套管弦乐组曲。分别由“海上黎明”“星期天的早上”“夜曲”和“海上暴风雨”四段组成。其乐队配器处理极为灵活、新颖,音乐刻画剧中人物性格和描写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鲜明而深刻。本文拟就这部作品的音乐内容作一些初步分析,以期对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风格和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

  • 标签: 布里顿 间奏曲 《彼得·格莱姆斯》
  • 简介:电子音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形成风格多样、应用范围不同的多个局面。其中,商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社会化电子音乐”由于其相对的通俗性特征,已在全世界迅速流行开来。希腊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创作了大量的社会化电子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织体的构成和音色的体现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文章从织体和音色的角度出发,分别将织体从纵向结构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划分为不同类型,同时对织体中音色的体现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 标签: 电子音乐 社会化电子音乐 范吉利斯 织体 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