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0 个结果
  • 简介:<正>繁(Pó·音婆。汴俗语音“博”)塔,在开封城东南三里许,禹王台公园之西。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为九层,后经天灾人祸的破坏,上部已毁,清修复塔顶,形成了今日比例失调下粗上尖的奇异塔姿。繁塔内外壁镶嵌的佛像砖近七千块,造型百余种,是研究宋代佛教人物造型的艺术宝库。一九八三年在修复繁塔的过程中发现在二层塔心室的前壁上整齐地排列着栩栩如生的伎乐砖,这是建国以来继前蜀王建墓石棺浮雕二十方伎乐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此一组伎乐砖,不仅在艺术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模制雕刻水平和完美的现实主义作风,而且

  • 标签: 伎乐 重大发现 艺术宝库 龟兹 铜钱 北宋
  • 简介:我国的民间音乐可谓是浩如烟海,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多姿多彩,除民歌、戏曲外,还有许多民间吹管乐器,如苗族芦笙,布依族勒尤,侗族侗笛等,可谓是种类多多。然而,彝族的莫轰却鲜为人知。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音乐文化异常丰富的民族,每逢彝族重要场合必有莫轰,这是彝族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本文通过形制、人文背景、功能并与唢呐的异同对比等几个方面阐释彝族莫轰。

  • 标签: 贵州少数民族 吹管乐器 彝族莫轰
  • 简介:新郑祭祀遗址出土青铜礼乐器作为祭祀重器,是春秋中期郑国特殊祭祀文化的具体表现。不同遗址出土器物组合的差异,从器物层面体现了当时郑国高等级贵族间的微妙关系,轮流执政的卿大夫已经掌控了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多项国家权力,拥有和国君同等级的礼器、乐器使用权,仅在用鼎数量方面存在着差异。作为祭器的祭祀坑出土青铜礼乐器和同时期墓葬出土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表明当时祭祀礼仪仍然严格遵循着传统礼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能将遗址出土青铜乐器与“郑卫之声”简单地等同分析。

  • 标签: 郑国 礼乐器 祭祀
  • 简介:随县曾侯乙墓以及为数不少的战国楚墓都同墓随葬有1件以上的鼓乐器。根据传世文献有关大鼓配鼙鼓的记载和楚墓出土遣策中鼙鼓的记录,曾侯乙墓中室的建鼓与扁鼓、有柄鼓,东室的悬鼓与鹿鼓,可能都属大鼓配鼙鼓的关系;楚乐制一般使用大鼓、鼙鼓各1件,且不同等级的贵族,大鼓与鼙鼓组合的配器有差异,鼙鼓主要用来引导、应和大鼓。

  • 标签: 曾侯乙墓 组合与功能
  • 简介: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满族萨满乐器研究》,是一部研究满族萨满乐器的专著,全书共计18万字,是作者刘桂腾长期从事萨满乐器研究的成果。

  • 标签: 乐器研究 萨满 满族 专著 出版发行 成果
  • 简介:雅托噶为蒙古族传统拨弦乐器。《华夷译语》注作"牙土罕",亦译作"雅托噶",实则指蒙古筝而言。雅托噶在蒙古草原上流传的时间大约可追溯到13世纪初或更早一些。《元史·礼乐志》云:"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蒙古汗国、元朝时期,朝廷、民间和军队中已经开始使用十三或十四弦的筝。南宋赵珙《蒙鞑备录》中:"国王出师,亦以女乐随行,率十七八美女,极慧黠,多以十四弦弹大宫乐等曲。"可见雅托克自元以来一直为蒙古宫廷俗乐的主要乐器

  • 标签: 传统乐器 蒙古草原 蒙古族 琴韵 弦乐器 13世纪
  • 简介: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回族民间乐器——口弦,由于其美妙的音色、精巧的制作工艺、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我国少数民族和回族集聚区中广为流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现代文化和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口弦,这一民间乐器,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也濒临灭绝,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和艺术传播平台的繁荣发展悄然退出了绚丽的舞台。

  • 标签: 民间乐器 文化生活质量 艺术传播 演奏方法 濒临灭绝 右手指
  • 简介:<正>满族的民族成分是较为复杂的。十七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在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它是以东北地区诸女真部族为核心,通过不断融汇进蒙古族人、汉族人、朝鲜族人及黑龙江流域诸少数民族人,而终于构成满族这一赋有新生命力的民族共同体。从满族的成员构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兼容性。满族民族乐器的形成也同样反映出这一特点。

  • 标签: 满族 民族乐器 太平鼓 萨满鼓 萨满教 皮绳
  • 简介:古代吹孔乐器埙与五声音阶的形成张密丽王丽芬埙是中国古老的吹孔乐器。埙的演变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音阶的形成也和埙一样并伴随着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埙多用陶土烧制而成,故又叫陶埙。埙的产生来源于古代人们狩猎用的投击鸟兽或摹仿鸟兽鸣叫、诱捕鸟兽的...

  • 标签: 五声音阶 绝对音高 音孔 文化遗址 乐器 石流星
  • 简介:西洋低音弦乐器乐器大提琴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所起的作用,简要分析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弦乐器改革发展,从音响、作品等方面去思考中西低音弦乐器的比较及差距,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弦乐器的现状及发展。

  • 标签: 低音弦乐器 民族管弦乐团 应用及发展
  • 简介:我国古代乐器的研究分为“乐名、乐悬、乐礼”,“乐名”即音乐文物的定名。我国古代乐器可分为中原系统和南方系统,越国乐器即南方系统的代表: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基出土了陶瓷音乐文物400余件,由于《鸿山乐器五说》用杜撰之辞对鸿山乐器进行更名,从而造成了南方乐器定名的混乱。本文遵循“名物学”的要旨,对《鸿山乐器五说》进行了驳议,并就南方音乐文物的定名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鸿山乐器 南方音乐文物 音乐文物定名
  • 简介:广州市越秀区的大新路被称之为“乐器一条街”,这条街上目前有十多家制售中国民族乐器的店坊。早在解放前,大新路就因开设三、四十家狮鼓用品店坊而知名,解放后,大新路继承了濠畔街在乐器制售方面的地位,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乐器制售地。这里制售的乐器琳琅满目,但大多是供本地乐种使用,如有各种形状和用途的牛皮鼓,有弦乐器高胡、扬琴、各种形状的秦琴、椰胡等。尽管大新路上也有一部分制售西洋乐器的店铺,作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主要调查的是几家民族乐器店坊。

  • 标签: 大新路 乐器一条街 狮鼓店 先声工艺扎作店 温敏超
  • 简介:拉弦乐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乐器正式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系统门类,但由于拉弦乐器在历史上的使用和记载相对零散,导致目前学术界对拉弦乐器缺乏系统性研究。榆林窟第3窟、第10窟和东千佛洞第7窟壁画中出现的5件拉弦乐器图像,作为已知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史料,对它们进行分析、溯源和归类,不仅可以为拉弦类乐器的研究补充相应的材料,而且能够为我国民族乐器史的梳理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 标签: 榆林窟 东千佛洞 拉弦乐器 胡琴 奚琴 嵇琴
  • 简介:1994年9月22日,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列展——服饰、乐器、工艺美术品”作为基本陈列展出。该展曾于1996年10月在北京“我喜爱的博物馆展览”评比中荣获三等奖。

  • 标签: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工艺美术品 服饰 中国 乐器 博物馆
  • 简介: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如今,新的创新教育浪潮正向我们走来……学校将迎接创新教育的挑战当今社会的教育形态以数字化、网络化、远程化、家庭化、个性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为特征,是与信息社会时代相适应的适合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它打破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融为一体

  • 标签: 生态文明教育 互联网平台 家庭化 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教育改革
  • 简介:12月11日上午,在安徽省政务中心召开的'辉煌40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就安徽省高考改革进度作具体介绍。李和平说,高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经过我省的统筹考虑、审慎研判,发现现阶段我省进行高考改革的条件还并不成熟,因此,决定2018年入学的高一新生暂不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并报教育部。但同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我省不进行高考改革,只是暂缓。

  • 标签: 高考改革 录取制度 科目改革
  • 简介:温家宝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了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媒体上一片叫好声,我却感受到一种隐隐的不安与悲凉。从商鞅到光绪,中国历代变法领导者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天变(自然灾害)、祖宗(僵化的意识形态)和人言(对改革的抨击分别来自左、右阵营),恰恰反映出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闲境。

  • 标签: 政治体制改革 记者招待会 自然灾害 意识形态 王安石 温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