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1月12—18日,国家文物局“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项目考察评估专家组先后对甘肃、山西、河南、辽宁4个试点省份及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评估。通过对“项目管理、数据采集、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经费使用、社会效益”等6个方面的全面评估,专家组对试点单位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 标签: 山西 中国 项目考察 评估 专家组 试点工作
  • 简介:唃厮啰政权是北宋时期以青海东部为中心的一个强有力的藏族政权,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初雄踞河湟地区,其首府在青唐,即今青海省西宁市,史称其辖地“占河湟间二千余里”,东至秦州西界,南达今果洛地区,北至祁连山,西据青海湖,大致占

  • 标签: 西藏 唃厮啰政权 交换贸易活动 货币形态 经济状况 产业结构
  • 简介:结合实地观察获取的资料,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传统建筑作了概括的描述和分析,回顾了苏联时期针对传统纪念性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探讨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并粗略地概括出“乌兹别克柱式”的概念。

  • 标签: 撒马尔罕 纪念性建筑 传统民居 修复 乌兹别克柱式
  • 简介:从1644年至1911年,统治中国的清朝皇帝设法把内亚的大部分纳入其控制之下,并把中国的领土延伸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文认为其庇护的政治技巧与它规范化的语言,及其所强调用礼物交换与礼貌表述,对解释内亚腹地以联盟形式融入帝国是一个有用的概念。通过重新解释礼物交换的义务,清朝不得不加强和巩固其人际关系网的持久性,使之转变为有明确界定的统治系统。在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作为清廷管理外藩事务的理藩院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在王朝的早期,它是负责收集和传播与内亚首领有关的各种庇护关系的信息。在17、18世纪,它努力标准化和简化少数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当清朝在外藩行使更直接的控制权时,即使是在王朝后期,理藩院及其庇护的规则和原则被修改后一直保留。本文为多民族大清帝国的寿命和凝聚力提供了一个解释。基于最近出版的满文和蒙古文档案资料以及礼物交换的诸多内涵,本研究揭示了大清皇帝自我观念的改变。

  • 标签: 理藩院 政治庇护 礼物交换 满蒙关系
  • 简介:面对“台海危机”发生后两岸关系紧张局势和“总统直选”后岛内政治力量新变化,为下一阶段“修宪”做准备,台湾当局决定援引“国是会议”先例,以政治协商形式,于1996年底召开“国家发展会议”,讨论“宪政体制”、“经济发展”与“两岸关系”三大议题,但在新党退出后,成为国、民两党利益交换的“分赃会议”,引起社会各界不满。从会议达成的结论来看,以“总统扩权”交换“冻省”共识,显然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独台”与“台独”的合流,不仅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造了障碍,也造成台湾地区政治体制新的混乱。

  • 标签: 政治协商 利益交换 台湾“国家发展会议”
  • 简介:林丹汗在25岁时就被明朝称做“名王”,并且开始同明朝建立了宿愿已久的邦交,取得了与明朝的市赏。然而在蒙古部族中却还未能取得太大的统治权。《明实录》万历四十六年九月甲子(京都大学本)的一条记载中写道:虎墩免憨以东,则米少花火爱免宰赛卜儿亥等酋,以西,则拱兔扌著臣台吉歹青黄台吉等酋,或以十数营称,或以二十四营称,皆拥强聚众,反复无常。而乃蛮兄弟之七营又在东西诸虏之中,正负广宁锦义之背,未款而屡逞者十三年久矣。无年不三四入犯,无犯不杀掠人畜,盖称雄黠,而最难制驭。从上文可知,就是在整个蒙古部族中也只有几个首领。其中有的与明朝建立了和平邦交,有的对明朝进行侵犯

  • 标签: 林丹汗 努尔哈赤 蒙古 国书 达延汗 《明实录》
  • 简介:南阳深居中国内陆,近代以来传统建筑的演化主要体现在衙署建筑、庙祠建筑、学校建筑等方面。建筑的平面布局服务于功能要求,立面设计向以墙体为主的多样化方向发展,结构趋于简化,是南阳传统建筑演化的主要特征。

  • 标签: 近代建筑 传统建筑 演化
  • 简介:南粤地区传统建筑如陈家祠、余荫山房、宝墨园等有诸多蝙蝠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是中国传统“福”文化的表现。因中华文化中蝙蝠与“遍福”、“遍富”谐音,至晋代以来,逐步被人们视为幸福吉祥的象征,寓意“福”、“富”,经过历代的演变,明清时达到极点,蝙蝠被人们充分美化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各种建筑物、文物等上,形成了浓烈的蝙蝠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南粤地区 传统建筑 文物 蝙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