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3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12月14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埃及考古系列学术讲座”在考古研究所举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埃及考古学家托马斯·施耐德教授做了题为“古代埃及社会与身份认同”的学术讲座。此为他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主持讲座。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埃及 身份认同 考古学家 学术讲座 哥伦比亚大学
  • 简介:有位汉学家说过,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理智上选择了西方价值,而在情感上却丢不掉中国的旧传统。钱穆也说自己一生都被困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之中。陈寅恪说做学问“一方面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话非常正确,可是可操作性有多大?我觉得正是这种观念撕裂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意识。怎样跳出这种文化认同身份意识的困惑与断裂?

  • 标签: 中西文化 现代性 现代知识分子 文化认同感 身份意识 近代以来
  • 简介:在砂华史界中,已有不少文化人士撰写1857年石隆门华工起义事件的文章,最远可由1937年新加坡史家叶华芬肇始,近期则有集民间口述历史于大成的刘伯奎,他们都为砂华史界留下了重要的华工论述。笔者撰述此文之前,承砂华史界耆老朱敏华先生提供一份名为《研究“1857年石隆门华工事件”中英文参考书目》。①如果详看砂拉越华工历史研究大事表,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华工历史专著,都是二十世纪晚期才完成的,大规模的文教界人士组团前往石隆门与新尧湾两地进行考察,更是近十年才有的事情。

  • 标签: 历史建构 身份认同 1937年 文化人士 口述历史 参考书目
  • 简介:"蔡孜德裕(khretsesdebzhi四寨子)"是热贡藏区的一个边缘群体,被当地藏人称之为"铎日铎(dordo)"或"霍日(hor)"。"蔡孜德裕"人除讲藏语外,对内还讲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其中三个村庄讲的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语言,桑格雄(吾屯)讲的是一种汉藏混合的语言,操双语者。民族识别时把来源不一、语言相异的"蔡孜德裕(四个寨子)"统一认定为"土族"。问题也随着而来,很多人并不认同这样一种被赋予的身份,从而出现了一系列身份诉求与历史、文化重构现象。本文采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系统、全面梳理"蔡孜德裕"的民族识别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访谈,对其身份的选择与认同过程作一纵向描述与分析,为汉藏边界族群认同研究提供一个田野个案。

  • 标签: 身份 认同 四寨子 蔡孜德裕
  • 简介:本文以政治学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法国右翼势力抬头的主要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的移民问题.通过分析法国移民的历史、移民现状和移民融入问题,文章展现了一个在共和国身份认同和宗教认同冲突之下的法国.在文献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自1972年以来,极右翼党国民政线跃居法国政坛核心的基础,特别是其针对法国移民问题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其能在总统大选打败传统政党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移民问题 国民阵线崛起 社会融入
  • 简介:边疆的界定通常是基于一个主权国家客观存在的政治地理界限,以及中央与地方历史互动过程中文化权力关系的彼此定义而形成。在西南中国的滇西北山区,经过独龙、藏、怒、傈僳等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历史互动与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混杂"的边疆地理区域。本文以独龙人为个案,在边境开发和族群关系的历史情境下,讨论多元族称到统一族名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及由此产生族群关系的"再边界化"问题,并揭示国家力量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族群边界 独龙江 独龙族 再边界化
  • 简介: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一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 标签: 工作场所 生产政治 文化暴力 身份与认同
  • 简介:为什么香港缺乏客家认同?听到这个问题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香港有客家人吗?第二种反应则是香港果真缺乏客家人认同?其实香港新界地区原来有将近一半是客家村落,研究新界的人类学者也记录了客家人存在的事实,不过早期的研究并没有特别注意客家人存在的问题,我们随后再讨论其详情。前述的第一种反应通常来自香港以外的人,正好表明了香港认同的表征缺乏客家成份,以致外人多不理解。最近笔者在香港的随机访谈中发现,不少香港年轻人也有同样反应,显示了香港主流社会漠视客家的存在。

  • 标签: 客家人 社会学分析 香港 语言政策 身份认同 政治
  • 简介:运用武汉市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结构与现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主要包含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三个因子。从身份认同程度来考察,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已经达到"半"认同水平,但身份认同内部差异较大。从具体影响因子来看,地域认同、文化认同和群体认同程度依次降低。相对较高的地域认同程度反映的是迁入地"城市魅力"的效应,而相对较低的群体认同程度,反映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外地人"意识倾向的特点。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是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共同作用的产物。

  • 标签: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地域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对于理解中国西北「回」、「藏」族群文化长期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而言,分布在青海东部化隆、循化等地境内卡力岗山区的「藏语穆斯林」现象,确实能够提供出一个具有结合当代族群史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特色的观察案例。如果从族群溯源研究的观点看来,此一观察应该具备以下三个论述面向:一、在历史记忆的展现方式上,「昔藏今回」或是回民祖源的争议,都必须面对藏文化如何与穆斯林文化并存适应的事实;二、从花寺门宦太爷马来迟于清乾隆年间至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的传说开始,经过格底目、苏非主义等老教到今日伊赫瓦尼新教,当地宗教意识的变迁意义及其对于穆斯林我群意识所产生的形塑过程;三、当代大陆民族识别下,回族与藏族的法定少数民族身份,对于「藏语穆斯林」的族群认同意识的巩固,及其所引发的族群边缘研究意义的讨论。而这种以卡力岗「藏语穆斯林「的族群溯源研究的论述模式,亦有助于扩大并深化当代中国西北族群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视野。

  • 标签: 藏语穆斯林 回族 卡力岗 族群溯源
  • 简介: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国语(文)教科书选录外国翻译作品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编辑者在这一事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了启蒙救国,他们积极在国语(文)教科书中选录蕴含西方先进文化的外国翻译作品。另一方面,在选录外国翻译作品、积极进行启蒙救国的同时,近现代知识分子也实现了自己的"精英"身份认同

  • 标签: 编辑者 身份认同 国语(文)教科书 外国翻译作品
  • 简介:迁徙和联姻是中国回族形成的两个关键历史场景,作为第二次"迁徙"的回汉联姻对回族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有重要意义。非回族作家与回族作家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生动书写和多元阐释。不同民族、性别视角下的回汉联姻叙事研究,并非质疑回汉、两性之间的差异,而是挑战一种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试图在族际文本对话中不断逃离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探寻更加完整而真实的当代回族身份认同

  • 标签: 迁徙 联姻 回族 身份认同
  • 简介: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社会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社会价值观是分离的;(3)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道德价值观是趋于一致的;(4)高宗教性教徒积极认同自己的身份;(5)低宗教性教徒消极认同自己的身份

  • 标签: 基督徒 宗教性 价值观 身份认同
  • 简介:INTRODUCTIONThediasporaofTibetansinIndiaofoverhalfacenturyhasnotonlychangedthefirstgenerationoftheETIinthesenseoftheirtraditionalwayoflife,butalsobroughtaboutaquestionaboutwhethertheirdescendantsshouldgoforfullintegrationintotheIndiansociety.SomeETI’sadaptationtothehostcountryiswellenoughforthemaccepttheideaofmakingIndiatheirhomecountry,despiteoflimitationsimposedonnon-citizensandtheresentmentfromsomeindigenouspeople.Inpursuitofgreaterbenefitsandbetterlife,

  • 标签: 公民身份 印度公民 流亡藏
  • 简介:郑宽涛在《郑和研究》2011年第2期发表了《明代航海家洪保穆斯林身份初探》一文。王志高、陈大海先生在《郑和研究》同年第3期发表《明代都知监太监洪保“穆斯林身份”驳议》,但其中一些观点值得商榷,而且其讨论态度、表述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等也有商榷之必要。

  • 标签: 洪保 穆斯林身份 探讨与辨析
  • 简介:叶恭绰是民国名人,学问好,官做得也大。先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做过交通部长、铁道部长。叶恭绰官做得大,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强,用眼下时髦的话说是会公关。试举一例,即他到处认同乡。他祖籍广东番禹,生在北京。于是他碰到广东人认同乡,碰到北京人也认同乡。少年时代,其父在江西做官,他侍父左右,于是遇到江西人,他也认同乡,说自己自小在江西长大。所以受到萍乡人、与梁启超一起组织强学会的文廷式的赏识。碰到苏州人,他也能认同乡,套近乎。他说他的先祖就是宋代词人苏州叶石林,所以他与苏州人当然是同乡了。同浙江人,他也能认同乡。为什么?他在《先君仲鸾公家传》一开头写道:“先君讳佩,字云坡,号仲鸾,广东番禺人

  • 标签: 叶恭绰 认同 南京国民政府 社会活动能力 苏州人 宋代词人
  • 简介:地方,是充满人类经验和意义的空间,每个人都注定生活在地方中,每一处地方自有其孕育发展的过程。因此,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甫一提出,即成为现代学术的共识性概念,也就并非偶然。就人文地理学而言,对于“地方”的发掘乃是其由传统㈣现代之学转变的关键。

  • 标签: 记忆 想象 现代学术 地方性知识 人文地理学 格尔兹
  • 简介:族群认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术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从族群认同问题的产生入手,论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族群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开展我国的族群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族辨认同 构成要素 研究现状
  • 简介:古代文明之间经常围绕着领土、财富和权力进行战争,但是古代文明之间亦存在和平、交往与认同。到了“帝国”阶段,文明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埃及帝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一直到罗马帝国等,都面对过由于统治区域渐广所造成的民族、法律、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问题,在处理与被征服地区以及帝国之外异质文明的关系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认同观念也愈发复杂。

  • 标签: 亚述帝国 古代文明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 罗马帝国 宗教信仰
  • 简介:臣为奴隶,而古文字及古文献中所见之小臣有社会地位甚高者,何以竟称为“小”?兹试作解释,就正于方家。一奴隶最初来源为俘虏。在尚无社会分层的部落战争中,战败一方成年男子多被杀……

  • 标签: “小臣” 称谓由来 身份 中国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