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原文化的西播,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深厚的累积。古代吐鲁番等地虽为多民族共处,但是汉文化起着主导地位,在丧葬习俗得到了充分体现。吐鲁番文献多次提到眼龙、金银眼龙,对照实物,知道它是一种金属眼罩。它用金属皮钻孔,透过微孔观察外面世界,并以布帛包边,系布带挂固定在眼睛位置,或者缝在面衣上。铜眼制作精细,铅眼龙粗糙简陋,前者为实用器,后者为明器。关于眼龙的来源,前苏联E·H噜伯一列斯尼契科认为是出于中央亚细亚的传统,学术界基本认可这种说法。我认为汉民为应付西北寒冷、干热、风沙的气候,受多孔甑箅启发,发明了金属眼。这点可以从古代墓葬中大量出土的甑箅得到证实。研究复杂文化背景的遗存,需要充分挖掘各种因素,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结论。

  • 标签: 面衣 眼笼 甑箅
  • 简介:“邛”是汉文史籍记录的对青藏高原碉楼的最早称呼。《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东汉时岷江上游冉骁夷部落云:“冉骁夷者,……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对“邛”一词,语言学家孙宏开先生曾从古羌语角度作过考察,认为该词汇系古羌语,是建碉之古羌人对“碉”的称呼。但“邛”究竟为何意?至今仍无明确答案。

  • 标签: 青藏高原 邛笼 早期历史 碉楼 解读 汉文史籍
  • 简介:从互文性的文学本原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批评论到文学发展论,在刘勰文学批评中,互文性问题具有重要性和普遍性。他所说的文学是一个文本与各种前文本组成的世界。圣人法像自然物象而创作的书面文本《五经》既是文学最源初的原始形态,也是创作者的本源、最高价值尺度。文学创作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摹仿经籍的行为,互文性是文本生成的内在机制,也是文学自身内在的演变规律,更是文学外部发展演变的规律,真正的互文性源自创作者凭借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对前文本所作的改变。

  • 标签: 刘勰 《文心雕龙》 互文批评
  • 简介:本文基于第七、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数据,核算了民族8省区森林汇总量与市场价值、影响因素以及森林汇经济的发展状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前民族地区森林汇总量约为1.17亿吨,市场价值43.49亿元,其中阔叶混交林、云杉、杉木、杨树四类为森林汇优势林种,森林汇资源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区域差异性较为突出;民族地区森林汇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林业产业生产总值具有显著正向效应,林业投资、受害森林面积具有显著负向效应;民族地区汇经济发展先行先试、项目类型多样并且经济带动能力初步显现,但同时也存在认识不足、人才匮乏、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尚未与贫困群众建立精准对接机制四个方面主要问题。未来民族地区森林汇经济发展需要围绕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森林汇盘查、市场化运作、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工作深入开展。

  • 标签: 民族地区 森林碳汇 森林碳汇经济
  • 简介:<正>在我这里,文化是文化,美学是美学.绘画美学是文化、美学的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服从、服务于文化,美学.在我看来,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类面临的一个根本任务是:使全人类最好地生存和发展.为了担承这个根本任务,人类须要研究与解决三个根本问题:第一、人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第三、人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也即人类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物质环境,以及人与环境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 标签: 绘画美学 大文化 “中” 狂者 人与环境 画家
  • 简介:滋味对于我,不仅是一份思念,还代表了一种家的感觉。特别是后来只身在外的无数个日夜,鲁菜的成鲜更成了久久铭记于心的家乡味道。

  • 标签: 鲁菜 济南 大滋味酒楼 饮食文化
  • 简介:康通宝银钱考》补说《中国钱币》1989年第三期嵩山、闵学义《康通宝银钱考》一文称康通宝银钱“或出庆州,或出庆陵”,“钱面有一处纵向人为硬器砸痕”。据笔者了解,该钱是从内蒙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浩勒包力吉村一位牧民在辽庆陵故地王沟坟偶得。据...

  • 标签: 巴林右旗 内蒙古 金融研究 西陵 辽道宗 补说
  • 简介:宋钱为宋理宗时所铸,理宗名昀,在位四十年,改元八次,宝庆三,绍定六,端平三,嘉熙四,淳祐十二,宝祐六,开庆一,景定五,起乙酉,终甲子。《本纪》:“宝庆元年七月乙酉,诏行宋元宝钱。”《食货志》:“宝庆元年新钱,以宋元宝为文。”传世“宋元宝”铜钱,背文元、二、三,小平折二均有;铁钱:小平钱背文春、汉、定三种,穿下有年号或仰月,折三铁钱背文三、西三、泉三或利州行使。“宋通宝”有铁制小平钱,旋读,背汉三,更有铜制“宋通宝”楷书直读,背“当拾”大钱一

  • 标签: 大宋 小平钱 背文 铁钱 宝庆 仰月
  • 简介:<正>越南很早就有了记述历史方面的文字,那主要属于神话、传说和一些野史、笔记之类。正史的编纂,始于陈朝。经过千年上下的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迄隋唐),即越南史上所说的三次“北属时期”,封建制得以确立,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并逐渐形成较为发达的封建经济。在这个基础上,到10世纪,开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越南封建王朝。李朝(公元1010—1225年)和陈朝(1226—1400年)的时候,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完备,号称“李陈盛世”,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封建文化——李陈文化,或叫“升

  • 标签: 史记 中国封建王朝 中央集权体制 封建经济 圣宗 封建化
  • 简介:中国历史教科书将翻开新的一页,因为新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公布了,它将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29年.

  • 标签: 夏商周 框架 年代
  • 简介:文殊山石窟文殊山石窟坐落在肃南县祁峰乡文殊山中。文殊山石窟开创于十六国北凉时期。唐代贞观年间得到扩修。唐宋时期,文殊山石窟一度归属甘州回鹘管辖,遗留了不少回鹘僧人遗迹。元末,文殊寺变为黄教寺院;清代,文殊寺受到朝廷诰封。如今,保存较好且有重要价值的洞窟有前山的千佛洞、万佛洞、文殊寺窟和后山的千佛洞、古佛洞及禅窟。

  • 标签: 张掖 大美 甘州回鹘 文殊寺 贞观年间 唐宋时期
  • 简介:瞅准机会,进士下海了35岁的“干部”刘学询下海了,而且经营的是赌博业——他中标投得了广东“闱姓”博彩(以科举中榜者姓氏为博彩方式)的承包经营权,承包期限是1890年至1896年。这多少令后世渎史人有点疑问:作为一名通过艰难的“公务员考试”(科举)、获得了官员身份的读书人,怎么会突然弃官从商,而且投身的又是如此的“贱业”?

  • 标签: 承包经营权 大清 公务员考试 承包期限 刘学询 赌博业
  • 简介:据汉剧老艺人相传,楚调的“三摇篮”是在明末清初时开始形成的。当时东南西北的艺人们以各自的根据地向四周传播。鄂西北以襄樊为中心;鄂西南以荆沙为中心;鄂东南以武汉为中心;鄂北以德安府(今安陆市)为中心。湖北除恩施、郧阳山区外,大部分都是鱼米之乡的平原,特别是长江与汉水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戏曲的传播,在紧靠长江和汉水的襄樊、荆沙、武汉更为突出。在湖北大、中城市都修建本地行帮会馆、公所、庙宇及各行各业的祖师庙里面建有戏台,有的还建了大小两个戏台。各行帮都把本地的剧种带来演出,好招徐客商扩大贸易。尤其是襄樊、荆沙、武汉这三城镇的会馆、公所、庙宇等更是比比皆是。借庙里的

  • 标签: 唐明皇 祖师爷 湖北汉剧 艺人 辛亥革命 戏班
  • 简介:沿着世界屋脊的青藏线,穿过日月山,跨越橡皮山溯昆仑山的脉络而寻觅,展现在你面前的是群山环绕之间天然镶嵌着的一个巨大的盆地,这就是我国四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北依祁连山通甘肃敦煌,西缘阿尔金山连新疆塔里木,南屏昆仑山进西藏拉

  • 标签:
  • 简介:到无锡,我的耳边仿佛又想起《太湖美》的熟悉曲调。大自然给予无锡太多的恩赐,自然风光占尽太湖绝佳之处。早有古人惊愕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以"包孕吴越"之佳句颂咏太湖汇纳江河的胸襟和润泽黎民的温情。在曾经的吴越大地上,你会想起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想起范蠡与西施。千古美人西施曾在这里的湖光山色中流连。无锡的蠡园因范蠡而得名,范蠡功成身退,远离政治的攻伐杀戮,不爱江山爱美人(爱江山会掉脑袋),与美人西施驾扁舟,泛五湖,做个有钱的富翁,不亦快哉!美无锡——孕育了流传千古的大智大勇与百代风流!

  • 标签: 大美 太湖 无锡 熟悉曲调 自然风光 越王勾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清朝雍正元年(1723),岁次癸卯,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发动武装反清斗争,很快失败,藏文史籍称作“癸卯之乱”。扎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于康熙五十五年冬袭封亲王爵,为青海蒙古的总管王。次年冬,西藏乱起,清廷决计进军西藏平乱。五十七年皇十四子允禵为大将军驻青海,从青海和康区两路进藏,各部蒙古率部从征。五十九年九月,青海、康区两路清军会师拉萨,西藏底定。清朝改变了以前政治格局,未恢复和硕特汗权,重用藏族官员,组成地方政府。留清兵三千驻拉萨。雍正元年二月封赏青海诸台吉,又晋封察罕丹津为亲王。还晋封一位郡王,改变了原来八台吉中只有一位总管王的体制。罗卜藏丹津等人对此愤怨不已。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初即位,允禵奔丧回京。朝廷多故,罗卜藏丹津认为有机可乘,于雍正元月五日发动反清。强令各部取消清朝封爵,具呼旧日名号。自称“达赖珲台吉”。各藏

  • 标签: 罗卜藏丹津 反清 青海蒙古 亲王 正元 康区
  • 简介: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等南下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建立起一批割据政权,战乱连年,民生凋敝,对经济、文化造成严重破壤。伴随着这些政权的兴灭,引起各族民家主动或被动的大规模流动迁徙。这一时朝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交流、融合时期。其时佛教在中国漠地弘传已有相当基础,这些政权大都优遇僧人.礼佛斋僧,盛建塔寺,组织佛典翻译,支持佛教发展。这样,民族迁徙与融合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兴旺,为此後中国佛教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而佛教又成为联结与融合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各少数民族接受汉地先进文化的津梁,从而对於各民族交流与融合,对於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与巩固作出了贡献。

  • 标签: “十六国”时期 民族迁徙 佛教传播 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