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宋朝对舶港和舶权的管理经历了从松散到严苛再到务实的过程:熙丰变法前,基本上市舶港口和非市舶港口都能舶,舶权分别掌握在市舶机构和沿海州军手中;熙丰变法期间,朝廷限定市舶港口为舶港,而且还划分了舶港的贸易区,舶权由市舶机构掌管;熙丰变法之后,舶港和舶权依照变法时期的规定,取消了划分贸易区的做法,市舶机构可签发前往所有区域的出海公凭。公凭的签发单位是路级机构市舶司,由市舶司和舶港口市舶务的两级官员联合署名。

  • 标签: 宋代 发舶港 发舶权 熙丰变法 出海公凭
  • 简介:甲骨文“呂”字初文像有内外间的房子。旧释为■,实即呂方。呂方位于今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子洲等县的陕北地区。其都城应即清涧辛庄城址。甲骨文即参加武王伐纣联军中的纑,地在今甘肃崇信一带。甲骨文中的廬即盧氏,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

  • 标签: ■方 呂方 盧氏
  • 简介:义理史学是一种以理学为研究史学指导思想,将天道、人事、大统、伦理、史学功能包举一端,具有“以理阐史,以史证理”特色的史学流派。义理史学萌芽于宋初,发展于神哲至徽宗时期,南宋乾道八年,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序》,标志着义理史学理论完全形成。义理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经御史、以理阐史、重义轻利三个方面。义理史学对后世影响极大,逐渐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官方尊崇的学问,成为科举制度下学者们的学问准则。义理史学历史功过应该予以客观地评价:其一,宋代理学家由经入史,建立起一整套义理史学的理论体系,组成了中国史学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其二,宋代义理史学没能揭示历史运动的真正规律。其三,义理史学在元明清三代成为阻碍历史研究发展的官方史学思想体系。

  • 标签: 义理史学 概念 基本走向 评价
  • 简介: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巫医类文献中,帛书《养生》和竹简《杂禁》是相对来说研究讨论较少的两种。这其中《养生》虽然分量很重,但是保存状况并不好,给整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杂禁》只有十一枚竹简,内容很少,所以讨论的学者也不太多。

  • 标签: 马王堆三号汉墓 养生 简帛 校读 整理工作 竹简
  • 简介:宋交熙宁之战是宋神宗熙宁年闻发生在中国宋朝(北宋)和越南(交趾)李朝之间的一场战争。时任广西兵马都监的张守节出师不利,战死沙场,但传世文献众口一词,说其畏敌怯战,1984年张守节墓志在西安出土,其志文所披露的细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对探讨熙宁之战前的北宋广西防御体系很有帮助。

  • 标签: 北宋 张守节 墓志 交趾 熙宁之战
  • 简介:识荆钦挹纵横笔,文史同襄友谊增。特稿论坛倚马就,丛书专著解牛成。

  • 标签: 明月清风
  • 简介: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 标签: 孔子 孟子 《春秋》 天子之事 史记旧闻
  • 简介:孙盛史学微乔治忠东晋著名史家孙盛(302-373),字安国,祖籍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县)。祖、父皆在西晋为官。西晋灭亡时,孙盛未满十岁,渡江避难。成年后,以博学善辩闻名,初仕佐著作郎,不久外任,辗转迁职,官至秘书监。他"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

  • 标签: 《三国志》 编年史 异同 世谱 世说新语 史学方法
  • 简介:新罗区境内土楼众多,与永定、南靖圆土楼显著不同的是,新罗土楼绝大部分为方形土楼,有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其中的古风楼是福建省境内已知的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土楼。

  • 标签: 新罗区 土楼 中国 福建 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
  • 简介:高3.8厘米,前端宽10厘米,尾宽9厘米,长14厘米,估为试制产品,满身沾粘窑渣。器底前端附两台足,呈前高后倾状。砚盘内无釉,余施黄绿色釉,釉质肥厚温润。虽为箕形但又有宋代抄手砚的稚模,线条见棱见角,系水车窑仅见方形器,殊为难得。

  • 标签: 方箕形砚 私人收藏 古董 宋代
  • 简介:哮喘即支气管哮喘.是Ⅰ型超敏免疫反应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喉间哮鸣如水鸣声,或伴有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哮喘加剧。随着环境污染严重.过敏原增多,哮喘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以下食疗药膳在防治哮喘中有一定作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防治方法 饮食习惯 营养结构
  • 简介:澍,号六岳,无为人,清末民初时期在安徽颇具影响的诗人。光绪二十年中举,曾任李鸿章幕僚,兼东馆塾师。后外放江浙为盐运使,仅一年即辞职,归居故里“绣溪草堂”,后被推为劝学所长,服务桑梓,直至谢世。其诗文现存有《濡须诗选》、《岭南吟稿》、《紫蓬山志》、《巢湖志》等。读书与交友方六岳生于无为县福路口铁匠岗张村。自记事后,目睹清廷腐败、列强入侵。六岳怀着一腔救国济民之志,

  • 标签: 盐运使 国济 方澍 清末民初时期 濡须 光绪二十年
  • 简介:行(1915--2000),江苏常州人。长期从事文献史料的编选和文物、博物馆管理的领导工作。早年曾任《团结周刊》发刊人、《综合半月刊》和《学习半月刊》编委、《大耳朵丛书》副主编,1945年任《新文化半月刊》副主编和《消息半月刊》副主编。解放前参加革命,从事地下党工作。解放后曾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并为上海社联常委、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和上海图书馆学会会长。编有《谭嗣同全集》、《谭嗣同真迹》、《李大钊著译系年目录》、《李大钊选集》、《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唐才常著作系年目录》、《徐光启著译集(廿集)》、《樊锥文集》,《王韬日记》、《宋人佚简》等,并为影印出版《鲁迅辑校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鲁迅重订(寰宇贞石图)》、《鲁迅藏汉画像》等书的顾问。后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副主任、上海政协之友社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文化》研究集刊主编、《上海文献丛书》主编、《上海当代丛书》编委、《瞿秋白文集》编委、《郑振铎文集》编委。

  • 标签: 《谭嗣同全集》 管理委员会 古籍善本书目 《中国文化》 口述 上海市
  • 简介:近年湖南常德夕阳坡二号战国楚墓出土两枚完整的竹简,各长6.8厘米、宽1.1厘米。一枚32字,另一枚22字,计54字。二简文意相属,涉及到楚、越、舒三国,殊为引人注目。杨启乾《常德市夕阳坡二号楚墓竹简初探》、刘彬徽《常德夕阳坡楚简考释》。先后就这两枚竹简进行探讨。刘

  • 标签: 夕阳 常德 新证 出土 楚简 竹简
  • 简介:东晋成帝时期的殷融曾提出时有“中兴四佐”。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中兴四佐实指晋元帝时代的刁协、刘隗、周顗、戴渊四人。学界传统上依据东晋史料,多以元帝崇尚申韩之术,所任使之心腹唯在刁、刘,而对周顗、戴渊于元帝一朝的政治施为殊少研讨,实则周、戴二人以元帝心腹的角色活跃于政坛当亦甚早。周顗之文化名望仅次于王导,据《世说新语》其人在琅邪王氏之外的主要交集者庾亮、桓彝、郗鉴、谢鲲等均是亲帝室人物,此种政治立场的巧合当非偶然;戴渊因具武干而数次被委以控制地方力量的军事要职,其对于元帝掌握政局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中兴四佐缺载于此后的史籍,应当与刁、刘同周、戴在政治、社会风评上的巨大差异,周、戴奉事元帝之政治脉络的隐秘性,以及以王导为首之琅邪王氏势力对于第一次“王敦之乱”话语权的争夺及重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存有密切联系。“中兴四佐”的意涵究为“元帝的四位股肱之臣”抑或仅为“元帝时因王敦而罹厄之四臣”,明帝、成帝之世就由于上述原因而在时人观点中各有呈露,同时这两种价值判断均随着政治掣肘和时代移易,先后消逝在东晋的时人谈资与史籍记录中,故而未受到后来治史者应予的注意。

  • 标签: 东晋 中兴四佐 周顗 戴渊 王敦之乱
  • 简介:自19世纪中期由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何秋清考证发人曾定居吉林省辉河流域以来,近人陈汉章等相继研究并著文认同,郭沫若等则以发人即貊人或秽人而否定了发人的存在。其研究成果散见于《王会篇笺释》、《周书后案》、《管子集校》等书中。国外也有同样的分歧意见。拙文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略抒己见,就正于方家。

  • 标签: 发族源 发文化 吉林 辉发河流域
  • 简介:戴震人性论微施扣柱作为考据学派的领袖人物之一,戴震当然地擅长于实证的考据学,但他同时又极具“由词通道”、“求道明理”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追求,对构筑哲学体系表现出很大的热忱与兴趣。尤其是他的人性理论,在中国古代人性论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就...

  • 标签: 戴震 道德理性 人性论 知识理性 人性理论 人性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