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近代学堂教育,创始并發展於慈禧太后秉權期间。所謂近代学堂,是十九世纪下半葉以来,中学与西学、科学与学堂之争的产物;是对传统封建教育很不徹底的否定,略仿西洋教学规制,但又保有相當浓厚的封建教育色彩;它所造就的人才。不再是祇知尊孔读经的

  • 标签: 封建教育 同文 十九世纪 秉權 黄瑞麒 奕诉
  • 简介:马尾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科技学校。船政学堂人才辈出,成就辉煌,为中国近代的造船、航海、航空、铁路、机械、天文、矿冶、思想文化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标签: 船政学堂 毕业生 中国近代 马尾 左宗棠 近代历史
  • 简介:暨南学堂清末建于南京的暨南学堂,是一所专收侨生的中等学堂,是国内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学校。我国同胞移居海外已有千余年历史。早在秦汉之际即有人冒险出国,晋唐时代就多了起来.到明代,华侨势力已经很大。

  • 标签: 学堂 南京 历史 华侨学校 秦汉之际 侨生
  • 简介:段祺瑞的大名国人无人不知,但真正了解他从安徽来到威海并在武备学堂一炮走红内情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世人只知刘公岛的水师学堂,而对于段祺瑞曾在此求学的北洋威海武备学堂却知之甚少。笔者近些年搜集到一些相关史料,整理成文,以此揭开北洋威海武备学堂神秘面纱以及段祺瑞与该学堂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标签: 学堂 威海 北洋 段祺瑞 刘公岛 历史
  • 简介: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有一个人不应被后世忘记——他早年饱读诗书、考取进士,通过科举制度参与封建王朝的官僚统治体系,而面对近代中国之变局,他又能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时势,编定“新学”教科书,为废除科举之后的中国新式教育发展和中国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就是晚清学务大臣唐景崇。

  • 标签: 教育体制改革 近代中国 书目 课本 学堂
  • 简介:清代光绪年间福建船政学堂毕业执照,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张船政学堂毕业执照,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本文拟从这张执照入手,介绍与毕业执照相关的史料、事件、人物等,以及该毕业执照的历史价值。

  • 标签: 福建船政学堂 执照 毕业 光绪年间 历史价值
  • 简介:作为贵州近代高等教育发端的贵州大学堂,诞生于中华民族觉醒的二十世纪之初。可以说是清末欧风东渐、兴学育才的产物。创办以后,便以“得黔中英才而育之”为己任,点燃了贵州近代教育和近代科技文明的火花。在其后的发展中步履艰难,几经沉浮,但它对贵州教育近代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与日俱增,尤其是它“实事求是,造就通才,兴学育人”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高等教育 贵州大学堂 教育改革思想 师范教育 国际意识
  • 简介:贵州桐梓海校是马尾船政学堂海军教育沿革的终点站。抗战胜利后,桐梓海校学生先转移到重庆,一边等待复员,一边继续学习。以后又迁到南京实习。最后将桐梓海校未毕业的航海11、12、13、14期和轮机6、7期学生并入青岛(中央)“海军军官学校”(今台湾“海军军官学校”).按美式新学制继续学习.改称为“海军军官学校”航海三十六年班、三十七年班、三十八年班、三十九年班和轮机三十六年班、三十七年班(先后于1947、1948、1949、1950年毕业于青岛、厦门、台湾)。

  • 标签: 海军军官学校 台湾地区 学堂 马尾 继续学习 抗战胜利后
  • 简介:李经方(1855--1934年),字伯行,号端甫,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同治元年(1862年)过继给李鸿章为嗣。一生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外交等活动,深得李鸿章喜爱。甲午战争后,因随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并参与签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而遭国人唾骂。他既饱读经书,又习得英文,一生出使多国,深谙当时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清末被外国列强熟知的中国少数外交家之一。

  • 标签: 办学思想 新式学堂 创办人 安徽 晚清 《马关条约》
  • 简介:清代的贵州,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由于新学风气的传入,加上一批热心教育人士的倡导,新式学堂逐渐兴起,师范教育也随即产生。清代贵州的师范教育机构以贵阳为中心,特点是以公(私)立师范为首创,以女子师范为较多。从1902年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成立到1911年间,形成了既有初级、简易师范培养小学教员,又有优级选科培养中学教员的高、中两级师范教育体系。此外,还有以当时任教职的

  • 标签: 师范教育 小学教员 教育人士 师范学堂 新式学堂 新学风
  • 简介:《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三期所载《清代贵州师范教育》(以下简称《清》)一文,对贵阳的师范学堂情况,叙述颇详。笔者僻处黔北,对全省情况未窥全豹,无可置喙。但对于《清》文最后一段:“当时……师范教育机构皆设于贵阳,黔北遵义到民国初年始有师范”之说,则尚有疑义。最近因协助纂集遵义县教育志及为遵义县志编纂委员会将《续遵义府志》断句,得知该书所载与笔者幼时耳食之言相符,而与《清》文所述,则有未合。据《续遵义府志卷十五·学校二》载:师范传习所在城北火神庙。光绪三十一(公元1905)年,袁玉锡(当时遵义知

  • 标签: 续遵义府志 师范教育 师范学堂 编纂委员会 未窥全豹 传习所
  • 简介:“孔子学堂”将于2008年9月7日继续开讲。本次讲座由傅佩荣先生讲授,题为《儒家文化为什么重要》。

  • 标签: 中国儒学 学堂 孔子 儒家文化
  • 简介:<正>“夫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今江苏南通市)始”.这是张謇在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后向世界所发出的豪迈宣言.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做了一年多的京官.张謇是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多年的幕僚磨练,加上一贯的好学,使他的学说和才干有了长足的进步,声誉鹊起,为朝野所瞩目.他自己也想为国家有所作为,但是清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官场的倾轧,伤透了他的报国之心.从此,他便弃官从商,开始兴办实业,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值得一提的是张謇还曾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首创者.

  • 标签: 师范教育 师范学校 张謇 大生纱厂 近代中国 通州
  • 简介:历史沿革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于1928年8月,租借武昌大东门外教会协和师范学校(今武汉市二师)为校址,学校经费由省政府拨款,旨在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在校学生一律为公费生.毕业学生需在乡村服务6年,由省教育厅委派到湖北各县及乡村小学任教.

  • 标签: 湖北 立乡村师范学校 校史 杨子俊 校址 办学理念
  • 简介: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可追溯至强学会和官书局,康有为、梁启超与孙家鼐皆有表现。至戊戌变法期间,由于翁同龢被罢免,《大学堂章程》起草人不得不改变,梁启超成了实际起草人。《钦定大学堂章程》中含有康、梁的用意,即通过"功课书"的编纂来传播其思想;康有为一派也有意掌控京师大学堂。光绪帝命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孙由此而尽力排斥,消除康、梁的思想影响。本文叙述京师大学堂初建过程,集中反映康有为派与孙家鼐派在政治、学术思想层面之争,同时也试图说明戊戌变法的一些特点。

  • 标签: 京师大学堂 孙家 军机大臣 翁同龢 译书 湖南时务学堂
  • 简介:盐城师范学校,是我的母校,如今已升格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这是由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于1941年倡导创办的学校。1982年,我以高分考取母校,开始了三年的师范生活。对于我来说,那三年,是累积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三年,是奠定基础与树立自信的三年,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与感动。

  • 标签: 高等师范学校 生活 培养能力 刘少奇 革命家 盐城
  • 简介:<正>在“七·七”事变以后,马松亭阿訇几次南下,找唐柯三校长商议成师前途,原拟迁校南京,具体措施尚未议妥,1937年12月南京已经沦陷。1938年初马再到武汉与正在该地的唐校长商议,得到国民政府要员白崇禧(回族)的同意,把成师迁到他的家乡桂林,借用桂林西门外清真寺作为校址。桂林西门外和北京牛街地区一样,是个回民聚居区,这里的清真寺是桂林最古老、最大的,位于风景秀丽的漓江之畔。成师在北平的学生得到迁校消息后,北平已沦陷,去南方无法直达,在1938年1~2月间,分两路南下。水路由马松亭、常子春、谢松涛等人率领,连同部分在平学生先到天津,然后乘船到广州,由广州转湖南衡阳;陆路南下是从河南郑州集中的。早在1957年6月,庞士谦

  • 标签: 回民 北平 成达师范 桂林 简师 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