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历史沿革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于1928年8月,租借武昌大东门外教会协和师范学校(今武汉市二师)为校址,学校经费由省政府拨款,旨在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在校学生一律为公费生.毕业学生需在乡村服务6年,由省教育厅委派到湖北各县及乡村小学任教.

  • 标签: 湖北 立乡村师范学校 校史 杨子俊 校址 办学理念
  • 简介:<正>在“七·七”事变以后,马松亭阿訇几次南下,找唐柯三校长商议成师前途,原拟迁校南京,具体措施尚未议妥,1937年12月南京已经沦陷。1938年初马再到武汉与正在该地的唐校长商议,得到国民政府要员白崇禧(回族)的同意,把成师迁到他的家乡桂林,借用桂林西门外清真寺作为校址。桂林西门外和北京牛街地区一样,是个回民聚居区,这里的清真寺是桂林最古老、最大的,位于风景秀丽的漓江之畔。成师在北平的学生得到迁校消息后,北平已沦陷,去南方无法直达,在1938年1~2月间,分两路南下。水路由马松亭、常子春、谢松涛等人率领,连同部分在平学生先到天津,然后乘船到广州,由广州转湖南衡阳;陆路南下是从河南郑州集中的。早在1957年6月,庞士谦

  • 标签: 回民 北平 成达师范 桂林 简师 清真寺
  • 简介:对于长住武汉的中老年人来说,武汉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武汉一师"或"一师")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这所创办于1951年的中等师范学校体现了人民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培养师资的紧迫性的思考与决策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还是一个相当贫穷与落后的国家,不仅经济困难,教育也相当落后,文盲充斥,人才不济,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 标签: 武汉第一师范学校 高等教育 中国 教育体制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值内忧外患,封建统治走向崩溃,民主思想逐渐启蒙的时期,中华民族在探寻民族复兴的道路。一大批回族穆斯林有识之士,也积极投入到“回教文化运动”中,发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文化启蒙运动,提出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口号,以文化知识唤醒民族的自强自立意识,成达师范学校的创立,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 标签: 成达师范学校 民族教育 20世纪20年代 “教育救国” 文化启蒙运动 文化运动
  • 简介: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关注历史必须关注那个时代及其人和他们的精神。研究成达师范不只是细数他们未竞的丰功伟业,而是成达师范出生的世纪和创造她的人及其精神,作为历史事件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已成为过眼云烟,但作为历史精神却是接续历史发展的动力,启迪后人的智慧。值戍达师范学校迁重庆65周年之际,此文不仅是回首历史,而是基于历史的一种现实与未来的思考。

  • 标签: 成达师范 回族知识分子 文化自觉
  • 简介:接力棒云南昆明,翠湖北岸,有一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用爱与责任滋养嫩芽的学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它创办于1940年,前身为西南联大附校。2005年,学校发展的'接力棒'传到了已在这里工作了23年的周群手上。周群坦言,尽管自己也在附小担任了近20年的副校长,但是一字之差背后所肩负的使命,所承担的责任却近乎天壤之别。当时附小已经发展得非常好,甚至有人认为附

  • 标签:
  • 简介:清代的贵州,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由于新学风气的传入,加上一批热心教育人士的倡导,新式学堂逐渐兴起,师范教育也随即产生。清代贵州的师范教育机构以贵阳为中心,特点是以公(私)立师范为首创,以女子师范为较多。从1902年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成立到1911年间,形成了既有初级、简易师范培养小学教员,又有优级选科培养中学教员的高、中两级师范教育体系。此外,还有以当时任教职的

  • 标签: 师范教育 小学教员 教育人士 师范学堂 新式学堂 新学风
  • 简介:《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三期所载《清代贵州师范教育》(以下简称《清》)一文,对贵阳的师范学堂情况,叙述颇详。笔者僻处黔北,对全省情况未窥全豹,无可置喙。但对于《清》文最后一段:“当时……师范教育机构皆设于贵阳,黔北遵义到民国初年始有师范”之说,则尚有疑义。最近因协助纂集遵义县教育志及为遵义县志编纂委员会将《续遵义府志》断句,得知该书所载与笔者幼时耳食之言相符,而与《清》文所述,则有未合。据《续遵义府志卷十五·学校二》载:师范传习所在城北火神庙。光绪三十一(公元1905)年,袁玉锡(当时遵义知

  • 标签: 续遵义府志 师范教育 师范学堂 编纂委员会 未窥全豹 传习所
  • 简介:<正>“夫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今江苏南通市)始”.这是张謇在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后向世界所发出的豪迈宣言.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94年中状元,做了一年多的京官.张謇是通过科举跻身仕途的,多年的幕僚磨练,加上一贯的好学,使他的学说和才干有了长足的进步,声誉鹊起,为朝野所瞩目.他自己也想为国家有所作为,但是清廷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官场的倾轧,伤透了他的报国之心.从此,他便弃官从商,开始兴办实业,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值得一提的是张謇还曾是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的首创者.

  • 标签: 师范教育 师范学校 张謇 大生纱厂 近代中国 通州
  • 简介:博物馆学专业的教学必须是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发挥校内博物(文物)馆的作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是博物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博物馆学 实践教学 探索
  • 简介:盐城师范学校,是我的母校,如今已升格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这是由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陈毅于1941年倡导创办的学校。1982年,我以高分考取母校,开始了三年的师范生活。对于我来说,那三年,是累积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三年,是奠定基础与树立自信的三年,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与感动。

  • 标签: 高等师范学校 生活 培养能力 刘少奇 革命家 盐城
  • 简介:叶巴村过去有个初小,就在玉洛和森果之间居中的地方,一排三间教室,还有教室宿舍和食堂。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三个民办教师,带了三个班、六七十个孩子。后来撤销民办教师,乡中心小学又派来了两名教师,呆了半年的样子。再后来合并学校,叶巴小学就合并到了乡小学,校舍也因为缺乏修缮,日渐零落。

  • 标签: 学校 民办教师 中心小学 九十年代 教室 食堂
  • 简介:师范传习所是清政府酝酿新学制改革时,为普及小学教育和培养初等教员而出台的师资培训机构。师范传习所在清末最后数年间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推广和实践,为初等教育输送了大量师资,起到了“养成多数之小学教员”的作用。师范传习所简约便捷的办学模式,促成其在短时间内得以较快推广,但也制约了它进一步的发展。尽管自始至终都被视作权宜性质的过渡,但由于需求广泛,简约便捷,师范传习所日趋兴盛。师范传习所的普及有助于全社会对初等师资培养的重视,其所取得的成就及累积的经验,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 标签: 初等教育 师资 师范传习所 私塾改良
  • 简介:1978年3月,当我踏进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洛师”)时,弯弯铁路,青青绿树,巍巍红楼……乡村师范所特有的质朴醇厚吸引了我。从那时起,我和师范教育的跌宕起伏紧密相连。师范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我上节语文课,当时心里很紧张,但还是勇敢地上了讲台。

  • 标签: 师范教育 三十年 情缘 台阶 师范学校 江苏省
  • 简介:上个世纪后期的中国中等师范教育一直活跃着一个人的身影,他就是朱嘉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综合世界师范教育价值观的嬗变,对教师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和我国素质教育对教师新的期待,时任南通师范校长的朱嘉耀先生明确提出了“人格化师范教育”的主张,

  • 标签: 中等师范教育 人格化 思想述评 朱嘉 教育变革 教师专业化
  • 简介:近年来,盐城师范学院坚持解放思想,注重内涵建设,着力打好“师范、沿海、老区”三张牌,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师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盐城师范学院主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046人,其中正高职人员122人、副高职人员339人、博士264人(含在读75人)、硕士627人。有65名教师受聘担任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或硕士生导师。时代先锋、全国优秀教师王强教授是教师的杰出代表,他“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是中宜部2014年推出的全国重大宣传典型。

  • 标签: 盐城师范学院 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应用技术型人才 硕士生导师
  • 简介: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位于太原市五一路小北门,筹建于1984年,1991年9月18日开馆,旧址原为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始建于1919年,是阎锡山刨办的一所专门培育全省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是山西革命活动的坚强堡垒之一,是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革命活动。

  • 标签: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 革命活动 纪念馆 旧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初期
  • 简介:湖北随州师范墓地位于随州义地岗墓群北部,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为配合基建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勘探发掘了14座东周时期的墓葬。从随葬器物组合、形态特征等推断这批墓葬为战国中晚期楚墓。本次发掘为研究鄂北地区中小型楚墓,了解义地岗墓群的变迁及曾楚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 标签: 随州师范墓地 义地岗墓群 楚墓 战国中晚期 曾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