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9 个结果
  • 简介:刚刚开过的讨论会,主题是“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报刊的发达,是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近代新闻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的角度,理解近代报刊和近代社会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口。新闻、报刊史、出版史,具有很大的相近性。就中国大陆地区的情况来说,报刊是晚清和北洋时代出现的事物,

  • 标签: 新闻史研究 中国报刊 近代社会 中国大陆地区 近代新闻史 历史研究
  • 简介:从抗美援朝运动史料的比较中,考察史料运用方面存在的真实与虚假、新闻与宣传、上层与下层、表述与客观、文本与口述等几个关系,研读中共新闻料资源的类型与价值,可以发现中国当代新闻研究中不同类型的史料并非或真或假、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关系。以辩证的历史思维与正确的研究方法,将公开性史料、内部史料与原始档案史料、口述访谈史料等有机结合,摒弃真实与虚假的纠结,理解新闻与宣传的异变,对接上层与下层的逻辑,融通表述与客观的矛盾,平衡文本与口述的互补,搁置新闻与宣传有效或无效的价值性考量,可以消解不同类型史料间的矛盾性问题,找到打通各类史料的切入点。唯其如此,方能书写出具有动态性、多维性从而更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中共新闻全貌。

  • 标签: 中共历史 新闻史 史料 抗美援朝运动
  • 简介:《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第一张机关报,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大型日报。它是周恩来同志亲自领导创办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下,它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号角和指路明灯。《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即武汉沦陷前一夜坚持把报纸印出后才撤退,就在同一天《新华日报》又继续在重庆开始出版发行,一天没有脱期。直到1947年2月28日,它被国民党反动派勒令停刊为止,历时9年1个月又18天,中间从没有间断过一天。然而广大读者在读《新华日报》时,都只读到1

  • 标签: 《新华日报》 中国新闻史 国民党统治区 解放前 排字房 重庆
  • 简介:姜鹏:《司马光施政理念在历史编纂中的表达——从〈资治通鉴补〉对原作的改动说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资治通鉴》问世后,对其注释、订补、改写、续写之作不断出现。明代学者严衍的《资治通鉴补》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订补著作。在《资治通鉴》卷十六汉景帝后元三年、卷十七汉武帝建元元年这一段历史书写中,司马光采取了史实叙述与相关评论前后颠倒、错置,并对重要历史文献进行借用、删节以凸显己意的手法,用于表达自身的施政理念。

  • 标签: 资治通鉴补 《资治通鉴》 历史书写 重要历史文献 历史编纂 复旦学报
  • 简介:王晖:《论西周金文记时语词及大事系"年"的史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了。

  • 标签: 西周金文 编年体史书 离娄 翦伯赞 史学理论研究 钱穆
  • 简介:赵永春:《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背离与重合——中国古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进》(《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

  • 标签: “中国” 《学习与探索》 古代国家 国家政权 史学 国家观念
  • 简介:晁福林:《先秦时期鬼、魂观念的起源及特点》(《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鬼、魂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鬼、魂观念在先秦时期有较大社会影响,礼仪、祭典、习俗等皆与之关系密切。鬼观念滥觞于新旧石器时代之际出现的埋葬习俗,《山海经》的时代,人们或将形态怪异而令人惊骇者称为“鬼”。

  • 标签: 史学 《历史研究》 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文化 先秦时期 埋葬习俗
  • 简介:罗志田:《守先待后:史学在中国的地位及演变》(《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1期)中国古人敬天而不曾尊崇一位绝对全能之神。在这样的世界里,历史和史学具有特出的文化地位。通过历史记载和叙述,史学说明韭论证着关于天道、人世,以及文化和政治认同等各项基本理念,也验证着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汉代独尊儒术后,史学的功能有所变化,但仍注重记录和传承,并越柬越带有守先待后的含义。历史撰述的体制化带柬相应的约束,为野史和传说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不间断的正史、相对随意的野史,以及伸缩灵动的民嗣传说,共同构成了今天的“历史知识”。这一切都因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入侵而改变,不仅史学的社会地位摇摆不定,学校和公众所关注的历史内容也有很大的改变,出现了一些带有西方特色的中国历史言靛。

  • 标签: 史学 中国历史 文化地位 历史记载 政治认同 独尊儒术
  • 简介:陈其泰:《章学诚对"道"的探索及其时代意义》(《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文史通义.原道》篇是章学诚历史哲学探索的代表作,他不作经院式探讨,而是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具有批判性和超前性的鲜明特色。他提出历史哲学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命题:其一,"道出自然","渐形渐著",存在不得不然的客观趋势。其二,应当区分推动形成万事万物的客观法则的"道"本身,和万事万物的具体形式;"言圣人体道可也,言圣人与道同体不可也";"学于众人,是为圣人"。其三,"道"与事功密切相连,六经不能穷尽"道",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立言之士的责任是总结出新的"道"。诚如梁启超所言,章学诚的论述"实为乾嘉以后思想解放之源泉"。

  • 标签: 《文史通义.原道》 史学 《河北学刊》 历史哲学 章学诚 哲学探索
  • 简介:董欣洁:《中国的通史传统与世界史编纂》(《史学集刊》2009年第3期)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

  • 标签: 《史学集刊》 编纂思想 历史学家 历史编纂学 认识理论 通史
  • 简介:朱维铮:《历史编纂学:过程与形态》;吴怀祺:《(周易〉与民族历史思维》;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家思想的几个特点——再论古代史学家与中国思想史》;陈其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朱政惠:《关于史学史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中国古代 民族问题 历史编纂学 中国思想史 中国学研究
  • 简介:东汉贾逵以经学名家,但是他在史学上做出了贡献,曾与班固共述汉史,后人对贾氏这方面的成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史学 东汉 班固
  • 简介:中国近当代史学在史家培养专业化、生计职业化及视域等方面与传统史学不同,在体例上使用章节体、论文体等书写模式来取代传统史学编年体与纪传体,在史文上学术论著语言使用、引文和论文格式等明显区别以往,在史功上由鉴戒史学逐渐趋向理性史学。中国传统史学向近当代史学的转型,主要是受到了西方史学理论体系的影响。当代中国史学的深入发展需要继承我国固有史学遗产,吸收、融合外国优秀史学理论,创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多元动态新史学

  • 标签: 史家 体例 史文 史功
  • 简介:《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是著名中国电影史学家丁亚平、陆弘石、高小健感念师恩而合力主持编纂的一部力作,其拳拳之情令人动容。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2015年3月16日,中国电影史学泰斗、《中国电影发展史》作者之一李少白先生因病去世,他的离世让电影学界为之悲伤。2016年4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电影史学的维度——李少白学识与人格研究》一书,回溯了李少白先

  • 标签: 中国电影 传承电影史 历史图景
  • 简介:作为史学发展进程中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史学现象的新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学者的永恒追求.史学史表明,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一代一代的历史学者在传承既有史学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追求新史学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历史学者对新史学的追求,是历史学者史家主体意识的鲜明而集中的体现.历史学者所追求的新史学,虽有明确的方向性,但一般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正是通过、并且正是在历史学者对新史学孜孜不倦的永恒追求中,史学不断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

  • 标签: 新史学 史学史 历史学者 主体意识 孔子 司马迁
  • 简介:藏民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有其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献。本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吐蕃时期的历史文书表明,至少在公元9世纪,藏族已形成其风格独具的历史编撰体系了。

  • 标签: 传统史学 历史编撰 敦煌石窟 吐蕃 藏族 史学观念
  • 简介: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义法"说不惟裨益于后世文论,亦有助于史学关于史文与史事关系的处理。他重视校勘史籍,考订史实,指出官修之史的不足,主张"事信而言文"的史著编撰原则。方苞认为万物之理难尽,人事之变无穷,人类社会的一切皆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人心之所同,即天理之所在。他从"南山集案"中汲取教训,从心理上认同清廷统治,其史学经世亦侧重有资于治世。

  • 标签: 方苞 史学思想
  • 简介:<正>评价《通志》有两个重要问题要考虑。一是从怎样的角度,也就是从怎样的方位来认识这部史学名著。用“泥考据者”的考据家的眼光和“溺文辞”的词章家的尺度去审视《通志》,是看不到其中的精义。章学诚指出这一点,他是从史学的通识和“发凡起例”的卓识

  • 标签: 通志 史学思想 司马迁 正统论 直斋书录解题 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