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判识因子分析入手,探讨了文化景观与旅游形象、旅游动力与文化景观差异的关系。认为:旅游形象即是对该地的文化景观的感知和认识而形成的整体印象;文化景观差异是旅游的外动力。进而对文化景观建设的原则、方法提出了具体意见。

  • 标签: 文化景观 旅游地形象
  • 简介:论文介绍了国外旅游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状况,分别从旅游者、旅游社区、旅游业以及全球化与地方互动的视角总结了国外旅游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主要进展,评述了旅游者类型、旅游凝视、旅游者表演、旅游者阅读、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社区响应模式及其各种理论解释、文化环理论、旅游创造性破坏模型等在旅游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中的贡献与不足,并指出了近年来国外旅游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具有流动性与表演性、社会文化生产与创造性破坏、非线性与复杂性等特点。

  • 标签: 旅游影响 流动性 表演 创造性破坏 复杂性
  • 简介:<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复苏,国力增强,旅游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在我国旅游业中观光旅游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有些旅游景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变缓,一些地区的有关部门以至于认为景区的吸引力已不复存在,转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或新的人造景观上,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为此,本文选择了经济基础和旅游业都比较发达的华东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旅游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从黄山和桃源洞——鳞隐石林旅游景区的对比研究中,探索华东山岳型风景旅游的发展促销策略.(一)1980年加拿大旅行家R.W.Butter在研究加勒比海时,将产品生命周期引入旅游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S型旅游生命周期模型.该模型分旅游演化过程为: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稳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落或复兴阶段,以容量率(即容量系数,进入旅游区的人数与环境容量之比)为特征来描述旅游的演进.

  • 标签: 风景旅游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山岳型旅游地 对策研 旅游业 旅游资源
  • 简介:本文分析了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用于拟合旅游生命周期曲线的内部数理逻辑,并通过收集中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重要旅游城市、著名旅游景区近30年的入境旅游人数统计资料,比较了上述两种数学模型对于拟合中国不同尺度旅游演化过程的适用性,最后辨证说明了旅游生命周期假说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旅游地生命周期 LOGISTIC模型 Gompertz模型 回归分析
  • 简介:后发型旅游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准备不充分,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旅游目的,在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的凝视会对旅游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凝视理论为分析后发型旅游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泸沽湖景区旅游者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旅游者凝视的主要对象为:特色民俗文化、仪式性文化、母系氏族文化、自然景观,且以人文景观为主。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发现旅游者凝视对提高居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强化"摩梭人"族群认同、建构旅游文化再现具有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真实性,而政府引导性文化再现在提升泸沽湖旅游形象的同时,使得文化再现表现出秩序化、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旅游者凝视 文化认同 文化再现 泸沽湖 后发型旅游地
  • 简介:为研究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影响的感知,对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进行调查。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度、社区居民对旅游产生的环境影响感知、经济影响感知以及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等方面展开调查。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针对社区居民旅游规划开发了解度低、居民旅游参与意愿大但参与途径有限等存在的现实问题,政府应加大信息的公开度,建立相应的开发模式。对于像石佛寺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拓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社区居民关于旅游影响感知的调查,为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发提供真实性的建议。

  • 标签: 乡村旅游 感知 社区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本文以陕西省这一区域旅游为研究样本,选取旅游中英文版本官方网站、国外旅游手册(LonelyPlanet)及国内旅游网站携程网等四大旅游传播媒介,探讨不同媒体展现的旅游符号。本文采用ROST分析软件对文字文本和视觉文本符号进行内容分析,并运用其结果进行对应分析。研究表明,不同传播媒体旅游符号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符号生产者所处的文化和身份的差异及各自目标市场的不同所致。因此,旅游政府管理部门需重视旅游符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旅游符号的构建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关注符号体系中三组对象的匹配性——文字文本符号和视觉文本符号,官方媒体符号和非官方媒体符号,媒体符号与目标市场。

  • 标签: ROST 旅游地符号 传播媒体 陕西省
  • 简介:本文选取武夷山茶文化为研究样本,借助质性访谈对旅游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认知。结果表明:旅游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本文根据影响因子的量化研究,把旅游文化变迁的影响机理概括为:文化内驱力、社会推动力、市场调控力和资本外驱力合力驱动的结果。

  • 标签: 旅游地 文化变迁 影响机理
  • 简介:世界旅游理区划是认识世界旅游理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旅游理学的主要理论课题之一.本文将地理学的区划理论应用到区域旅游理学领域.对世界旅游理区划的对象、任务、区划的原则、等级系统及方案作一初步探讨,最后简要阐述了世界七个旅游理大区的基本特征.鉴于世界旅游理区划的工作正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有待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 标签: 旅游地理区划 区划的原则 区划的等级系统 区划方案
  • 简介: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基于休闲旅游产业内涵的分析,使用改进TOPSIS模型定量测算2000—2014年共15年的合肥市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判定成长型城市旅游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之间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作用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1)成长型旅游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具有持续优化的特征,耦合指数日渐逼近理想最优值,递增幅度有增加趋势;(2)合肥市的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过程可划分为差异发展阶段(2005年之前)、低位互动阶段(2006—2010年)、高位耦合阶段(2011—2014年),各阶段特点不同;(2)不同阶段各个因素的作用角色和大小不同,政府主导力、市场需求拉力、产品吸引力、旅游竞争力、外部环境产生的力量是推动休闲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演化的主要动力,休闲旅游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是城市产业对外部多种环境因素变化的空间响应所引起的适应性演化。应把握这一发展规律,以保证休闲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持续优化。

  • 标签: 休闲旅游 城市发展 耦合特征 作用机理 肥市
  • 简介:文章通过构建PSR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建立了以日照市为例的滨海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以及综合指数法计算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总值,对日照市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4年,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年际动态变化,但生态环境总体朝着良性发展。具体表现为:研究区域压力升高,旅游环境资源面临较大压力;状态方面呈现出波动变化,目前处于平稳状态;响应方面呈回升趋势,科技水平低下和生态保护措施不到位是影响其提升的主要因素。

  • 标签: 滨海旅游地 生态安全 PSR模型 熵值法 综合指数法 日照市
  • 简介: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也开始引起重视。旅游理学开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从经济和地理的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机制和空间机理的阐释,另一方面也将弥补旅游理学对于旅游经济微观主体—旅游企业间联系与空间关系的不足,为旅游理学研究拓展微观研究领域。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论证以及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阐释和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旅游理学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的必要性,认为旅游理学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应用性等学科优势,最后指出旅游理学研究产业集群主要应从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旅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合关系与创新机制、旅游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以及旅游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并应通过大量案例支撑理论研究。

  • 标签: 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地理学
  • 简介:本文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3年收录的185篇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归纳的方法,由表及里梳理10年来国内这一方面研究的发展脉络,聚焦核心理论的演化,揭示出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研究发现,文献篇名以"形象定位和设计"最为普遍,形象策划是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主题;"城市形象"、"企业识别系统"和"市场定位"是国内旅游目的策划理论形成的基础,并从已有理论中归纳出了"旅游形象策划的简化模型".文章最后指出,由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转向形象管理,更多关注形象研究中的基础理论问题,将是国内未来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方向.

  • 标签: 旅游地形象 形象策划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形象管理
  • 简介:本研究以江苏省苏南地区的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以Logit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类型乡村旅游旅游者的重游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乡村旅游的出游距离、整体环境、住宿选择、受访者年龄、家庭每月稳定收入和重游次数对乡村旅游者的重游意愿有显著影响,并在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之间,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 标签: 乡村旅游 重游意愿 影响因素
  • 简介:本文利用一般均衡理论,以图解分析法分析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旅游目的所产生的福利效应。研究显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旅游目的GDP增长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但对旅游目的CPI、居民实际收入、工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地居民的社会福利,其最终影响取决于积极影响与消积影响的"双向均衡"。同时,以中国四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旅游区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了这种"双向均衡"社会福利效应的存在性。研究为我国不同旅游目的旅游产业的产业定位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标签: 一般均衡 旅游产业 福利效应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 简介:为加强旅游产业管理。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山西省人大先后出台了三个旅游方法规。1997年出台了《山西省旅游管理条例》、2002年出台了《山西省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旅游条例》)。特别是2005年的《山西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发展条例》)。是全国唯一的以促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地方法规。《旅游条例》自2002年12月1日施行。已经有4年多时间。《发展条例》自2005年7月1日施行。也将近2年。今年。山西省人大民族侨务宗教外事委员会将两个《条例》执行情况列为执法调研项目。对两个省级地方法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回顾。非常必要,以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好。

  • 标签: 地方法规 产业管理 旅游 产业发展 执行情况 山西省
  • 简介: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理论”为视角,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为基础,对周庄古镇从“一元同心并置结构”到“多元同心嵌套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多维空间生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场域形成之前的空间属于“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以“物理属性”为主;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属于“外源性嵌入式构建空间”,倾向于“社会属性”;旅游开发使物质空间景观化、文化空间多元化和社会空间复杂化,空间的分异和碎化趋向表明古镇社区正由“差序格局”转向“团体格局”,进而表现为一种混合性“属地格局”。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怀旧情结、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力量博弈和空间生产中社区精英示范效应三种原因所致。本文指出在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古镇空间不是空洞的空间,空间的生产方向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这对理解古镇旅游空间场域的形成、生产及包容性发展具有重要导向。

  • 标签: 文化遗产地 旅游场域 多维空间生产 动力机制 周庄
  • 简介:针对中国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中存在的空间生产非正义问题及其制度缺陷症结,在空间正义和依法治旅语境下,文章通过对地役权的空间再生产权能、权能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正义的系统阐释,并结合多个乡村旅游案例的分析,构建了旅游役权的权能空间再生产与空间正义实现概念模型,以期探寻中国乡村旅游空间正义实现的法理路径。研究表明,地役权可以凭借其需役和供役的权能空间再生产及其权利人之间的竞合博弈机制,将物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使当地居民的资源环境权益与旅游开发企业的资本权益实现有法(律)可依;空间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有机统一实乃地役权制度的题中之义,启用地役权正当其时,并将有助于建立乡村旅游的空间正义法治体系。

  • 标签: 地役权 空间再生产权能 供-需役地 竞合机制 旅游地空间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