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小榆树,即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榆林镇,很早有个闻名全国的上品美食——榆林筋饼。南来北往哈尔滨办事的人们,或是从哈市北上的开车师傅及随行者,路过小榆树街面,总要停下车走进筋饼店来。每人几张筋饼,点个土豆丝,来盘熏肉,再上点什么酱和葱之类,品一品这极富地方特色的美食味道。

  • 标签: 榆林 黑龙江省 地方特色 兰西县 绥化市 哈尔滨
  • 简介:本文依据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对陕西榆林地区的夏代文化遗存作了初步分析,考察了文化因素及其来源,认定了文化性质,对该地区夏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了新认识.

  • 标签: 夏代 文化遗存 考古资料 文化性质 陕西 发现
  • 简介:榆林卫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其城池轮廓、功能布局、空间格局、道路系统等诸多方面均与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大相後庭、独具特色。通过分析、梳理榆林卫城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历史演进过程,从规划选址思想、地理环境特征、国家政治形势、边防军事策略、营建技术发展、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探讨榆林卫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从而得出此类城市未来发展和遗产保护的有益启示。

  • 标签: 输林卫城 城市形态 演变 保护
  • 简介:为配合丰准铁路(丰镇——准格尔旗)建设,1990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榆林城发掘3座窑址,分别编号为1990HYYI、1990HYY2、1990HYY3。窑址位于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榆林村西北,处于榆林城西侧100米的黄土断崖上(图一),窑区前面(西面)是一条常年流水的小溪,名"水泉沟"。水泉沟西侧为宽阔的平滩。

  • 标签: 和林格尔县榆林 城窑址 榆林城
  • 简介:榆林堡是元明清时期京北交通线上的重要驿站之一,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实物遗存。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读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历史沿革、空间格局、重点建筑、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论述,揭示出榆林堡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标签: 榆林堡 空间 建筑 装饰
  • 简介:陕西省榆林市坐落于陕西省北部地区,地广人稀,红石峡作为本地的旅游景点,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同时,又宣扬着本地的文化以及曾经辉煌的历史一页。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在雄石峡的内部崖壁上有大量的摩崖石刻群。"刀凿斧痕,题刻满山",历朝历代的许多作品都有幸呈现与此。如果说巴黎的名片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埃菲尔铁搭,北京的名片是充斥着伟岸色彩的天安门,重庆的名片当然离不开洪崖洞,那么榆林的名片则首当其冲为"雄石峡"。

  • 标签: 陕西 榆林 红石峡 雄石峡
  • 简介: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与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毗邻,总面积4.36万平方公里,辖12县区,人口439万。榆林市有悠久的历史,从战国置郡县起,至今已有2600多年。这里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黄土文化的结合带。自秦汉以来,西北民族战争连绵不断,千百年来各民族的征战、交融形成了这一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赫连勃勃、梁师都、杨继业、李元吴、韩世忠、李自成、张献忠等历代雄豪就生长和战斗在这块土地上。

  • 标签: 榆林市 整理工作 旧方志 简介 黄土文化 游牧文化
  • 简介:敦煌之行是张大千艺术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而对榆林窟的考察和壁画临摹是其敦煌考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博物院新发现的张大千榆林窟考察笔记是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珍贵史料,内有洞窟编号、存世雕塑、壁画内容、保存状况、价值评定等珍贵记录,从中可以了解20世纪40年代榆林窟的保存状况和张大千对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填补了张大千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

  • 标签: 张大千 榆林窟 考察
  • 简介:降雨是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明长城的主要破坏因素之一。调查中发现,降雨对遗址破坏严重。为了研究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在对遗址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遗址特征与遗址区降雨特点,并参考土壤侵蚀学等方面理论,分析了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形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雨对遗址的破坏形式可分为直接破坏和间接破坏两大类。其中,主要破坏形式为冲沟侵蚀、片流面蚀和雨蚀剥离。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点、遗址形态、土的性质、植物生长状况和地幔层等,不同破坏形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有不同。本结果不仅丰富了降雨对土遗址破坏方面的研究,还为后续陕西榆阳区明长城保护加固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 标签: 降雨 明长城 土遗址 破坏
  • 简介:赵现海著《明长城时代的开启——长城社会史视野下榆林长城修筑研究》一书于2014年6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正文7章,加导言、结论,计56.3万字,是继其《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之后,关涉长城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 标签: 大学出版社 明长城 社会史 修筑 榆林 中国边疆
  • 简介:拉弦乐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民族乐器正式分为“吹、拉、弹、打”四大系统门类,但由于拉弦乐器在历史上的使用和记载相对零散,导致目前学术界对拉弦乐器缺乏系统性研究。榆林窟第3窟、第10窟和东千佛洞第7窟壁画中出现的5件拉弦乐器图像,作为已知最早的拉弦乐器图像史料,对它们进行分析、溯源和归类,不仅可以为拉弦类乐器的研究补充相应的材料,而且能够为我国民族乐器史的梳理提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 标签: 榆林窟 东千佛洞 拉弦乐器 胡琴 奚琴 嵇琴
  • 简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6]47号)中“地方志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的规定和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续修地方志工作的通知》(陕政办发[2000]131号)以及榆署办发[2000]46号《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地方志工作12年规划纲要(1999~2010)>的实施意见》,经市政府同意,从2001年起,在全市开展续修地方志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标签: 人民政府办公室 办公室开展 地方志工作
  • 简介:此文重新检索了榆林窟第29窟供养人的身份构成,认为此窟的性质是一个有浓重官方背景的“公共窟”而非通常认为的“家窟”。西夏占领河西走廊西端的瓜沙地区之后,统治该地区数百年之久的当地世家大族受到残酷战争的重创,已经无力继续作为开窟造像的中坚力量而被西夏政权的高官新贵所取代。西夏文武官员集合财力权力开创新窟,使瓜沙地区的西夏石窟具有了与前代佛窟不同的性质和功能。

  • 标签: 西夏 供养人 家窟 公共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