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我与灰娃先生相识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只是2017年夏天在北京与她见过一面,但是她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觉得应该没有比'真性'更确切的了。所谓真性,就是指一个人具有率真、纯真和天真的性情,对真理和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如今灰娃已是90高龄的老

  • 标签: 灰娃
  • 简介:对于历史村落来说,一味地强调保护,以遗产保护作为核心,容易忽视古镇对于现代生活的追求,或者一味地加强商业的发展,而造成"原真"风貌的破坏,但大家都存在一种共识,即关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价值""文化情感价值"和"功用价值"。

  • 标签: 历史村落 视觉形象 原真性
  • 简介:"本真性"观念建立在西方哲学有关现实、再现以及知识的认识论基础之上。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文化发现,到20世纪初人类学民族志的文化表述,都以本质主义的观念宣称客观真实及全面地再现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深化,民族志表述的文化被看作是现实的社会建构,民族志表述的仅仅只是"部分的真理"。由此文化本真性的观念从本质论转向了建构论。这种转向,对中国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在于:由于参与者的主体性、语境的时效性等因素,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标准很可能遮蔽了文化本身的历史性,这样反而会阻碍文化的传承发展,扼杀文化的生命力。本真的文化不是那些被表述的碎片的、静止的社会事实,而是当地人感受的、体验的、实践着的、具有历史性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保护的"本真"文化,只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建构,远不同于文化本身的真实样貌。作为文化代理人,外来知识精英往往僭越本土文化持有者的主体角色,继而建构本真的文化,但外来知识精英无法回避以下伦理拷问:精英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文化殖民。面对多元、异质、流动的文化遗产现实图景,民俗学应该超越"探求本真性"的学术范式。

  • 标签: 文化本真性 本质论 建构论 文化遗产 启蒙
  • 简介:一、真实的文本解读,需要告别"一字情结"在我们的意识中,一个作品一层结构,一个作品一个主题。于是,我们在走进作品的大门,看到第一层风景之后,便不由得停下脚步。像马朝虎的《水》,教师一般也就带着学生只读到作者在文章中明确写出的东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是学生一读就知的东西,无需教师进行引导。当然,也有教师会在此基础上稍作延伸:有水的日子那么"乐",缺水的日子那么"苦",作者以"乐"写"苦"更显缺水之苦,更显水之珍贵,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上升到环保的层面来解读似乎是有所提升,

  • 标签: 文本解读 双层结构 文章学 《水》 真性 教材
  • 简介:古村落的真正魅力在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经济效用的及时性与环境、社会效用的外部性和滞后性导致了古村落环境保护的失真,在利益博弈中相关的商业开发使古村落的原真性保护陷入了困境。本文通过对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黎槎古村落展开实地调研,提出在古村落原真性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对古村落原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商业开发,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从而改善商业开发与原真性保护失衡的局面,使商业开发达到有利于古村落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的均衡。

  • 标签: 古村落 原真性 保护 开发 博弈
  • 简介:文物保护是对原真性的保护。文物保护不仅是对外在形态的保护,也是对内在真意的保护。太仓、南京两地的天妃宫,是中华妈祖文化传播的产物,文物价值极其珍贵。但昔日天妃宫的民俗活动和文博展示场馆,已蜕变为今日的佛道宗教道场。这是对天妃宫文物原真性的叛离,构成了对其特定的价值系统的突破。原真性保护应该成为新时期两地天妃宫保护工作的重点,而对其文化意义上的合理利用,也是政府责无旁贷的题中之义。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文博展示,二是扬弃性恢复其传统社会功能。文化工作者更应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职业操守,自觉超越不同文化的门户偏见,承担起提升珍贵文物价值的使命。

  • 标签: 妈祖文化 天妃宫文物 原真性保护 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