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霍米巴巴在讨论民族和文化身份时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为研究离散人群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栖身之处。本文拟以小说《伙计》为个案研究方向,从'第三空间'来研究离散主体身份建构,探讨小说中的犹太如何游走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内心不断斗争、挣扎,最终在'第三空间'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

  • 标签: 离散文学 第三空间 犹太教义 身份建构
  • 简介:榆林卫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其城池轮廓、功能布局、空间格局、道路系统等诸多方面均与典型的中国传统城市形态大相後庭、独具特色。通过分析、梳理榆林卫城的城市形态特征及历史演进过程,从规划选址思想、地理环境特征、国家政治形势、边防军事策略、营建技术发展、生态环境变迁等方面探讨榆林卫城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从而得出此类城市未来发展和遗产保护的有益启示。

  • 标签: 输林卫城 城市形态 演变 保护
  • 简介:他的祖父是晚清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是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父亲是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是著名的因北平沦陷绝食而死的散原老人。母亲是湖南名门望族俞家之女俞明诗。

  • 标签: 政治家 湖南 晚清
  • 简介:在大规模复原古城之前,大同市政府曾邀请清华大学编制了《大同历史旧城空间环境整治规划》。规划目的在于应用各种城市设计的手段,充分展示历史文物建筑的景观与艺术影响力,使之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和控制性要素,以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综合解决交通停车、地下商业开发等问题。介绍了该规划的背景、目的、内容及相关争议,并进行了相关思考。

  • 标签: 大同旧城 空间环境整治 争议与思考
  • 简介:《临县书启教读馆出入使费账》是山西塾师在宣统三、四两年所立收支账。账簿的主人是汾州府籍一位有功名的塾师,宣统三、四两年分别在临县和交城县就馆。宣统三年,该塾师的年收入为白银153.7两,其中修金占总收入的75%,月费占7%,节礼占6%,程敬占8%,友人馈赠占4%。他的日常开销主要是用于支付食物、用物、药物、衣服用料、享受性消费以及雇佣人工等费用。作为一名职业塾师,课徒以外,寄信、剃头、雇人洗衣等在其日常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塾师 收入 支出 日常生活
  • 简介:近年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密切关联,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但随着武汉湖泊时代性转变,尤其是中心城区湖泊园林化比例提升,环湖开发力度空前,城外湖相继转变为城中湖,郊区湖泊工程化景区化增多,今后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必将出现不同空间策略。中心城区公众参与虽仍居主导地位,但参与重心将在共治共享,从"护岸"转向"护水"和"利生"、"利民";新城公众参与湖泊共建共治将成为热点,力避中心城区湖泊老路,"护岸"与"护水"是当务之急;远城区则重在唤起本区公众参与意识,以点带面。

  • 标签: 武汉 湖泊治理 公众参与 城市化 新城 湖泊眼
  • 简介:以江南民居和江南军事移民建造的安顺屯堡为例,从院落的营造思想文化出发,对比分析两者院落空间尺度、空间序列、平面形式以及院落重点空间处理等几个方面的异同,分析了安顺屯堡与江南民居两者院落空间的营造特色,从而探究了南方合院式建筑的院落空间随着地域的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营建特征。

  • 标签: 安顺屯堡 江南民居 院落空间 军事移民 适应性
  • 简介:《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经典名著。1936年6月至10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对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多次采访,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写下《西行漫记》一书。

  • 标签: 斯诺 中国 出版 作品 陕甘宁边区 毛泽东
  • 简介:能否实现国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功能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已成为推进都市圈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计量模型,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以1995、2000、2005、2010年4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定量分析合肥都市圈三生用地转型、时空格局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发现:①1995-2010年合肥都市圈三生用地转型呈现生产用地明显减少,生活用地快速增加,生态用地略有提升;三者之间的转移关系大致为:生产用地向生活用地转移,生态用地基本稳定。②1995-2010年农村生活、生产用地及生态用地重心转移幅度较小;但从重心转移方向看,各功能重心空间转移方向差异较大,规律性特征不典型。而从重心转移距离看,不同功能重心转移路径、转移距离各异。③1995-2010年,合肥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稍有波动和后期恶化的特征。并且,在不同时段合肥都市圈生态环境波动改善和退化的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和贡献率差异显著。

  • 标签: 三生空间 空间格局 生态效应 合肥都市圈
  • 简介:互联网的发展使阅读材料的获取更加容易,但是以图书馆为主的阅读模式依然是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未成年的阅读而言,图书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图书馆+"环境下的未成年阅读服务原则和策略,其目的就是为了从各个层面提高图书馆对未成年的阅读服务,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能力和知识范围。

  • 标签: “图书馆+” 未成年人 阅读服务
  • 简介:纵观城市发展,水在城市系统中具有特殊性,对城市肌理生长与城市整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水与城之间的关系也面临挑战。从水网肌理延伸促进水城肌理共构和城市建筑呼应滨水营造两个层面出以,解读水城共构的滨水空间整合策略。一方面从水城共构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从三个维度分析水城肌理共构的营造特点及其意义;另一方面立足城市局部与整体的互动,指出城市建筑呼应水体的轴线和界面,对城市整合、城市文脉传承、城市意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滨水城市中,以水为核心的空间整合,对城市结构营造及肌理生长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有助于建立起不同性质、功能、特色的区域的整合,推动传统滨水体系的复兴。

  • 标签: 滨水空间 水网 肌理 共构 整合
  • 简介:日本NHK电视台在2014年播出过一则电视调查《女性贫困》,记录了几位离婚或丧偶后失去经济来源、社会关系薄弱的单亲母亲及其孩子的生活现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住在网吧里的19岁女孩。这家位于东京的网吧里有许多小隔间,两年多来,女孩的生活就蜗居在那个面积不超过2平方米的隔间里,一把椅子已经占据了几乎整个空间,大片黑暗中只有电脑屏幕闪烁着白光,映照着四周邋遢杂乱的生活用品与衣物。

  • 标签: 贫困 安然 才能 资本 个人 生活现状
  • 简介:2018年12月7日至12月8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第23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中国民居学术会议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是一次学术交流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居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研究"这一主题与"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聚落(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传统聚落(民居)的营建智慧与文化传承"、"传统聚落(民居)研究的学术传承与发展创新"三个分议题展开交流,集中展示了中国民居建筑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民居建筑学术研究的新动向。

  • 标签: 乡村振兴 民居研究 文化传承 学术会议 三十周年纪念
  • 简介:雀替作为中国古建筑构件,既有实用性,又具观赏性。晋城博物馆雀替藏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厚的生活积淀与底蕴,反映了这一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研究本地区明清时期的文化及社会经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本文通过对该馆几件雀替藏品的赏析,力求让更多的人感知和了解古建筑文化。

  • 标签: 古建筑木雕构件 雀替 雕刻 吉祥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