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正>《廿二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是清朝乾嘉时期杰出史学家(1727-1814)最重要的一部史学著作。该书共分三十六卷,五百七十八条目。①它以札记的形式,对所有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不仅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史籍体例、材料来源、内容正误等一一进行考核,而且互相比较,对各书编纂方法的得失,叙述手段的优劣,史料价值的高低等,也进行了详细的评介。更重要的,该书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抓住有关历代治乱兴衰和风会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分类条列,综合叙述,再加以归纳,进行研究,发表评论。氏此书问世以前,没有任何人这样做过。因此,《札记》在中

  • 标签: 廿二史札记 比较研究 考证 乾嘉时期 赵翼 治乱兴衰
  • 简介:《廿二史劄记》是清代史学中独树一帜的史学巨作。后人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集中体现在:整体校正工作已取得突破性、阶段性进展;史学评论特色被广泛关注;考据、比较、归纳的治史方法被高度评价;经世致用思想被普遍肯定。目前,对《廿二史劄记》的研究已日益成熟。

  • 标签: 《廿二史劄记》赵翼 校正 史学评论 治史方法 经世致用思想
  • 简介:是清代著名学者的一部学术笔记.十分看重刘勰的观点,在这部笔记中,他以为依据和参照,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论述.本文将之归纳为三个方面:1、对文体源流的考辨;2、对史实的考证;3、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

  • 标签: 赵翼 《陔余丛考》 《文心雕龙》 考证
  • 简介:汉代称'文法吏'为'文史法律之吏'或简称'文吏',是与儒生相对而称的。如《汉书·儿宽传》: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颜师古注:'史谓善史书者。'何谓'史书'?应劭认为史书即大篆~①,

  • 标签: 史书本义 本义考
  • 简介:古代藏族史学家在撰写史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史书编纂理论。虽然历史上没有出现一部专门的史学理论著作,但从大量史书零散的言论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史书编纂的一些原则:一是高度重视史书编纂的意义;二是作者要知识渊博,有能力承担编写任务;三是重视史料,既要广泛搜集史料,也要善于甄别史料;四是遵守述而不作的撰写方法;五是撰写态度要端正,在不违背佛经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不能有意歪曲历史;六是注重史书的社会功能,通过史书编纂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 标签: 藏族 史书 编纂理论
  • 简介:索引,近代又称“通检”或“引得”,它是按一定方法编制的检索有关文献资料的工具书。顾名思义,史书人名索引即是专指检索某些史书人名的工具书.众所周知,时间、地点、人物,是构成史书记事的三要素,对於纪传体史书,人物尤其显得重要,而史书人名索引则能简便地检索到所需人物,能由此了解与其相关的事件,这大概就是我国史书人名索引在三百多年前即出现的原因。

  • 标签: 中国 古代史书 人名索引 文献资料 工具书
  • 简介:自1911年迄今,真正意义上的清史研究,已然走过百年历程。系统总结百年来清史研究的成就与不足,是进一步将清史研究向深度与广度推进的题中应有之义。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特启动了“百年清史研究学术史”课题,由戴逸、李文海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牵头,本所教师及校外部分学者集体参与。经多次商讨,课题组决定先行编纂1911年至2011年间清史研究有关著作与文献档案的目录索引,《清史书目》即是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最终成果。

  • 标签: 清史研究 书目 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 成就与不足 百年历程
  • 简介: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古代官方修书的鼎盛时期,尤以史部书籍为最。统治者出于总结历史经验、倡导伦理纲常、颂扬赫赫武功、厘定本朝历史、疏理学术源流等多方面的考虑,同时出于制定条例法则,规范用人行政的现实需要,先后编纂了130余种史书。这些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官修史书,不仅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可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张和文化政策特点及其缺失,值得深入探究。

  • 标签: 乾隆朝 官修史书 文化政策
  • 简介:自东汉之后,史籍大量涌现,史书种类增多,史学日益受到重视,朝廷设立史官和史馆,目录中也列出了史部。这些都表明史学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 标签: 史学 纂修 史书 朝廷 史馆 明史
  • 简介:朝鲜王朝编修了四十多部中国史书,其中以明史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则是宋史。尊华攘夷为中心的儒家正统观成为这些史书的基本原则,上至国王,下及儒士皆参与中国史书的编撰,成为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一个重要表征。透过对这些史书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到朝鲜王朝对明清两朝不同的文化心态,而且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明清时期的双边关系,同时反映中国史学对朝鲜的影响。

  • 标签: 史书 朝鲜王朝 中国史学 宋史 明史 正统观
  • 简介:编者按:重视通史编撰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扬,形成了中国通史编撰的热潮,撰写了众多有影响的中国通史著作。这些通史著作,与中国传统史家编撰的通史著作有着根本区别。这种区别既体现在因历史观的转变而引起的对中国历史理解的不同,也体现在因体裁的变革而出现的书写方式的不同。民国时期的中国通史书写,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既有许多依据进化史观审视中国历史转进程而书写的通史著作,也有许多依据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而书写的通史著作,还有不少接受民生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民族文化史观影响而书写的通史著作。多样化的通史书写体现了多样性的历史认知和多样化的书写方式。民国时期中国通史书写的诸多经验,颇值得深入探究。这里选载的三篇文章,便是集中研讨的初步成果,本刊期待更多学者参与讨论。

  • 标签: 中国通史 民国时期
  • 简介:<正>我国的史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到清代形成了又一个高潮。其原因除当时客观的政治、经济条件之外,还由于史学领域本身经历了一个极而思变的过程。自从刘知几著《史通》,总结评判史籍、史法以后,历经唐宋元明,史书不断增多,到了清朝,人们已觉“盈箱积案,或汗漫而难寻。”①有读不胜读的感觉了。再加上由于历代编纂不尽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史书体例 史书编纂 纪事本末 史学 正史
  • 简介:中国早期史书形成的道德评判传统在《国语》及《左传》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其中《国语》表现得更加直接而且模式性更强,但却流于道德说教;《左传》不仅将道德置于全书意义表达的核心位置,而且将道德评判以多种叙事方式融入全书之中,获得了更加顺畅的阅读效果。早期史书中道德评判的形成不仅从属于时代背景,更有来自史官群体内部重新获取权力的深层意图。

  • 标签: 早期史书 道德评判 《国语》 《左传》
  • 简介:群(1889~1978)是中国国民党的元老派人物,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民族民主革命。第一国共合作时期,是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左派。在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一直是中共的盟友与诤友。

  • 标签: 罗翼群 增城县 中国 国民党 生平事迹 荔枝资源
  • 简介:著名作家张天去世有15年了。张天一生写过很多小说,是中国文坛久负盛名的老前辈。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以儿童为题材、写给儿童们看的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也是一位深受孩子们爱戴的儿童文学家。当我还是一名儿童时,曾与张天有过一段“共患难”的生活,结了“忘年之交”。记得那是1947年,解放战争炮火连天。作为国统区的四川成都,正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特务大肆搜捕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我父亲张漾兮和张天等一大批文化界的民主进步人士都被列入了黑名单。在地下党的及时通知下,父亲几经周折终于脱险,躲在成都郊区的“两路口”的“河心”。这“河心”是岷江上的一个江心洲,面积颇

  • 标签: 张天翼 竹蜻蜓 作家 日本鬼子 中共地下党 工程师
  • 简介:'积感之民'发愤之作魏源《圣武记》一书,酝酿准备于清朝统治危机四伏之时,发愤完成于鸦片战争失败民族遭受空前届辱之际。道光九年(1829),三十四岁的魏源在连续参加会试落第之后,按例捐资得了'内阁中书舍人候

  • 标签: 圣武记 统治危机 贵州苗民起义 白莲教起义 旗兵 良史
  • 简介:村是中国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一个地域单元。在中国历史书写的传统脉络里.国之有史.地方有志。地方志虽然是地方社会历史的载体.但其记录的主体多停留在县一级.仅有少部分突破至乡.以村为主体的记载少之又少。村落历史记载的缺乏.使地方史失去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 标签: 历史书写 乡村 历史记载 地域单元 行政体系 社会历史
  • 简介:藏文文献数量巨大,位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之首而仅次于汉文文献。其内容宏富,又以佛教典籍和相关著述为最。学术界对藏文文献学和史学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且有出色成就。与此同时,深挖现存藏文史书的内在价值,探寻其著史体例、史学思想,乃至叙事传统、写作风格,也对科学、客观认识藏文史书价值,进而为深化藏族历史研究主题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对藏文史书叙事方式的考察,是其中的一部分。

  • 标签: 叙事传统 历史研究 藏文 史书 文学故事 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