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8 个结果
  • 简介:<正>《满族研究》在党的各项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族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努下,今天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我国第一个以研究满族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反映科研成果,以推动满族及其他与之有关的少数民族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为建设祖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为此,举凡满族的历史、文学、语言、民俗、艺术以及民族理论、人物传记等方面,都是本刊所包含的内容。在历史上与满族居处相近,又有亲密联系的少数民族问题,也包括在内。

  • 标签: 满族 少数民族研究 学术理论刊物 少数民族问题 活跃学术 人物传记
  • 简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于2002年11月21日在馆内召开蜀学研讨会.讨论蜀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以及开展研究活动的计划。2003年12月18日,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与西华大学联合成立蜀学研究中心.并于2004年4月召开了首届蜀学研讨会。蜀学研究中心经过一年的筹备.将陆续出版大型学术集刊《蜀学》,登载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研究和蜀学文献研究的论文。《蜀学》第一辑由巴蜀书社于2006年8月出版。兹谨将我馆馆员谢桃坊先生作的《发刊》特为刊出。

  • 标签: 文史研究馆 研究中心 研究活动 西华大学 文献研究 巴蜀书社
  • 简介:猜谜语,上至达官显贵,下到普通百姓,对它都有着广泛的喜爱。因为它体裁短小,语言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便于传诵,因而在节日晚会上,文化宫和智慧廊中的“谜语园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古都北京,人才荟萃,自然会把猜谜语当做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

  • 标签: 广泛 谜语 百姓 体裁 语言 自然
  • 简介:被誉为'南北朝文章之绝唱'(洪迈《容斋随笔》引宋祁语)、'两晋无文章,幸有此篇'(朱熹《楚辞后语》引欧阳修语)的《归去来》,是《陶渊明集》中备受选家青睐,为各种文学史和有关论著津津乐道的名篇,近年评论、赏析的文章也甚多。但其中似乎仍有'疑义'须'相与析',即本文文体是,还是赋?这个自宋代以来就聚讼纷纭的问题~①,至今仍未有统一结论。笔者的看法是:陶渊明此作虽然题名为,而实则体裁为赋。本文拟就此予以探讨。

  • 标签: 兼辞赋 归去来辞 文体辨析
  • 简介:朱起凤(1874-1948)字丹九,浙江海宁人。他是一位勤奋博学的学者,对我国的语言文字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历数十年寒暑编著的《通》,卷帙宏大,在辞书中别树一帜,在我国辞书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

  • 标签: 朱起凤 《辞通》 汉语言文字 治学精神
  • 简介: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大量的金器刻,经有关专家的考证研究,除少数文字外,已经基本弄通。个人在研读中,仍觉个别文字,值得再作推敲。一、蒦《王(?)鼎》四至六行:蒦其汋(溺)於人旃,宁汋(溺)於渊。”各家读蒦为与或获。按当从字读获为佳。此为盍之假借。盍为疑词。《国语·吴语》:“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文法结构与此都很相似。二、形《王(?)鼎》三十七至三十八行:“天其又(?)(形)于兹厥邦。”各家都释(?)为刑,谓为“成也”或“径也”。按此字右部从犬,同中山金文中其它从刀的刑字,显然有别,当作形字。见也,《国语·越语》:“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又云:“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注曰:“形、见也。见其吉凶之象。”“天其又形于兹厥邦”、即天又现吉象于兹厥邦,与上文“天降休命于朕邦”的思想,完全一致。

  • 标签: 刻辞 天其 考证研究 疑词 吉象 右部
  • 简介:叶挺是英名显赫的北伐名将,战功卓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一生曲折坎坷,曾加入共产党又退出共产党,在党内3年的时间却两次受到党内处分。而更富传奇色彩,鲜为人知的是,从1937年9月到1940年11月,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他提出了“四次辞呈”,难怪叶挺在“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无理囚禁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

  • 标签: 叶挺 北伐 皖南事变 革命事业 国民党 贡献
  • 简介:我国很早就有儿童课本——蒙学读物,距今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梁朝大同(535——546)年间,梁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写成《千字文》一书,应是较早的蒙学读物。宋、元时代,儿童读的书有《百家姓》、《三字经》等,种类不少。明代朱升曾将其中几种比较优秀的四种蒙书,即方逢辰著的《名物蒙求》、程若庸著的《性理字训》、黄继善著的《史

  • 标签: 读物 《百家姓》 梁朝 名物 《千字文》 状元
  • 简介:从相关卜辞和本身内容来看,小臣墙刻可以补缺,本文对其进行了补释,对其中一些字、句阐述了新的认识;并探讨了小臣墙的身份,认为小臣墙是来自墙族的军事首领。

  • 标签: 小臣墙刻辞 小臣墙 小臣 危美 伯(?)
  • 简介:全国解放以后,在出版领域内,五部大型(字)书:新《辞源》、新《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以及《中文大辞典》(台湾版),先后相继问世。这五部书卷帙浩繁,词目丰富,且各有分工,自具特色。如《中文大辞典》单字部分除收录正字外,兼收古字、俗字、异体字、生僻字等;复词部分博采词语、成语、典故、术语,以及人名、别号,书名,地名,职官名,动植物名等。新《辞海》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新《辞源》侧重语源,《汉语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

  • 标签: 《汉语大字典》 生僻字 出版领域 复词 汉语大字典 口数粥
  • 简介:<正>巴黎藏伯2555号唐写卷中,有岑参《冀国夫人歌七首》,自罗福苌陆翔以下诸家卷子目录,皆未能详。唐宋著录《岑参集》十卷,犹有散佚,陆游在嘉州时,“又杂取世所传公遗诗八十余篇,刻之以传”,其《夜读岑嘉州诗集》所云,“零落才百篇,崔嵬多杰句”是也。陆辑佚诗,是否收此七首,无从得知。今传正德庚辰济南七卷本诗及嘉州四卷本集,则未收入。敦煌写卷可为本集增补重要篇什,并有助唐史之阙闻。《歌》始见于李嘉言《岑诗系年》,然多缺讹,且定为乾元广德间,两京收复后,裴冕封冀国公,岑参居长安时作,却与诗之内容不符。任半塘先生《敦煌歌总编》确考参之行年,与诗之本事地望,改订为大历三年羁滞成都时,为崔宁妻作,于冀

  • 标签: 补释 唐史 节度使 唐宋 御史大夫 地望
  • 简介:<正>《敦煌学辑刊》创刊号上,刊载了牛龙菲同志《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一文。文章从讲唱文体起源辞赋,梵文经偈与楚汉辞赋异质同构,中国佛教偈赞实系楚汉之声,变文即“谈辩”之文、源于纵横风气影响下的楚汉辞赋——四方面,论证敦煌讲唱文源于楚汉辞赋。文章引证丰富,观点新颖,但其中也颇有可商之外。兹就第三方面——敦煌讲唱的音乐来源方面提出一些质疑。

  • 标签: 敦煌变文 中国佛教 高僧传 佛教音乐 佛教文献 渊源
  • 简介:《欢闻》与《欢闻歌》二首,均载《玉台新咏》卷十。《欢闻歌》二首题梁武帝作。郭茂倩《乐府诗集》把第一首归《欢闻歌》,第二首则归《欢闻变歌》,题王金珠作,与《玉台新咏》不同。按,《欢闻歌)为摹仿古《欢闻》而作,一般说来,题意和作法应与原作相统一,但第二首的题意和作法却与古了不相类,《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欢闻变歌》是正确的。

  • 标签: 《玉台新咏》 《乐府诗集》 考论 梁武帝 郭茂倩 相统一
  • 简介:如今我们已经能够正确解释甲骨文中的大多数例。对于一些迄今理解尚有分歧的疑难例,应尽可能地通过同版或同文关系,甚至其他卜同事的关系,来思考这些疑难例的辞意。若卜辞辞意难以推知,可以暂从语法学等角度对卜辞中的某些疑难字作词性上的定位。

  • 标签: 殷墟甲骨文 疑难辞例 考释
  • 简介:儒家的思想文化观念很早就已在敦煌地区扎根传播,形成了忠君孝亲的道德人伦观念.特别是作为儒家基本道德伦理观的"孝亲"观念,在古代敦煌得到了特别的提倡和发扬.佛教传入之后,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发生密切交融.从敦煌佛教歌可以看出,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契合之处,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并注意积极吸收儒家的思想观念,从而缩短了两种文化的差距,使佛教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结果一方面是佛教经义中融进不少儒家思想,出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儒学化,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观念大量融入中土文化,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土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固有内容,并最终成为中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标签: 敦煌 佛教歌辞 儒家思想 孝亲 调合
  • 简介:杨震(59—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少好学,博览群经,时称“关西孔子杨伯起”。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是东汉时著名的廉吏。

  • 标签: 杨震 清廉 州刺史 东汉 太尉
  • 简介:上一世纪出土的《石彦墓志》是一方具有文学和史学双重价值的墓志。由于墓志多以骈句行文,用典过多,致使整理者多有误解。加之墓主传记不载于两《唐书》和新旧《五代史》,故有关史事亦难以表揭。本文立足于典故之诠释和史事之勾稽,将志文整理者因不明典故之误读一一征实纠正,并根据仅有的几条传世文献,结合志文所述,揭示出墓主与后梁太祖朱温之关系,为晚唐复杂之政局增添了一条可贵史料。同时对墓主之姓氏族属和兄弟、从侄之行历也有所考证。

  • 标签: 石彦辞 朱温 典故 标点 史事
  • 简介:本文对两周金文各种类型的“器主日”开篇铭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探讨了跟爵位世袭有关的铭文,指出这种铭文在西周晚期曾是器主承继世袭爵位祭告宗庙时普遍采用的一种铭文写作格式,对这种格式的来源、形成、发展、消亡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同时对关于墙盘、逑盘为家谱的说法作了修正。

  • 标签: 两周金文 器主曰 开篇 铭辞
  • 简介: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曾作有,这是他临终前为自己写的挽歌(采吴小如的观点).其挽歌从死者自身的立场来想像离开人世之后的诸般情形--这在中国诗史上尚未有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吧!陶渊明为什么对死亡作如此参悟,毫不忌讳死亡呢?我以为老庄的自然主义生死观对他有着很深的影响.

  • 标签: 陶渊明 《拟挽歌辞三首》 东晋 文学评论
  • 简介:中国的西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是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单元.在行政区划上则主要包括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四省区。这里是世界的屋脊,是中国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河流发源的地方,是贯穿中国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经过的地方。西南地区的腹地也就是青藏高原东麓地区(包括藏东南、川西高原和滇西高原),被称作中国西南山地热点地区。该地区东为海拔很低的四川盆地,西邻高耸的青藏高原,从海拔几百米的河谷到六七千米的山脉交替出现。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就生物的多样性而言,这里从热带亚热带动植物、温带动植物到高寒地区动植物一应俱全。

  • 标签: 西南地区 生物多样性 文物考古学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