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传拓是文物学与金石学研究中保存和展示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位于中国南部湿地区,传拓用纸的干燥速度较慢,水性墨汁在传拓中容易晕散,传拓难度较高。文章就广西地区传拓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工作中针对湿度环境下的传拓技术改良作了专门阐释,并以碑刻传拓及铜鼓传拓为例,说明传拓技术改良后的实践效果与优势。

  • 标签: 传拓 拓片 高湿度环境
  • 简介:北齐皇族赵郡王睿天保七年(556年)敬造3尊白石雕像并铭,可视为北齐时期造像的范本.其佛衣类型为覆肩袒右式,流行于北魏中后期,并非北齐时期的主流样式如此精雎细琢的上乘作品,却选择了过时滞后的佛衣样式,这一现象大概与齐上层反对北魏汉化政策及重视中亚诸胡艺和天竺僧众皆有关联

  • 标签: 北齐 赵郡王高睿 造像 佛衣类型
  • 简介:敦煌研究院的老辈专家史苇湘、欧阳琳伉俪先后于2000年和2016年去世。作为后学,每次缅怀两位老人的艺术和学术成就,追忆与他们一起度过的岁月和受到的教诲,思念之情久久不能释怀。与敦煌一见钟情1943年9月,四川省立美术专科学校迎来了新一届的青年学子,其中就有19岁的史苇湘和欧阳琳。开学不久,被后世誉为国画大师的张大千先生带着他

  • 标签: 伉俪执着 史苇湘欧阳琳 执着情怀
  • 简介: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举办的张大千敦煌壁画临摹展,点燃了他胸中追求敦煌艺术的圣火。到敦煌的前数十年里,他被敦煌壁画的精美绝伦折服,他秉烛面壁,寒暑孤灯,临摹敦煌壁画达到380幅,被称作'敦煌痴人'。80年代,在他的领跑下,中国敦煌学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保护新时代,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外国.'外国学者主宰敦煌学讲坛的局

  • 标签: 中国敦煌 学莫高 敦煌学
  • 简介:目前,艺术品鉴定需要引入更多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尤其是无损检测方法。光谱成像技术(Hyperspectralimaging,HSI)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将传统图像及光谱技术相结合,不易受检测对象和环境的限制,能实现高效、无损检测。对光谱成像技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其中关键性的步骤。

  • 标签: 成像技术 艺术品 光谱 鉴定 20世纪80年代 无损检测
  • 简介:谈导演希望回到有些茫然无知的状态里面P:最近几年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吗?在心态或者别的方面?H:我以为说长相(笑)。最近几年其实还挺好的。我觉得就是能专注地去干一件事,我觉得挺好的,不那么散乱地去忙,无目的地忙。

  • 标签: 情商 说话 目的地
  • 简介:善必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界说历史,重建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进展为主线的印度生活史、社会史。善必对"神话即历史论"、轻信史诗又具种族和教派偏见的马宗达资产阶级历史观、缺乏事实基础和理论依凭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缺少史实支撑的马克思亚细亚模式,以及苏莱金、安东诺娃、丹吉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评析,展示出其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之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真相的理论品质。善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印度社会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善必的印度历史分期,不落俗套,未给奴隶制安置一个位置,但其论说印度不存在奴隶制阶段的方式,含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印迹。善必把强迫劳役视为印度封建制度典型特征的做法,在印度史学界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宗教和文化在善必的历史解释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 标签: 高善必 印度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奴隶制 封建制
  • 简介:中国大约公元前14世纪开始出现人工冶铁块炼铁制品。大约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最早发明创造并使用生铁冶金技术。战国秦汉之后,中华文化圈内大规模使用生铁制品,创新发展了多种生铁制钢工艺,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技术动力。广西地区至迟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生铁制品,大约公元9世纪开始出现生铁,自炼遗址。这些生铁冶炼遗址主要分布在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龙安镇到太平山镇约3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锰渣生铁冶炼遗址群。揭示广西玉林地区古代生铁冶炼技术面貌,将为探讨古代生铁冶炼技术在岭南地区传播的时空框架。古代生铁冶炼技术的多样性发展,及其对历史文化影响、遗址保护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标签: 冶金史 岭南地区 唐宋时期 生铁冶炼 冶金考古
  • 简介:2017年7月至9月,中蒙联合考古项目“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研究”在蒙古国后杭爱省境内的勒毛都2号墓地开展田野工作,清理了M189的12座陪葬基。这些陪葬墓顶部均有圆形积石,自南向北呈弧形分布于主墓葬东侧?大部分人骨都是上肢和头部遭到破坏,因此墓葬可能曾遭到报复性扰动。出土遗物有铜器、陶器、铁器及金银器等,其中3面铜镜为汉文化遗物,其余均为典型匈奴文化遗物。墓葬的布局特征表明这些死者可能是贵族的殉葬者。这是蒙古国境内第二批经过系统发掘的匈奴贵族陪葬墓,与同墓地M1的陪葬墓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 标签: 中蒙联合考古 高勒毛都2号墓地 匈奴 陪葬墓
  • 简介:兴邑好礼佛,名刹如林,唐制宋遗,缁流如鹜,僧尼云集。据民国二十五年兴化佛教会调查统计全县城乡大小寺庙(院)共609所,僧尼人数合计2625人。兴化梵宇林立,僧尼麇集,禅门兴隆昌盛,其故安在?盖因兴化接近海隅,民情纯朴,释氏侧身其间,宣传佛化,群石皆为点头,欣然乐从。豪门别业、深深庭院多设佛堂,僧尼初则结茅为庵,继则广为莲宇,自范仲淹至魏源——宋元明清历任邑侯——皆妥为护法,襄助而不遗余力,光大佛门。

  • 标签: 名山 居士 宋元明清 调查统计 僧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