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和技术操作要点。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3年7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5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12例破裂动脉瘤,3例未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0级3例,Ⅱ级8例,Ⅲ级3例,Ⅳ级1例。6例患者采用3D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治疗,9例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治疗。结果动脉瘤腔致密栓塞15例,栓塞程度达90%以上者10例(66.7%),栓塞程度在70%~90%者5例(33.3%),无死亡病例。结论3D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与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均可达到前交通动脉瘤治愈的目的。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介入治疗 3D弹簧圈成篮编织技术 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
  • 简介:摘要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加速时期,交通安全面临巨大挑战,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交通事故多为严重创伤,致死率、致残率极高。中国交通伤害现状严峻,交通安全对公共健康影响严重,其可分为机械性损伤和非机械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指人车、车车、人人碰撞或车辆爆炸、燃烧等事故造成的机体完整性受损,常造成多器官、多系统的严重创伤,受众范围涉及事故现场当事人;非机械性损伤指交通运输或事故通过环境因素造成的机体病变,如长期空气污染造成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受众范围涉及多数公众。杨策教授在本讲座中结合丰富的图片,从我国交通安全的历史、现状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道路交通伤残是指因道路交通事故损伤所致的人体残废,其包括精神的、生理功能的和解剖结构的异常及其导致的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不同程度的损失。现应用医学统计学对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案例进行分析与评定。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颌面部损伤 评定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纵列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 30例 2016.01~2018.12本院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纵裂入路治疗的同时所采取的护理措施,观察结果。结果 30例患者共计发生术后并发症 13例,发生率为 43.33%。其中发热 11例, 8例为吸收热, 3例为颅内感染,经过对症处理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区少量出血 2例,经过积极观察护理 2w后血肿基本自行吸收;随访时间为 4~36个月,平均( 19.42±2.05)个月; GOS Ⅳ~Ⅴ级者 27例, GOS Ⅰ~Ⅲ级者 3例。结论 纵裂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同时围术期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纵裂入路 前交通动脉瘤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大池-腹腔分流(LPS)术治疗脑室出血后交通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脑室出血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表分为两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取体外可调压LPS,对照组采取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S)。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结果术后1年,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为83.3%(25/3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NIHSS、ADL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S治疗脑室出血后交通性脑积水效果显著,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较短,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出血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连续收治的94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患者认知功能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67例患者完成了术后认知功能及预后的随访评价。单因素分析:Hunt-Hess分级、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文化程度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高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73,95%CI:0.008~0.638,P=0.018)。结论高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且是保护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开颅手术 介入治疗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ATC)职业应激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方法于2018年10月,采取整群抽样方式,选取国内某空中交通管理局ATC 489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TC问卷调查基本信息、职业应激影响因素、职业应激程度等信息。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l法)对民航ATC职业应激影响因素进行评判,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对职业应激风险隶属度等级状况进行多层次模糊评价,建立民航ATC职业应激风险三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职业应激风险进行分级量化,每个民航ATC职业应激指标分别对应不同的紧张程度。结果ATC职业应激的影响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工作因素、心理因素、事件因素、管理因素、生理因素、设备因素和环境因素(权重值分别为0.265 2、0.226 5、0.183 2、0.125 3、0.115 4、0.045 5、0.038 9)。结论Gl法可对民航ATC职业应激风险进行综合量化评价,提供了民航ATC职业应激风险评价可行的思路。

  • 标签: 职业应激 航空 风险评估 量化
  • 作者: 周围 陈峥杰 陆敏茹 李军 陈峰 张嘉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528308 ,暨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广州 510632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高压氧治疗科 528308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高级诊疗区 528308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病案统计室 528308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 528308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PC MRA)定量研究脑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功能性后交通动脉(F-PCoA)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PC MRA资料,临床诊断PCI且存在F-PCoA者26例(PCI组),临床排除PCI者25例(非PCI组),其中包括10例存在F-PCoA(非PCI组1)和15例不存在F-PCoA(非PCI组2)。记录基底动脉(BA)的截面积和平均流量、平均流速、最小流量、最大流量、最小流速、最大流速,并计算流量峰高(最大流量-最小流量)、流速峰高(最大流速-最小流速),记录F-PCoA的亚型、截面积、平均流量、平均流速,根据流速的正负号判断血流方向,计算F-PCoA前向后绝对流量(左侧F-PCoA前向后绝对流量+右侧F-PCoA前向后绝对流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将PCI组和非PCI组1中存在F-PCoA的36例分为3型:(1) A型:F-PCoA与解剖性后交通动脉(A-PCoA)一致30例;(2) B型:F-PCoA与A-PCoA不一致5例;(3) C型:混合型,一侧F-PCoA与A-PCoA一致但另一侧不一致1例。PCI组与非PCI组1的F-PCoA亚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9,P=0.737)、前向后绝对分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6,P=0.568),一个心动周期内同一支F-PCoA的血流可为单向或双向,同一病例双侧F-PCoA的血流方向可相同也可不同,但PCI组的F-PCoA前向后绝对分流量曲线有更明显的主波峰。非PCI组中,非PCI组1和非PCI组2的比较,仅BA横截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6,P=0.009),而性别构成、年龄分布、BA平均流量、平均流速、最小流量、最大流量、流量峰高、最小流速、最大流速及流速峰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C MRA可定量分析F-PCoA的血流方向、流速及流量等血流动力学信息,F-PCoA的前向后绝对分流量结合血流曲线的形态改变,可能为PCI诊疗提供新的辅助参考信息。

  • 标签: 脑缺血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市宾馆住宿场所工作人员的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状况及宾馆住宿场所和旅游大巴车中诺如病毒污染情况,为诺如病毒防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按照方便抽样的原则,抽取北京市16个区内的宾馆住宿场所以及旅游人员集中区域的旅游大巴车,采集环境标本,并采集相关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不同场所环境中诺如病毒污染情况和人员隐性感染情况。结果共采集北京市宾馆住宿场所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320件,环境涂抹标本640件,其中工作人员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率为0.94%,厨师隐性感染率为0.99%,环境污染阳性率为0.16%。旅游大巴车环境涂抹标本180件,未检出诺如病毒。结论在2019年诺如病毒非流行季期间北京市宾馆住宿场所中,工作人员诺如病毒感染率较低,环境中存在诺如病毒污染,为避免或减少旅游团体诺如疫情的发生,需进一步做好针对性的防控工作。

  • 标签: 诺如病毒 污染状况 隐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的法医临床学损伤特征。方法 选取本鉴定机构 2017 年 06月 -2020年 06月诊治的 77例道路交通事故颌面部损伤 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对所有患者的伤残情况展开鉴定,分析

  • 标签: 道路交通事故 颌面部损伤 损伤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例交通事故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法医学鉴定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08-202008月诊治的2交通事故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分析法医临床检查信息、影像学特征和鉴定信息,总结2例患者的法医学鉴定结果。结果案例1为在患有颈椎疾病情况下受交通事故影响而形成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案例2为在患有颈椎疾病情况下受交通事故影响而形成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2例患者的主要因素均为自身疾病,次要因素为交通事故外力。结论交通事故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法医学鉴定中需要同时结合患者的头颈部外伤史、影像学信息和临床症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获取到全面的准确性高的鉴定结果。

  • 标签: 交通事故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 法医学鉴定
  • 简介:摘 要:目的:有效防止透析病人因交通出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在透析室内发生交叉感染和传播,为广大透析患者在疫情发生期间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透析环境。方法:由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科研究制定调查问卷,采用微信平台收集数据进行资料汇总统计,问卷内容涉及如下方面:一般情况、透析患者出行方式、出行时长以及感染防控相关态度等。结果:疫情前后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5.33%、21.87%。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患者中有76.72%出行用时大于20分钟,有96.55%在透析前进行手卫生。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仍有部分透析患者依靠公共交通工具往返于家和透析中心(室)之间,且途中用时较长。各透析中心应重点加强对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透析患者的防控管理,防止因对透析患者出行防控指导不到位,而发生透析室交叉感染事件。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液透析 公共交通 感染防控
  • 简介: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疫情防控和保通保畅运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有序做好返程人员运输组织工作对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经济社会正常运转以及做好全社会疫情防控工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指南从卫生健康角度对客运场所及航空、铁路、地铁、公交、长途车、出租车、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行管理、人员要求及卫生防护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和人员的健康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公共交通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分流方案联合颅骨修补治疗颅脑损伤减压术后交通性脑积水的疗效。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入院治疗的 70 例治颅脑损伤减压术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分流方案的不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 35 例。参照组选择用同期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方案治疗,研究组选择分期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颅脑损伤减压术后交通性脑积水患者实施行同期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效果,降低颅内压,缩小脑室;而但分期手术则可以大大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手术的安全性。

  • 标签: 不同分流方案 颅骨修补 颅脑损伤减压术 交通性脑积水 疗效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人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开颅夹闭组与介人栓塞组,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人栓塞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 66%,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的76. 66%(P0.05);治疗后,介人栓塞组患者Hunt-Hess 1级、I级、血级、V级,明显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Hunt HessI级、II级、I级、N级;介人栓塞组GOS评分介人栓塞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夹闭组(P

  • 标签: []前交通动脉瘤 破裂 介人栓塞 开颅夹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Dolenc入路手术夹闭部分复杂性后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其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经Dolenc入路手术夹闭的27例部分复杂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疗效并总结手术经验。结果术中26例动脉瘤夹闭顺利,1例改行包裹术。术前3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中术后2例好转、1例无变化;术后新发4例动眼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后2例恢复正常、1例好转、1例无变化;术后2例发生基底节局灶性脑梗死,1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26例患者术后2周内DSA或CT血管成像复查均提示动脉瘤完全夹毕、无残留。术后9~12个月内随访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20例、4分3例、3分2例、2分1例、死亡1例,影像学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经Dolenc入路可通过硬膜外磨除前床突而获得良好的操作空间,充分暴露近端载瘤动脉,从而安全有效地手术夹闭部分复杂性后交通动脉瘤。

  • 标签: Dolenc入路 部分复杂性后交通动脉瘤 前床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的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的恢复情况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至2018年收治的35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的病例。随访观察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式ONP恢复情况的差异性,分析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差异性,分析ONP恢复与否与年龄、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大小、自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长的关系。结果35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25例(71.4%),部分恢复6例(17.1%),未缓解4例(11.4%);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ONP的恢复没有统计学差异(P=1.00);术后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单纯支架治疗和致密栓塞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得更好;年龄、ONP程度、动脉瘤大小、是否SAH、治疗时间均不是ONP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ONP恢复状态没有差异;术后即刻评价的致密栓塞及单纯支架置入,相较部分栓塞及栓塞后瘤腔显影,动眼神经恢复更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后交通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临床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7例PComA动脉瘤性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其术后恢复程度分为治愈(完全恢复)组和非治愈(部分恢复+未恢复)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42例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2例未恢复,治愈组与非治愈组在术前麻痹程度(73.8% vs 26.7%,P=0.002)以及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4.8% vs 20%,P=0.03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促进PComA动脉瘤性ONP患者症状恢复,术前麻痹程度较轻以及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ONP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更容易恢复。

  • 标签: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栓塞治疗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在面临道德两难问题时的选择倾向。方法分别设计急诊室情境和"黄牛主题"情境下的道德两难问题,于2019年6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7级和2018级医学类专业506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在急诊室情境下,有60.5%(293/484)的学生选择先救治重伤患者,倾向道义论原则;有38.0%(184/484)的学生选择救治中度受伤患者,倾向最大幸福原则。在"黄牛主题"情境下,89.3%(432/484)的学生认为金钱不应当介入医疗资源的正当合理分配。结论在道德两难问题的选择上学生倾向道义论原则,大部分学生认为市场经济活动不能排挤和取代道德。

  • 标签: 道德两难 医学生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