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高效、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的开展以及肿瘤、艾滋病的出现,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日益增多,使得由丝状真菌引起的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促使研究人员不断探讨和完善有关丝状真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方法,评估其临床价值.丝状真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主要有M38-P方案、M38-A方案、Etest法、流式细胞仪活性染色检测的应用、MTT和XTT比色法等.NCCLS方案具有准确性强、重复性好的特点,但是,还不能将其作为常规实验室检查方法,体外抗真菌药敏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是复杂的,成功的临床治疗不仅取决于致病菌的敏感性,也取决于宿主的免疫机制、药物的分布、患者的依从性等诸因素,药敏实验的MIC值高不意味着治疗失败,同样,MIC值低也不表明临床治疗一定成功.

  • 标签: 产孢丝状真菌: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例链格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病原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9—2021年西京皮肤医院诊断的3例链格霉致播散型皮肤链格病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真菌培养和菌株鉴定结果及治疗。结果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55、41和46岁,男1例、女2例。2例患有肾病综合征,1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均有不同时间糖皮质激素及他克莫司治疗史,均为慢性病程。皮损HE染色可见双轮廓厚壁孢子及木节状厚壁有隔菌丝,均未见黑素。内转录间隔区测序显示,2例致病真菌为互隔链格霉,1例为侵染链格霉。不同温度培养显示,链格霉在35 ℃以上生长能力明显下降。3例患者均将他克莫司减量至标准剂量的1/3以下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并同时给予系统抗真菌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播散型皮肤链格病具有双侧分布的血行播散及单侧肢体的淋巴管分布特点,皮损以覆盖痂皮的疣状斑块、结节和/或窦道为特点。

  • 标签: 链格孢病 皮肤表现 播散型皮肤链格孢病 链格孢霉 厚壁孢子
  • 简介:目的:获得较为明确的环霉素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更好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有关临床报道听资料进行考察、比较、分析、统计。结果:各医院报道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基本接近,大致为术后1月557-283ng/ml,1-3月375-225ng/ml,3-6月257-165ng/ml,6-12月150-120ng/ml,12月以上165-50ng/ml。结论:环霉素全血浓度调整到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毒笥反应均减少。

  • 标签: 全血浓度 环孢霉素 血药浓度 调查 毒性
  • 简介: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LaboratoryandStardardsInstitute,CLSI,原名NCCLS)于2003年出版了关于丝状真菌的液体培养基稀释法(微量法与多量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一A…,规范了不包含皮肤癣菌在内的丝状真菌的药敏试验条件,如接种量、孵育周期、孵育温度、培养基配方和MIC判定标准等。

  • 标签: 产孢丝状真菌 药敏试验 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眼科临床中环霉素A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由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青光眼患者,全部给予滤过术进行治疗,按照术中使用药物的不同分组使用氟尿嘧啶的3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使用环霉素A的3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组间对比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的疗效(96.67%)高于对照组(76.67%),功能性过滤泡占比(90%)高于对照组(53.33%),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环霉素A更适合眼科临床应用,其疗效明显高于氟尿嘧啶。

  • 标签: 眼科临床 环孢霉素A 青光眼滤过术 氟尿嘧啶
  • 简介:目的:描述意大利旅游者中4例Cyclosporacayetinensis(C.c))所致的旅行者腹泻。报告:病例1,54岁,男性,主诉前往香港、巴黎和新加坡度假后,出现水样腹泻(4—5次/天),腹痛、恶心和疲乏。实验室检查发现未成熟C.c.包裹。第26天开始给予对症抗腹泻(Copramide)

  • 标签: 旅行者 水样腹泻 补液治疗 天对 寄生虫学检验 加冰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主因口腔和外生殖器溃疡3个月,皮肤出现水疱1周,门诊以"寻常型天疱疮"于2010年3月12日收住院治疗。患者入院前3个月,外生殖器和口腔同时出现小面积破溃,逐步扩大且疼痛,无法张口进食,至北大医院就诊,口腔黏膜组织病理示基底细胞层上水疱,可见散在棘层松解细胞,符合寻

  • 标签: 寻常型天疱疮 肺孢子菌
  • 简介:目的:从银耳糖中分离、纯化3种均一多糖,TSP-2a~TSP-2c,研究其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方法:银耳糖经DEAE-SephadexA-50分离得TSP-2,进一步采用SephadexG-150分离纯化得TSP-2a~2c,经凝胶色谱法和HPGPC方法鉴定其纯度.利用化学方法和色谱及光谱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研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TSP-2、TSP-2a~TSP-2c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后促进细胞因子IL-1α、IL-6、IL-8分泌的增加.结果:TSP-2a~TSP-2c为均一多糖,分子量分别为1100kD、500kD、400kD.组成糖为岩藻糖(Fuc)、木糖(Xyl)、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和葡萄糖醛酸(GlcA).其结构都以(1→3)一D—Man为主链,并在O-2,O-4,O-6位上有分支点.各均一多糖在不同程度上对细胞因子的产生起到促进作用.结论:TSP-2a~TSP-2c均为一多分枝的结构复杂的酸性杂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活性.

  • 标签: 银耳孢糖 细胞因子 放射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内蔓不动杆菌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被本院ICU收入院并在院内发生蔓不动杆菌感染的109例患者,收集患者呼吸道痰液标本并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蔓不动杆菌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创伤、恶性肿瘤,其中以慢性肺部疾病最多见(34人,31.2%);进行过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共85人,占所有感染患者的78%;住院时间大于30天的患者为62人,占56.9%;蔓不动杆菌对多重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达到100%;仅有头胞哌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性较好,敏感率为60.6%。结论蔓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高,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首要解决方案。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孢蔓不动杆菌 预防及控制
  • 简介:摘要对我院两年内的129例围新生儿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透露损伤居多,占86%。其次为破皮,占5.4%,骨折占3.9%,N损伤占0.8%,其他占3.1%。引起的原因主要有五个1.胎儿宫内窘迫为主要诱因。2.胎位异常分娩和反复多次手术助产。3.接技术掌握不熟练。4.伴有妊娠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早破水等。5.骨盆异常,头盆不称和Ⅱ程延长。探讨了伤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并提出防治新生儿伤的要点(提要结束)。

  • 标签: 围产新生儿 产伤
  • 简介:环孢素(又称环孢菌素或环霉素A,Cyclosporin,CsA)是一种内含11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化合物.环孢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强效免疫抑制剂,这一小分子化合物对临床器官移植尤其是肝脏和肾脏移植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在治疗剂量下,其生物利用度和药动学的个体差异及机体对环孢素敏感性和耐受性的差异很大,治疗中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及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对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减少毒性反应和排异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收集了有关文献,并进行归纳综述.

  • 标签: 血药浓度 药效监测 环孢霉素制剂 氨基酸 免疫抑制剂 器官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红细胞压积对环霉素浓度检测的影响。方法将环霉素标准液加入到6个不同压积全血中,然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及酶联免疫分析比色法(EMIA)来对不同红细胞压积中的环霉素血药浓度进行检测。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当红细胞压积增加,则环霉素回收率就随之增加。结论此次研究发现,红细胞压积对环霉素浓度的检测具有较大的影响。

  • 标签: 红细胞压积 环孢霉素 浓度检测
  • 简介:1病历摘要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80岁。主因足趾间及周围皮肤黑斑渐扩大伴瘙痒、脱屑3年余就诊。患病足趾部在50年前有枪伤及农作物杆刺伤史。皮肤科检查:双足第2、3、4趾背及趾间可见浸渍性黑斑,表面脱屑(图1,a-c)。皮屑KOH直接镜检可见着色性节分

  • 标签: 浅部真菌感染 节分生孢子 着色性 周围皮肤 表皮角化 黑斑
  • 简介:目的:研究一株拟盘多毛菌(Pestalotiopsissp.)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ilicagel,Rp-18silicagel)和凝胶(SephadexLH-20)柱层析的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其结构由核磁共振波谱(1HNMR,13CNMR,DEPT,1H-1HCOSY,HSQC,HMBC和NOESY)和HRESI-Q-TOFMS解析。结果:从拟盘多毛菌的静置发酵培养液中分离到一个倍半萜化合物(1)和一个已知化合物4-羟基苯乙醇。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 标签: 拟盘多毛孢菌 新倍半萜 4-羟基苯乙醇
  • 简介:摘要患者女性,左眼麦粒壳划伤后眼红伴视物不清,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左眼角膜中央色素性隆起病灶,颞上方及颞下方浸润灶处上皮缺损,下方角膜表面散在多处卫星灶,见羽毛状边界。真菌培养及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均提示刺盘属真菌,经测序确诊为刺盘属真菌性角膜炎。药敏实验后给予抗真菌治疗效果欠佳,行左眼眼内容物摘除术。(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38-140)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减少气管切开后感染铜录假单菌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07年入住神经外科患者37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37例病人气管切开后33例感染铜录假单菌的原因,将2008年入住神经外科患者35例病人设为实验组,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气管切开病人感染铜录假单菌由2007年89.2%下降到2008年54.3%。结论提高病人机体抵抗力,将病人放置在空气流通良好的病房,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避免接触性传播,可有效地减少气管切开后感染铜录假单菌的发生。

  • 标签: 气管切开 铜录假单孢菌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以及药学干预应用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中,分析对患者合理用药造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与我院中开展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理,在处理完成后,录入该时段我院中开具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方68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记录为实验组,同时直接在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间,将我院中开具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方68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记录为对照组。在处理完成后,由我院医务人员对两组中的错误用药发生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合理用药产生的促进作用。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对照组中出现配伍错误、用量错误以及发药错误的事件,相较于实验组来说明显更高,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十分常用的一种西医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病症开展有效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合理用药,使患者的临床病情得到有效的改善。

  • 标签: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用药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临床分析
  • 简介:我是意外怀孕,检查出来时已经2个多月了。几个月前因皮肤瘙痒,去医院做风疹病毒抽血检查。因为害怕风疹病毒对胎儿有影响,又去医院做了抽血检查。检测结果为IgM抗体阴性,参考值为阴性;IgG抗体为阳性,参考值为阴性。最后的建议与解释是IgG抗体检测结果为弱阳性。我现在有时还会感到皮肤瘙痒,虽然没用药,但是我依然觉得有些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 标签: 孕早期 风疹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