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尿道狭窄等导致的膀胱出口梗阻(BOO)是泌尿外科老年男性常见疾病,梗阻后常导致膀胱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造成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尽早去除梗阻,保护膀胱功能是诊治BOO的重要途径。目前对于BOO以及梗阻导致的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尿流动力学检查,因其检查专业性强、检查过程繁琐、费时、有创操作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开展。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应用超声测量膀胱壁及逼尿肌厚度、估测膀胱重量、前列腺突入程度等方法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对下尿路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的评估。本文对BOO无创检查方法进行综述,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膀胱颈梗阻 前列腺增生 无创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肛门后正中扩肛术在出口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出口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肛门后正中扩肛术,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肛肠功能以及术后6个月的排便情况。结果:①40例患者中82.50%的患者便秘症状消失,12.50%的患者便秘症状好转,5%的患者便秘情况无明显变化。②术后患者的钡灌排空延迟率为12.50%,肛管蠕动波紊乱率为7.50%,肛门直肠测压检查阴性率为0.00%,明显低于对治疗前的100.00%、100%以及17.50%(P<0.05)。③术后1个月患者排便次数以“≥5次/d”为主;术后3个月排便次数以“3-4次/d”为主;术后6个月以“1-2次/d”为主;术后6个月的排便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肛门后正中扩肛术在出口性便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症状及肛肠功能。

  • 标签: 肛门后正中扩肛术 出口性便秘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腹透)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中心置管的年龄≥60岁的腹透患者,前瞻随访1年或期间退出腹透。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出口处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收集患者人口学、实验室指标及出口处护理等资料。结果本研究纳入247例患者,年龄(68.6±6.2)岁,男性占53.4%,糖尿病肾病者占48.2%,中位随访时间为12.0个月。32例(13.0%)患者发生34次出口处感染,感染率为82.5患者月/次(0.15次/患者年)。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最主要致病菌(35.3%)。培养阴性率为8.8%。导管出口处评估结果显示,不依从护理流程者23.5%,腹透管固定不良者62.3%,管道牵扯史者9.7%,出口处有机械性压迫者5.3%,护理频率不当者29.6%,用莫匹罗星者13.8%,患者本人护理出口处者26.7%,更换出口处护理者16.6%。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年龄、性别、基础肾脏病等)及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钾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不依从出口处护理流程(HR=2.352,95%CI 1.008~5.488,P=0.048)、腹透管固定不良(HR=3.074,95%CI 1.046~9.035,P=0.041)及出口处护理者不固定(HR=2.423,95%CI 1.004~5.845,P=0.049)是出口处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腹透患者的出口处感染率为0.15次/患者年。教育患者依从出口处护理流程、做好腹透管固定及由固定的经培训的护理者护理出口处可能会降低老年腹透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

  • 标签: 腹膜透析 感染 导管,留置 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X线监视下超细胃镜联合大钳道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恶性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7例普通胃镜不能通过的胃出口恶性梗阻患者资料,通过超细胃镜联合大钳道内镜完成支架置入,对比支架置入前后患者胃出口梗阻评分、体力状况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同时观察在支架置入9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27/27)。支架置入后胃出口梗阻评分及体力状况评分均较置入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支架置入前后生命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支架相关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在无X线监视下,超细胃镜联合大钳道内镜放置金属支架治疗胃出口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胃出口梗阻 恶性梗阻 超细胃镜 金属支架
  • 简介: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肛肠科 , 湖南 郴州 423000 摘要:盆底松驰型便秘 (constipationcausedbypelivicflooranismus,PFA 一 C) 根据最近罗马标准将其命名为《功能性排便障碍》。 FDD 是盆底动力系统调节紊乱所致,患者排便时,盆底呈反常收缩,肛直肠角缩小或变化不大,导致排便时困难。但是,患者在非排便时即在静息状态下盆底肌 EMG 及各项功能指标均属正常。补中益气汤有健脾益气,升提肛门的功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出口梗阻型盆底松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与非OOC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探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在OO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03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OOC组(56例)和非OOC组(47例)。比较OOC组与非OOC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构成),以及肛门直肠动力(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和直肠感觉功能(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OOC组患者的年龄与非OOC组比较[(63.5±14.2)岁比(61.6±13.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OC组的男性比例高于非OOC组[41.1%(23/56)比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07,P<0.05)。OOC组患者的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长度、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持续收缩时间、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阈值与非OOC组比较[(71.77±26.28) mmHg比(69.98±24.18) mmHg(1 mmHg=0.133 kPa)、(4.13±4.10) cm比(3.51±0.74) cm、(170.75±51.13) mmHg比(175.50±64.80) mmHg、(18.44±7.27) s比(16.39±7.98) s、(55.96±40.90) mL比(47.70±24.77) mL、(77.13±39.97) mL比(77.11±36.12) mL、(133.92±62.85) mL比(142.15±48.68)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OC组患者的排便时肛门残余压和直肠排便压均高于非OOC组[(67.00±21.13) mmHg比(51.43±0.74) mmHg、(51.52±23.70) mmHg比(36.49±12.5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34、-3.909,P均<0.01)。OOC组和非OOC组中直肠感觉功能障碍者分别占46.4%(26/56)和51.1%(24/47)。结论OOC患者普遍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异常和直肠感觉功能障碍,其中排便时肛管松弛不足可能是OOC特有的重要的发病相关因素。

  • 标签: 出口梗阻型便秘 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检查 功能性便秘 肛门直肠动力 直肠感觉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气虚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便秘平台收治的53例OOC患者及60名健康志愿者的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感知功能资料。结果53例患者的平均肛管静息压高于健康志愿者(t=4.985,P<0.01),平均最大收缩压低于健康志愿者(t=7.555,P<0.01)。直肠排便压中,所有患者的平均排便压也是低于健康志愿者的(t=4.297,P<0.01)。肛门括约肌长度OOC患者较女性健康者增长(t=4.825,P<0.01);不同合并症女性OOC患者肛管静息压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突=5.257,t会阴下降=6.091,t内套叠=4.23;P<0.05)。总体平均最大收缩压低于正常参考值,各型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突=6.277,t会阴下降=5.306,t内套叠=3.293;P<0.05);直肠排便压中,各型患者均表现排便压较低,但仅直肠前突及会阴下降与健康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前突=3.313,t会阴下降=4.637,P均<0.05);患者排便阈值及平均排便阈值均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8,P<0.01)。虽然53例患者的平均初始阈值高于健康志愿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耐受量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合并症便秘患者的初始阈值与健康志愿者相差不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OOC动力特点主要表现为高肛管静息压,低收缩压,以及直肠低敏感性,这说明肛门外括约肌及盆底肌的收缩及协调功能障碍、直肠敏感性下降及对容量刺激的反应较迟钝可能是造成功能性便秘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便秘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 肛管静息压 肛管收缩压 直肠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联合电针治疗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给予半导体激光(每日治疗1次,每次照射2部位,每次10 min,连续治疗2周)联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仅给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NDI、SF-36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NDI、SF-36评分分别为(2.38±1.11)分、(3.11±3.15)分、(96.81±19.1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电针可显著缓解急性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 半导体激光 电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PKRP)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晚期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7)单纯给予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包括药物去势(皮下注射醋酸亮丙瑞林微球3.75 mg,每月1次)+口服比卡鲁胺50 mg/d,试验组(n=43)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KRP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最大尿流量(Qmax)、残余尿量(PVR)、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Qmax、PSA、前列腺体积、IPSS、QOL大于对照组,PVR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10~22个月,试验组15例患者病情出现进展,5例死亡,对照组有12例患者病情出现进展,4例死亡,两组患者的病情进展率、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电切综合征2例、术后出血4例、术后尿道狭窄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明显改善。结论PKRP术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合并膀胱出口梗阻的短期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前列腺功能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膀胱颈梗阻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免疫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