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白癜风患者实施频准分子光治疗,对比病情改善成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患者实行窄波中波紫外线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频准分子光治疗,对比治疗成果。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6.0%,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频准分子光治疗白癜风可以达到预期疗效,且治疗期间患者接纳度高,不良反应少,具有可推广价值。

  • 标签: 单频准分子光 白癜风 窄波中波紫外线 应用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2014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传染病报卡的手足口病病例和住院的手足口病病例,描述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对住院并采集了粪便标本的手足口病病例,以RT-PCR方法行肠道病毒DNA扩增和鉴定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进化树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20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入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男∶女为1.5∶1,以散居及幼托为主(97.9%),发病中位年龄2.1岁(1d至17岁),5岁以下患儿占94.2%;呈现4~6月和9~12月2个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年发病的36.9%和52.8%。364例住院且行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手足口病病例进入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其中239例为重症病例,EV71感染占64.4%;单纯EV71195例(53.6%)、单纯CA1618例(4.9%)、单纯CA623例(6.3%)、单纯CA106例(1.6%)、混合感染45例(12.4%)、其他肠道病毒77例(21.1%);EV71在1~6月检出率高,CA6在9~12月检出率高,EV71/CA6混合感染占9.3%。病毒序列分析显示2014年重庆地区分离到的EV71属于C4a亚型,CA16为B1b亚型,CA6与日本及西班牙等地的代表菌株同源性较高,CA10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株同源性较高。结论2014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流行呈双峰模式,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散居及幼托儿童为主。手足口病流行的病毒株为EV71C4a亚型和CA16B1b亚型。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病原学特征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
  • 简介:基因遗传病具有复杂的表型异质性及遗传异质性,基因突变可涉及点突变、片段缺失/重复、整个基因的缺失/重复、以及动态突变等众多类别。分子诊断技术使得基因遗传病可在分子水平乃至单个碱基发生变异的情况下做出准确诊断,然而其可靠性问题成为备受瞩目的技术难点。针对不同遗传病使用不同的解决方案,是目前基因遗传病分子诊断的主流思想。基因诊断相关人员不仅要了解遗传疾病致病基因及其突变特点,还要熟知各种检测技术的特点,合理选择。

  • 标签: 单基因遗传病 分子诊断 杂交 扩增 测序
  • 简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p-Smad2与Smad2蛋白表达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组肾组织中p-Smad2与Smad2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图2,Smad7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P<

  • 标签: 信号通路 分子影响 单侧输尿管
  • 简介:1977年,Kawata等首次使用铂钴磁体制作成Edgewise托槽,利用托槽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加快牙的移动速度.预示着磁力将作为一种新的矫治力源对传统机械力系统发出冲击。30多年来,随着稀土永磁体材料的四代革新.磁力正畸也有了长足发展,本文就稀土永磁体的发展史、生物学效应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稀土永磁体 磁力正畸 EDGEWISE 生物学效应 临床应用 机械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确诊的初发ALL患儿403例为研究对象,完善骨髓涂片细胞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结果1.403例患儿中,男240例(59.6%),女163例(40.4%);年龄(5.31±3.46)岁;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374例(92.8%),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29例(7.2%)。2.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分裂相者311例(77.2%),异常者126例,异常检出率40.5%,其中高超二倍体和超二倍体占15.4%(48/311例)。3.融合基因:融合基因阳性者110例(27.3%),其中TEL/AML1 70例(17.4%)、BCR/ABL 13例(3.2%)、MLL 19例(4.7%),2015年至2018年检出PBX1/TCF3 8例(4.0%),EBF1-PDGFRB 1例(0.5%),SIL/TAL1 6例,占T-ALL的33.3%(6/18例),提高了T-ALL分子异常检出率;BCR/ABL阳性患儿年龄大于MLL、TEL/AML1阳性患儿[(8.01±3.11)岁比(3.89±1.84)岁、(1.56±1.25)岁,P<0.001];PBX1/TCF3阳性患儿年龄[(6.58±4.83)岁]大于TEL/AML1、MLL阳性患儿(均P<0.05);MLL阳性患儿年龄小于TEL/AML1阳性患儿[(1.56±1.25)岁比(3.89±1.84)岁,P=0.001];MLL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BCR/ABL阳性患儿[(76.97±19.87)×109/L比(16.94±2.28)×109/L、(20.53±6.49)×109/L,P<0.05];PBX1/TCF3阳性患儿初发时的白细胞数高于TEL/AML1阳性患儿[(85.75±30.32)×109/L比(16.94±2.28)×109/L,P=0.002];MLL阳性患儿免疫分型以早前B-ALL为主(14/19例),TEL/AML1阳性、BCR/ABL阳性患儿均以普通B-ALL为主(57/70例、11/15例)。4.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PCR3种方法对初发ALL患儿分子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0.5%(126/403例)、69.2%(279/403例)、29.7%(60/2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色体核型分析与PCR异常检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1、0.721),而初发时的白细胞数≥50×109/L组与<50×109/L组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51例比107/352例,P<0.001),B-ALL遗传学异常检出率高于T-ALL(275/374例比14/29例,P=0.005)。结论儿童ALL染色体核型以超二倍体比例较高;融合基因分布与年龄、初发白细胞数和免疫分型有关;3种检测方法互相补充大大提高了遗传学异常检出率;T-ALL遗传学异常检出率低,可能需要新的检测方法。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子细胞遗传学 临床特征 儿童
  • 简介:本实验采用第三代稀土永磁体钕铁硼产生的力,对上颌发育不足、牙弓狭窄的唇腭裂患者进行扩大上颌治疗,并与机械力扩大上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磁力扩大唇腭裂患者上颌是可行的;与机械力相比,磁力扩大上颌患者的牙弓长度明显增大,SNA角也均增大,说明磁力扩大上颌对改善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有利。治疗前后静脉血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了磁力扩大上颌的生物安全性。

  • 标签: 扩大上颌 磁力 唇腭裂 机械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游离DNA分子标签检测(cell-free 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 cfBEST)技术用于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无创产前诊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7月至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前诊断的4例诊断为PAH基因热点突变的苯丙酮尿症家系。采用cfBEST技术进行检测,设计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引物,计算孕妇血浆游离DNA突变频率和胎儿基因型,并将cfBEST技术的检测结果与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比较。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cfBEST技术检测发现,家系1中c.603T>G和c.842+2T>A位点的突变频率为48.40%(291/601)和9.70%(61/628),胎儿2个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型,为PKU患者。家系2中c.1238G>C和c.842+2T>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3.70%(786/1 798)和0%(0/1 550),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3中,c.1045T>G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4.00%(930/2 112)和0%(0/705),胎儿2个位点均为野生型,非PKU患者,亦非携带者。家系4中,c.755G>A和c.728G>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5.40%(743/1 637)和4.50%(28/849),胎儿位点分别为野生型和杂合突变型,为携带者。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与cfBEST技术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家系1选择引产,其余3个家系选择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其新生儿筛查苯丙氨酸水平均<120 μmol/L,生后1、3、6月龄电话随访,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cfBEST技术有望应用于PKU PAH基因的无创产前诊断,但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证实。

  • 标签: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非侵入性产前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游离DNA分子标签检测技术(cfDNA barcode-enabled single-molecule test,cfBEST)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对于眼皮肤白化病Ⅰ型产前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cfBEST方法为1个眼皮肤白化病Ⅰ型家系提供无创产前检测,之后通过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进行验证,并随访妊娠的结局。结果cfBEST的无创产前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游离DNA浓度为6.6%,眼皮肤白化病Ⅰ型相关的TYR基因c.929_930insC(p.Arg311Lysfs*7)变异占比为45.7%,c.1037-7T>A变异占比为0%,且2个变异未检出的后验概率均为1,提示胎儿未携带这两个变异。经羊膜腔穿刺产前诊断验证,结果一致,随访提示胎儿正常。结论基于cfBEST技术的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血浆游离DNA中的母婴基因型组合,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眼皮肤白化病Ⅰ型 无创产前检测 游离DNA单分子标签检测技术
  • 简介:摘要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策略。阿尔茨海默病的血液筛查具有费用低、操作方便快捷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外周血中标志物含量低、检测方法灵敏度不足等问题。目前,灵敏的蛋白分子检测技术-分子阵列(Simoa)技术可对传统方法无法检测到的低浓度生物标志物进行准确分析。本文就应用分子阵列这一新兴技术进行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相关的血液神经标志物检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标志物 单分子阵列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乳腺癌细胞膜(CCM)包被的载血卟啉甲醚(HMME)仿生纳米分子探针,观察其体外靶向同源乳腺癌细胞的能力,并探讨其体外增强光声显像及声动力治疗(SDT)乳腺癌的效果。方法通过化学裂解及反复冻融法提取乳腺癌4T1细胞膜,然后以双乳化法联合挤压法制备CCM包被的载HMME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仿生纳米粒作为分子探针(CHP-NPs)。检测纳米粒的基本表征;体外观察纳米粒对同源乳腺癌细胞的靶向能力及增强光声显像的效果;以单线态氧荧光探针(SOSG)验证纳米粒产生活性氧(ROS)的性能,并以CCK8细胞毒性实验评估其对乳腺癌细胞的SDT效果。结果所制备的CHP-NPs大小均一,形态规则呈球形"核壳结构",粒径为(275.23±8.25)nm,表面电位为(-18.43±0.45)m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CHP-NPs能靶向同源4T1细胞;体外光声显像实验显示,纳米粒光声信号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强;经SOSG探针检测,CHP-NPs在超声辐照下可产生ROS;单独CHP-NPs与4T1细胞共同孵育,不应用超声辐照时,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其浓度为0.6 mg/ml时细胞存活率仍达95%;经超声辐照时,CCK8实验显示该CHP-NPs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SDT效果。结论成功制备出乳腺癌细胞膜仿生纳米分子探针,该探针具有良好的靶向同源肿瘤的能力,并可显著增强肿瘤光声显像及SDT效果。

  • 标签: 光声显像 癌细胞膜 血卟啉单甲醚 纳米分子探针 声动力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个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膜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的聚集状态。方法将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质粒转染组[转染VEGFR2-绿色荧光蛋白(GFP)重组质粒]。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质粒转染组GF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分子成像技术记录细胞膜上表达的单个VEGFR2-GFP分子的荧光强度分布和漂白步数,判断受体的寡聚或多聚状态。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转染12 h后,质粒转染组细胞可见GFP绿色荧光。qPCR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中VEGFR2、GFP m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40、12.330,P<0.001、0.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质粒转染组细胞VEGFR2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46,P<0.01 )。分子成像结果显示,无配体刺激时RF/6A细胞膜表面上VEGFR2- GFP的荧光强度分布为双峰,其中单体、二聚体比例分别为86.0%、14.0%;通过计数GFP荧光漂白步数,静息状态下受体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四聚体比例分别为81.4%、12.9%、5.5%、0.3%。结论无配体状态下,VEGFR2在RF/6A细胞膜表面以单体和包括二聚体在内的多聚体形式共存,以单体为主。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视网膜血管 内皮细胞 单分子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使用次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术前次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患者术前不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在术后三天,借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者的下肢血管,对比血栓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两组患者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使用次低分子肝素钙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单次低分子肝素钙 下肢深静脉血栓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牙龈卟啉胞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是动物内源性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的同工酶,通过Por系统分泌并催化精氨酸的瓜氨酸化。近年研究发现,牙龈卟啉胞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可以影响牙龈卟啉胞菌生物膜的形成,降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与多种疾病如牙周病及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对于牙龈卟啉胞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的分子特征包括遗传特性和功能特征以及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回顾和展望。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 瓜氨酸化 牙周病 类风湿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