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及研究浅静脉移植修复周围血管损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选择自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来本院就诊且接受浅静脉移植修复周围血管损伤手术的患者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一系列的术后护理,观察其经过护理后的健康恢复状况。结果: 在手术之后的 12 个小时之内,有 3 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 5 例患者出现创口感染。经过本院护理人员的及时对症护理,患者均脱离危险。

  • 标签: 浅静脉移植 血管损伤 术后护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用中心静脉导管,其周围均有纤维蛋白鞘的形成。纤维蛋白鞘是有平滑肌细胞、红细胞、血栓、内皮细胞及胶原蛋白组成1。而这种膜状物的出现是导致静脉狭窄,继而导管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了解纤维蛋白鞘的形成原因,增强导管护理的相关知识,以维护与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纤维蛋白鞘 形成原因 护理
  • 简介:摘要动静脉泵是目前创伤骨科常用的辅助治疗仪器之一,但是就目前文献报道来看,其主要应用在预防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对其促进患肢消肿,缩短踝关节周围骨折术前准备时间方面报道较少。切开复位内固定是踝关节周围骨折的最佳治疗方式,而目前困扰临床医护人员最大的问题是踝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特别是术前患肢消肿,争取提前手术时机,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的问题。因此,笔者在结合工作实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动静脉泵在踝关节周围骨折术前应用的背景、原理、疗效、临床意义及展望等内容进行综述。

  • 标签: 动静脉泵 踝关节周围骨折 肿胀 手术时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周围软组织改变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71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超检查,对其超声表现及周围软组织改变进行观察。结果71例患者血栓分型为中央型40例,周围型16例,混合型15例。血栓急性期可见静脉管径存在扩张现象,呈近似无回声或低回声;亚急性期、慢性期管腔无明显扩张,回声呈逐渐增强,管腔内可见密集实性低回声或高回声、混合回声填充,栓塞部位存在正常血管内径或血管内径有增宽现象,探头加压管腔不变瘪;CDFI可见管腔有细条状血流信号,主要位于其边缘或中央,局部可见断流或轨道样血流。不同血栓累及范围患者的患肢皮下组织增厚度及肌层增厚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及时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也能反应周围软组织改变,值得推广。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 深静脉血栓 周围软组织
  • 简介:摘要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肩痛及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本文从几个基础方面对肩周炎这一疾病作一综述,以便普及肩周炎相关防治知识。

  • 标签: 肩周炎 解剖 诊断 治疗 功能锻炼。
  • 简介: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及胃底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静脉重度曲张伴胃肾分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静脉重度曲张伴胃肾分流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技术开展阶段,结合患者及家属意愿选择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及胃底部分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腹上区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了解胃底曲张静脉切除情况。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半年随访1次,了解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1)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切除及胃底部分切除术,其中12例行开腹手术,6例行腹腔镜手术(其中1例因术中发生不可控制的出血中转开腹手术、5例完成腹腔镜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患者。12例开腹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192±20)min,术中出血量为(280±30)mL,无术中输血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3±6)h,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8d(5~9d);术后发生胸腔积液7例、胃排空延迟1例,予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住院时间为8d(5~12d)。6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208±40)min,术中出血量为(210±10)mL,术中1例患者输浓缩红细胞2U,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8±5)h,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7d(5~26d);术后发生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胃底静脉曲张 胃肾分流 胃部分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使用温针灸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内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温针灸治疗);治疗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7.5%,两组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温针灸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周围性面瘫,应用针灸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罹患周围性面瘫的患者进行研究,共计24例,分为两组,其中的观察组患者经由针灸全期治疗(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而另外的12例患者则使用了针灸的急性期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之于对照组的急性期针灸法,明显较高,因此将组间的各项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有差异性,有意义且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使用针灸全期治疗手段,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周围性 面瘫 针灸 临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对周围型肺癌的临床诊断。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对患者采用CT检查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周围型肺癌CT检查影像主要表现为分叶征、毛刺征、棘样突起、空洞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及支气管征、血管集束征、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骨转移、胸水;CT检查灵敏度为94.1%,假阴性率为5.88%;特异度83.33%,假阳性16.67%。结论周围型肺癌应用CT诊断,可以准确反映病灶的大小、部位、特征等为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CT MRI 周围型肺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腕关节周围炎主要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所引起的由腕关节周围至手指的运动,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候群。又称为腕管综合征、腕管狭窄症、正中神经挤压症和腕管狭窄性腱鞘炎等。本文旨在探讨腕关节周围炎中医辩证施治。

  • 标签: 腕关节周围炎 中医 辩证施治
  • 简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在面临高度压力的境况时,会觉得周围的环境中有股臭味.通过绘制人们的嗅觉分布图,研究人员发现焦虑和压力会暂时性地将大脑的嗅觉中心与情感中心连接在一起.因此,本来中性的气味开始有了恶臭的特性.

  • 标签: 压力 周围 焦虑 感觉 威斯康星 研究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医针灸疗法联合西医星状神经节阻滞和运动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42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予针灸、星状神经节阻滞、运动疗法,每天1次共2个疗程,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愈13例,显效2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结论针灸疗法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和运动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有效地改善症状,促进面肌功能恢复。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星状神经节阻滞 针灸 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仅口服西药甲钴胺片,观察组根据患者分期采取相应的针灸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各指标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减轻面神经麻痹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周围性面瘫 针灸 分期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周围型肺癌X线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本院门诊部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X线检查资料,总结归纳X线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X线检出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血管凝集征、支气管气象和毛刺征等征象的检出率与CT扫描和病理学诊断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的X线典型表现为结节及小片状阴影;球形病灶或肿块,肿块边缘呈现出毛刺征或毛刷征、侧缘线征、分叶及脐凹征、胸膜凹陷征和空泡征等。结论尽管CT扫描和病理学诊断对于周围型肺癌的确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但是X线片检查对于典型征象同样具有较好的表现力,因此仍可作为周围型肺癌诊断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 标签: 周围型肺癌 X线片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新生儿经腋静脉、贵要静脉和颞浅静脉PICC置管临床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新生儿121例,根据置管方式不同分成3组,腋静脉组(n=29)患儿经腋静脉进行PICC置管,贵要静脉组(n=35)患儿经贵要静脉进行PICC置管,颞浅静脉组(n=57)患儿经颞浅静脉进行PICC置管,比较3组置管方式的临床情况。结果腋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55%,贵要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43%,颞浅静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2.98%,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患儿穿刺时间短于贵要静脉组、颞浅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静脉组并发症率20.69%,贵要静脉组并发症率28.57%,颞浅静脉组并发症率10.53%,颞浅静脉组患儿并发症率低于腋静脉组、贵要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静脉、贵要静脉以及腋静脉三种方式各具优劣,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安全、适宜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安全性。

  • 标签: 新生儿 腋静脉 贵要静脉 颞浅静脉 PICC置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