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酮类药物致药疹进行分析,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我院2008年发生2例使用酮类药物后出现药疹反应的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使用酮类药物出现药疹的病例,经及时诊断及治疗,病情能够得到控制,痊愈出院。结论随着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的药疹反应亦有所报道,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注意。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药疹
  • 简介:摘要酮类抗菌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酮基的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一类药物。按其发明先后和抗菌作用的不同,分一、二、三、四代。第一代以萘啶酸为代表,因抗菌谱窄,口服吸收差,不良反应多,现巳不用。第二代主要应用品种为吡哌酸,抗菌活性强于萘啶酸,临床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当前应用最多的是氟酮类,即第三、四代,此类药物发展迅速,为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探讨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点、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保证药品安全、有效使用。

  • 标签: 喹诺酮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合理使用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氟酮类药物对人体多种脏器和某些组织均有不良影响。结论通过加强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氟喹诺酮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氟酮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分布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选择100例于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间产生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在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中,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属于主要的临床表现。41至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及恢复时间较长,同其他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段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1至60岁年龄段患者为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年龄段,与其他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降低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必须全面掌握和了解不良反应的分布规律和临床特点,从而为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指导。

  • 标签: 氟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酮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随着酮类药物应用逐渐增多,不良反应的报道也相应增加;本文主要介绍酮类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加强医务人员对氟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 标签: 喹诺酮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酮类药物的结构特点、抗菌谱进行研究,以确定其临床应用范围及不良反应。方法以2011年我院酮类药物临床处方为研究对象,通过其临床使用处方数、频率等,来分析其临床应用范围及不良反应。结果酮类药物使用频率由大到小前三位的依次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占该类药物总处方数的86.6%,在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结论酮类药物在抗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必须规范、合理,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 标签: 喹诺酮类 应用 规范化
  • 简介:目的研究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ADR)情况,寻找应对该类药物ADR的临床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4~2011年上报的酮类药物ADR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55例ADR报表中涉及9种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ADR例次最多(105例次)。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反应(40.4%)和消化系统症状(27.1%)。结论对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需加强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临床策略
  • 简介:目的综述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提供警示,预防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国内外近期公开报道的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酮类药物的主要临床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光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反应、软骨毒性和肌腱损伤以及影响血糖等。结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涉及系统广泛,有的后果严重,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高度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临床不良反应
  • 简介:酮是酮类抗菌药的第四代衍生产品,口服吸收良好,血药浓度高,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从而在临床应用上日益广泛。通过介绍氟酮类抗菌药的临床进展、不良反应以及安全性监测现状,就合理安全用药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以期为氟酮在临床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借鉴。

  • 标签: 氟喹诺酮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安全性
  • 简介:药品是把双刃剑,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存。药品除治疗作用外,也存在危害性,它能损害患者,造成残疾,甚至死亡,正所谓“是药三分毒”。一类药物的生命周期,自有其周而复始的客观规律,但临床滥用和过度应用也难脱其咎。半个世纪的痕迹,铭记了氟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业绩和市场兴衰史,同时也带来数以亿例计的危害和不良反应,发人深省,再好的药品也经受不起“折腾”。因此,重温“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从药品上市和流通的全程(设计、研发、审批、生产、流通、应用和保管)进行反思和严格管理,提高警戒意识,随时防范,减少危害,无疑是对患者和公众有所裨益的好事。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安全性 药品上市 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 生命周期
  • 简介:摘要酮一直是应用广泛的抗菌类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快速的杀灭细菌,而且,这类药物有庞大的衍生物库,可以研发出很多代酮类药物,可以针对不同细菌特点研发有效抗菌类药物。根据酮的药理作用,分析细菌遗传分子的特点,研制酮衍生物的有效机制,为新代酮类药物的研制打下基础作用。

  • 标签: 细菌 喹诺酮 复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门诊部使用氟酮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2009年2月-2010年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开取氟酮类抗生素药物的88例患者进行用药后情况统计分析,总结合理用药方法。结果氟酮类抗生素用药中以左氧氟沙星20例最多,治疗的最常见疾病为呼吸道感染,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要严密监测氟酮类药物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并发情况,保证治疗的安全性,科学合理的应用于临床。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合理应用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酮类药物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近期内应用酮类药物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总结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本组共研究酮类药物6种,其中左氧氟沙星引发的不良反应占67.52%,高于其他5种药物;在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82.05%,高于口服给药;在患者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受损最为严重,占43.59%。结论临床面对需要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时,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选择45例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行结核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治疗方式进行回顾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抗结核药物治疗,对治疗组患者加用酮类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组18例患者痊愈,7例患者治疗显效,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11例患者痊愈,4例患者治疗显效,5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5%,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酮类药物用于结核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结核病 喹诺酮类药物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建立一种量化的药品安全性评价方法,为批量药品的遴选提供借鉴。方法以10种酮类药品为例,收集药品采购及不良反应相关数据,运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及发生率的乘积排序,寻找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轻且发生率低的药品品种。结果与结论10种酮类药品中,洛美沙星评分最低,即安全性较高,其次为氧氟沙星,而加替沙星评分最高,安全性最低。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品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促进氟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通过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结果及结论随着该类药物的不断使用,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合理使用氟酮类药物也变得非常重要。

  • 标签: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近年来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机理以及合理使用方法,并参考国内文献报道,对该类药物不良反应作一归纳总结,并介绍了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及主要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加强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进而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喹诺酮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