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朱亮 刘钢 邓慧玲 李文辉 邓继岿 毕晶 刘静 赵仕勇 陈必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2科 710003 ,河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石家庄 050031 ,深圳市儿童医院感染科 518038 ,保定市儿童医院感染内科 071000 ,湖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长沙 410007 ,杭州市儿童医院感染科 310014 ,安徽省儿童医院感染科,合肥 23005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性蜂窝组织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18家儿童医院的细菌培养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收集到确诊为侵袭性肺炎链球菌病(IPD)的1 138例患儿中感染类型为蜂窝组织炎的住院患儿共7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7例肺炎链球菌性蜂窝织炎患儿占18家医院IPD患儿的0.6%(7/1 138例)。其中男5例,女2例;起病年龄1个月~6岁,中位年龄为2岁。农村4例,城市3例。1例存在基础疾病,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临床表现:发热、伴感染灶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蜂窝织炎病灶部位:眼眶蜂窝织炎2例,面颊部感染2例,上肢、头部及臀部感染各1例。病初情况:2例眼眶蜂窝织炎患儿分别伴鼻窦炎和化脓性中耳炎,1例为急性根尖周炎治疗后,1例为化疗结束后10个月。并发感染类型:7例中并血流感染6例,并细菌性脑膜炎2例,并肺炎1例。其他培养结果:外周血培养为肺炎链球菌6例,病灶局部脓液培养阳性2例。菌株药物敏感试验: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敏感6例,耐药1例。治疗:3例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2例头孢菌素联合青霉素类治疗,2例脑膜炎患儿予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3例局部脓肿者予切开引流;2例脑膜炎患儿收住重症监护病房,1例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住院时间14.3 d (5~41 d)。出院结局:6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蜂窝组织炎是儿童IPD的少见感染类型,多见于3岁及以下儿童,以头面部和眶周为主要感染部位,可伴血流感染或细菌性脑膜炎,多数预后良好。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蜂窝织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眶蜂窝织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眶蜂窝织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眶蜂窝织炎的新生儿病例,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7月1日,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6例患儿中男4例,女2例。5例有发热。5例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均明显升高。3例为周围组织感染蔓延所致,2例为血源感染,1例怀疑母婴垂直感染。血培养阳性2例,脓培养阳性2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A)。4例使用头孢曲松钠+氨苄西林,2例使用头孢曲松钠+利奈唑胺治疗。1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6例均治愈。2.共检索到13篇文献,报道了15例眶蜂窝织炎新生儿,与本报道的6例合并后共21例。眶周红肿及发热是主要表现,部分患儿以单纯发热、拒乳及呻吟为首发症状。多伴WBC明显升高。19例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包含SA。19例联合应用2种及2种以上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12例国外病例中8例使用了万古霉素,国内病例以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联合氨苄西林或利奈唑胺为主。12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19例治愈,1例遗留四肢痉挛性瘫痪,1例死亡。结论眶蜂窝织炎在新生儿期罕见,以周围组织感染蔓延、血源感染及母婴垂直感染为主,有擦口腔史者易感,局部手术等有创操作提高感染风险。该病起病隐匿、进展迅速,在新生儿期可因缺乏典型症状而延误诊断。SA为主要致病菌。抗生素选择应覆盖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常需联合用药。如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及时的外科治疗是治愈的必要条件。本病大多预后良好,并海绵窦血栓形成者预后差。

  • 标签: 眶蜂窝织炎 临床特征 婴儿,新生 葡萄球菌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我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接诊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22.836,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VA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35, P<0.05)。结论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疗效。    【关键词】中医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8 to August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recep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x2 = 22.836, P < 0.05). The V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 = 8.635, P <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pain degre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curative effect.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