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稳定性异位妊娠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未破裂或不全流产型异位妊娠患者临床资料,与单一使用甲氨蝶呤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和副反应比较。结果2组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在血β-HCG下降30%、平均包块缩小率、均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稳定性异位妊娠方法简单,疗效确切,疗程短,副作用少,孕妇痛苦小,依从性得到保证,而且对生育功能影响小,可作为临床治疗类似输卵管妊娠的保守疗法首选。

  • 标签: 保守治疗 稳定性异位妊娠 米非司酮 疗效
  • 简介:目的提高复方西羚解毒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多味药进行鉴别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该药中牛蒡苷的含量。结果建立了金银花、荆芥穗、淡竹叶和羚羊角4味药的显微鉴别方法和冰片、薄荷脑、甘草和桔梗等4味药的薄层鉴别方法,牛蒡苷在0.047~0.470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0%(RSD=0.77%)。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更好地控制复方西羚解毒丸的质量。

  • 标签: 复方西羚解毒丸 显微鉴别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曲安奈德尿素的稳定性,有利于临床安全使用该药物。方法分别通过离心试验,耐热,耐寒以及留样中尿素的含量来考察曲安奈德尿素乳膏的稳定性。结果该制剂性质稳定,实验数据都符合标准。结论曲安奈德尿素乳膏性质稳定。

  • 标签: 乳膏 尿素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已知杂质对照品溶液稳定性。方法采用不同溶剂溶解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已知杂质对照品,通过HPLC方法对已知杂质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已知杂质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流动相为溶剂,混合杂质对照品溶液中杂质C转变为杂质E,杂质C对照品溶液及其不稳定;溶解杂质B对照品,杂质B与盐酸氨溴索相互转变;更改甲醇为溶剂,各杂质对照品的甲醇溶液稳定。结论采用HPLC法测定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有关物质,甲醇作为杂质对照品的溶剂,测定数据稳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能准确有效的检测出产品中已知杂质的含量。

  • 标签: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杂质 稳定性 溶剂 HPLC
  • 简介: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对药品的基本要求,稳定性研究是药品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药品的研究、开发和注册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中药的稳定性研究不同于化学药品,化学药品一般成分单一、有效成分清楚,

  • 标签: 中药新药 稳定性研究 常见问题 案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一个稳定的支抗在牙齿矫正和颌面矫形过程中对矫正效果,在多年努力不懈的寻找稳定支抗的过程中,正畸骨性支抗系统得到发展和应用。随着近年来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多种具备优良支抗作用的种植体被应用于正畸的治疗过程当中,其中微型种植体的出现为广大医生和患者带来了福音,极大地提高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大大缩短了治疗过程。微型种植体适合于牙槽高度失调和槽关系失调所导致的露龈笑下颌过度前上旋或后下旋的患者,以前的传统矫正方法对此类患者难以奏效。本文就影响微型种植体承受正畸力后的稳定性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微型种植体 正畸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甘和茶定性、定量的检验方法。方法对甘和茶成方制剂中桔梗、山楂和岗梅药材进行薄层色谱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法对黄芩药材进行含量测定;流动相甲醇-0.4%磷酸溶液(48∶52);检测波长280nm;流速1.0ml/min;柱温35℃。结果薄层色谱专属性强,方法可行;黄芩苷平均回收率为99.20%,RSD=0.96%(n=6),在10.0625~402.5000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583x+86.058,R2=0.9999(n=7)。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作为提高甘和茶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 标签: 甘和茶 桔梗 山楂 岗梅 黄芩苷 定性 定量
  • 简介:目的制备咪康唑莫米松皮肤成膜凝胶并进行稳定性研究。方法选择泊洛沙姆407和泊洛沙姆188为混合基质,以冷溶法制备咪康唑莫米松皮肤成膜凝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法测定咪康唑及莫米松的含量,并作光照、高温、室温留样的稳定性考察。结果所制凝胶室温下为液体,涂布皮肤即为成膜凝胶。含量测定时,咪康唑与莫米松色谱峰可有效分离,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0~800.0μg/mL(r=0.9989,n=6)和1.00~80.0μg/mL(r=0.9981,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1%和97.51%,RSD分别为1.41%和2.02%(n=6),2种有效成分对光不稳定。结论该制剂工艺简单、质量可控,宜避光包装、保存。

  • 标签: 咪康唑 莫米松 皮肤成膜凝胶 制备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鼻炎合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鼻炎合剂中桔梗、桑叶、辛夷进行定性鉴别;以绿原酸为指标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薄层定性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未见干扰;绿原酸在0.1072~0.8936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5%。结论定性定量方法简单,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用于鼻炎合剂的质量控制。

  • 标签: 鼻炎合剂 绿原酸 薄层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稳定性,预测其有效期。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中硫酸阿托品的含量,以初匀速法预测其稳定性。结果硫酸阿托品在40.0μg.ml-1-160.0μg.ml-1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1.1%。同时硫酸阿托品滴眼液随温度的升高以及存放时间延长其含量将下降,pH也下降明显,测得25℃时其有效期为8-9个月。结论本品室温下存放即可。

  • 标签: 初匀速法 硫酸阿托品滴眼液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提高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选择本院自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所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57例,并对其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效果进行临床监测及术后随访分析,并将其治疗效果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进行了分组对比。结果57例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出院,且经历平均1.0土0.5年的随访。患者均骨折临床愈合,且术后无伤口难愈、感染或临床并发症等综合症发生。参照Shea进行治疗效果评定,在治愈率与总优良率方面,钢板固定组(92.8%)优于外固定架组(65.5%)皆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综合来看复位钢板固定组由于具备良好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而使得患者能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尽早完成骨性愈合,从疗效上看临床优良率也优于外固定组。因此可以作为治疗挠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方法进行推介。

  • 标签: 桡骨远端 不稳定骨折 钢板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6例不确定性肋骨骨折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①内外侧骨皮质隆起、内折或断裂(图1);②骨皮质部分断裂,裂隙间隙小,未发生明显移位(图2);③骨皮质断裂不明显,仅表现为一侧骨皮质隆起或内折(图3);④单侧细微骨皮质断裂翘起或凹陷(图4)。结论骨皮质部分断裂、内折是不确定性肋骨骨折最常见的CT表现,具有特异性。周围软组织肿胀,胸膜推移、增厚是不确定性肋骨骨折的重要辅助征象。在诊断的过程中应注意应用螺旋CT后处理技术加以甄别。

  • 标签: 不确定性 肋骨骨折 CT
  • 简介: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卫生监督工作,本文通过对辖区社会办医疗机构监管信息分析,阐述树立卫生监督变革意识,加快信息化工作制度建设和构建新型卫生监督团队是卫生监督机构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发展方向。

  • 标签: 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 不确定性
  • 简介:摘要药物制剂的生产研发以及使用过程中必须要满足安全、有效、稳定的基本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的使用效果发挥到最大。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指在其贮存、制备过程中,其质量、药效等是否发生改变。因此,保证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保证其使用效果的根本措施。本文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做重点分析,从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出发,找到其解决措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抗感染药物配伍间的稳定性。方法对本院2009年3月到2011年4月间医院急诊科及感染科的处方进行研究,了解抗感染药输液时常用的配伍关系,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处方进行相应配伍实验研究,并将研究情况分类归纳总结。结果很多抗感染药性质不稳定,与一些药物配伍会因沉淀及结晶出现而不宜配伍。结论临床医生应在充分了解抗感染药物配伍规律及药物稳定性基础上慎重配伍,以发挥出药物的最好疗效。

  • 标签: 抗感染药 配伍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其中男78例,女67例,年龄34~85岁,随机将145例患者分为介入组和药物组,分析各组治疗效果。结果介入组和药物组患者成功治愈率分别是69例(94.5%)和66例(91.7%)。结论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其依据在于是否能缓解症状防未来的不良事件,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稳定型 心绞痛 介入 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MRI检查在子宫肌瘤定位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在MRI图像中的表现及不同类型子宫肌瘤在多种MRI序列中的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0例患者MRI共检出58个病灶,MRI可清晰显示病灶的大小、分布及位置。肌壁间肌瘤常被肌层包围绕;浆膜下肌瘤位于子宫浆膜下,常伴有挤压肌层的征象;黏膜下肌瘤瘤体直接位于子宫内膜层内。多数子宫肌瘤在T1WI图像中均表现为均匀低或等信号,在T2WI和弥散成像上,普通型肌瘤多呈均匀低信号,细胞型肌瘤呈均匀稍高信号,而退变型肌瘤多呈不均匀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普通型肌瘤以均匀强化多见;细胞型肌瘤以显著均匀强化为主;退变型以周边或轻度强化为主。MRI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间的符合率为93.1%。结论:MRI检查在子宫肌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子宫平滑肌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