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治疗心源性休克(CS)的大鼠模型。方法25只SD雄性大鼠(350±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5只),CS组(10只)和VA ECMO组(10只)。5%七氟烷诱导麻醉,16 G静脉留置针经口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右侧股动脉置入22 G静脉留置针,同侧颈静脉置入自制静脉引流管,分别作为ECMO的动脉灌注端及静脉引流端。术中监测血压心率,并在术前(T0),CS后30 min(T1)及停机时(T2)检测血气,同时检测心肌酶学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VA ECMO组1只死于颈静脉破裂,CS组1只大鼠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停机时Na+[(129.00±2.00) mmol/L]、红细胞比容(Hct)[(29.90±1.90)%]和血红蛋白(Hb)[(83.00±1.00) g/L]低于CS后[(139.00±3.00) mmol/L、(38.70±1.70)%、(137.00±3.00)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5、20.362、11.417,P<0.05),停机时K+[(5.60±0.30) mmol/L]高于CS后[(4.30±0.20)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25,P<0.05)。VA ECMO组的肌钙蛋白I(cTnI)[(404.50±54.47) pg/ml],肌钙蛋白T(cTnT)[(411.80±43.04) pg/ml]和肌酸激酶(CK-MB)[(4.72±0.79) ng/ml]均低于CS组[(657.40±78.23) pg/ml、(563.40±57.40) pg/ml、(5.72±0.5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2、5.980、5.154,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一种简便、稳定的VA ECMO治疗CS的大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VA ECMO在多种疾病下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模型基础。

  • 标签: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 心源性休克 大鼠 动物模型
  • 简介: 摘要:目的:在针对ECMO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时,将优化护理方案应用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现在2021年4月至2022年9月内收入的ECMO治疗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共计10名,针对患者进行优化护理方式,在治疗过程中研究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治疗,随后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管理,确定所有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10名患者在接受治疗与护理后,效果良好。结论:ECMO辅助治疗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情复杂,在针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选择优化护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

  • 标签: 综合优质护理 护理方案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心源性休克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源性休克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的12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分析采用的护理方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作用。结果:护理方法的选择对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辅助作用。结论: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心源性休克病人时应用可靠的护理方法,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应积极选用适合的护理方法。

  • 标签: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技术 心源性休克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积极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 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护理措施研究,将70例该病病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急诊积极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急诊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急诊积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呼吸机下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CCU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2020年12月至2022年3月,抽取9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均给予呼吸机治疗,基于双色球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CCU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采用呼吸机治疗期间实施CCU护理,可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 呼吸机 常规护理 CCU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诊积极护理干预措施,为提高疾病抢救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心理健康评分以及死亡率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心理健康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2.37±8.45)分,心理健康评分为(4.33±1.47)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3.86±7.52)分和(7.19±1.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提供急诊护理,均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急诊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护理风险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效果。方法:将入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护理)与研究组35例(常规护理+护理风险管理)。观察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心功能。结果:研究组护理后各观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临床应用价值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心源性休克患者采取ECMO(体外膜肺氧合)与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联合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患者均接受ECMO与IABP联合治疗,在患者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分析治疗结果。结果:ECMO和IABP治疗,并加强护理干预后,3例患者病情均好转,自动出院。结论:心源性休克患者在ECMO与IABP联合治疗期间,加强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病情尽快恢复。

  • 标签: 心源性休克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致急性心源性休克患者分期与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 2020年 6月2022年 4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致急性心源性休克患者(36例)进行分期,提前干预治疗;同时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4月急诊科心源性休克患者数据(48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心源性休克患者入急诊室时既往病史、生命体征、临床资料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心源性休克患者分期后,进行早期风险评估、早期干预治疗,明显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急诊科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导致的急性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分期,提前干预及治疗,能显著提高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的出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心源性休克分期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冠状动脉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寻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4月-2022年3月收入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各35例。对照组未经急诊IABP循环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IABP循环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43%,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血浆B型尿钠肽前体(PRO-BNP)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显著,能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疗效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疾病,在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的情况下影响心肌血流灌注,该类患者猝死风险较高,且病情进展迅速,临床表现易与心肌疾病相混淆。我们报道1例13岁青年患者通过心脏内科、心脏外科、ICU、影像科多学科联合,明确患者诊断,早期稳定病情,最终通过冠状动脉去顶术,矫正了异常冠状动脉结构。现着重探讨分析该类患者的诊断方法以及相关治疗进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多学科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中应用CCU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投掷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与观察组(给予CCU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预后。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30.95%(P<0.05);观察组住CCU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动脉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CU护理干预在该疾病患者中效果显著。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并发症 平均动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过程中,探讨护理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接诊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接受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全面性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针对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中,全面性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疗效的提升。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 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 护理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总结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通过ECMO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成功救治肝移植术后发生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1例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发病可能的致病因素。发现肝移植术后由于手术应激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发生SC;对于循环不稳定者,可以应用ECMO联合IABP及CRRT治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标签: 肝移植 围手术期 心肌疾病 心源性休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难治性脓毒性休克是危急重症,通常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会产生高乳酸血症、休克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此疾病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是具体应用效果仍存在争议,比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等药物。临床需尽快予以明确诊断,结合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风险,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成人 难治性脓毒性休克 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