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预防接种时会发生的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接种的5000例适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并且统计受种者发生副反应的情况,并给予积极处理。结果由统计结果可得,有120例受种者发生了副反应,占受种儿童总数的2.40%。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预防接种副反应主要是过敏性反应、局部炎性反应以及精神类反应,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治疗和处理。

  • 标签: 流行性乙型脑炎 灭活疫苗 副反应 处理策略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31期
  • 机构:美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毒疫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下一步,研究人员将确认该疫苗对人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在我社区居部分人群共206人作为研究对象。接种疫苗人群作为观察组,未接种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人群接种疫苗前上一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为5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7%,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流感疫苗后6个月内流感样疾病发病率为31人(3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人(52.4%),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前上一年的上呼吸道系统感染疾病发生率57.3%,显著高于接种后28.2%发病率,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感疫苗具有一定的预防流行性感冒样疾病的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流感样疾病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流感疫苗 预防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接种狂犬疫苗达到的免疫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抽取本市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疫苗接种者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疫苗接种处理并对其狂犬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狂犬疫苗接种者具备的免疫效果。结果通过对本次的2000例研究对象进行疫苗接种处理并对其狂犬抗体进行检测等处理发现,总阳转率有92.70%,女性和男性阳转率分别92.00%、93.46%,性别间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阶段间比较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其中,≥60岁阶段人群的阳转率只有89.29%(P<0.05)。结论对疫苗接种者及时注射狂犬疫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对于难于产生抗体的疫苗接种者应注意加强免疫,进而确保免疫效果。

  • 标签: 狂犬疫苗 接种 免疫效果
  • 简介:鲍曼不动杆菌存在于医院环境并在患者多部位定植,导致医院获得性肺炎、血流感染、腹腔感染、脑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等。由于其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及克隆传播能力,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全球流行并呈高度耐药的常见致病菌。在我国,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2012年我国9省市15所教学医院临床检出的革兰阴性菌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达15.05%,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中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疫苗 蛋白
  • 简介:中图分类号R5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627-02摘要恶性疟原虫是死亡率很高的全球性寄生虫病。由于长期抗疟药的使用,目前恶性疟原虫对主要抗疟药物普遍产生抗药性。(现不少研究和临床观察发现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也逐步下降,提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及衍生物的抗药性正在形成。)疫苗的开发及使用成为重要的预防策略,恶性疟原虫疫苗主要有。本文将对恶性疟原虫病原学、流行病学、所致疾病、疫苗研发进展及疫苗使用情况进行综述。

  • 标签: 恶性疟原虫 疟疾 多期联合疫苗 佐剂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6期
  • 机构: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使用“癌胚抗原”开发治疗肿瘤疫苗。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颂东课题组在对来源于胎盘的热休克蛋白gp96的追踪研究中,发现热休克蛋白gp96携带多种胚胎抗原,其中有些抗原与肿瘤抗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最近,他们又有了新发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一例小脑共济失调病例,分析疫苗接种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现场调查病例、接种单位和疫苗公司,收集病例发病治疗情况、接种单位接种情况及疫苗运转过程等信息资料。结果该病例接种史记录清楚,与发病无时间上的关联性,且患儿头颅磁共振显示小脑扁桃体轻度下疝和左侧颞部蛛网膜囊肿。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有接种资质,操作无误。疫苗有合格证书,运转正常。结论经专家组调查诊断,该病例所患疾病与疫苗接种属于偶合症,不属于预防接种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注射后的临床效果,为乙型肝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到我院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且结果为正常的26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体检后,给予260例体检者注射乙肝疫苗疫苗接种完毕后,对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检验,观察乙肝疫苗注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260例体检者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检测结果为236例为抗-HBs阳性,24为抗-HBs阴性,抗-HBs阳性率为90.8%。男性146例接种者中,有133例为抗-HBs阳性,抗-HBs阳性率为91.1%;女性114例接种者中,有103例为抗-HBs阳性,抗-HBs阳性率为90.4%,两组患者的抗-HBs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肝疫苗注射后,接种者的抗-HBs阳性率较高,对乙肝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乙肝疫苗 注射 疗效观察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6期
  • 机构:美国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儿童十二岁之前给他们注射最新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能有80%的概率预防宫颈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做出了解,并对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根据全国第四次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采用的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40例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问卷调查以及HBV血清感染检测。结果140例观察人员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69.3%(97/140),接种人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各年龄组乙肝疫苗接种率呈显著差异(p<0.05)。另外,接种疫苗人员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没有接种疫苗人员,另外其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也要低于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员(p均<0.05)。且各组乙肝感染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乙肝疫苗接种是降低和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措施。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疫苗接种 预防效果
  • 简介:兰菌净,本来是一款意大利生产的处方药物,在我国却被作为二线疫苗推荐给孩子有偿接种达8年之久。期间虽屡有质疑,却始终无人撼动。近日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与控制局局长于竞进明确表示,兰菌净不属于疫苗,而是国家药监总局批准的一种“治疗用生物制品”,不能作为疫苗使用。

  • 标签: 疫苗使用 处方药物 治疗用生物制品 疾病预防 兰菌净 意大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老年人进行流感与肺炎疫苗联合接种后的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预防保健科收治的75名老年人临床资料,并对其疫苗接种后30min-第3d、第4-7d、第8-14d三个时间段的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5例老年人中10名存在轻度局部或全身性反应,占13.33%,并于接种后48h内消失。结论老年人联合接种流感及肺炎疫苗后仅出现轻度反应,两疫苗联合接种安全性高。

  • 标签: 流感 肺炎 疫苗 反应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5-15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5期
  • 机构:狂犬病的治疗一直是与时间赛跑,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后,患者在病毒侵入中央神经系统之前,有短暂的时间窗可以寻找医疗帮助,病毒一旦入侵大脑,医生也可能无力回天。可是,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疫苗,成功治愈了感染狂犬病病毒并已经发作的小鼠。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31期
  • 机构:在几内亚进行的一项不同寻常的临床试验第一次显示,一种埃博拉疫苗可以保护人体免遭这种致命病毒的侵害。7月31日在线发表于英国《柳叶刀》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表明,注射这种由默克公司生产的疫苗能够在10天后对埃博拉病毒接触者提供100%的保护。科学家认为,这种疫苗将有助于最终结束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疫情,该疫情已经持续了18个月之久。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34期
  • 机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由误导信息等因素造成的“疫苗犹豫”,使数百万儿童因为完全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的疾病而死亡。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2-1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2期
  • 机构:长期以来,激发免疫系统能量摧毁癌细胞是科学家和内科医生的一个共同目标,但研发癌症疫苗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免疫系统本身就非常易变和复杂。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报告称,一个研究小组制造出了一种能够自我装配成3D结构的二氧化硅棒状物系统,它能增加免疫活性。这些棒状物包含许多气孔,能够装载癌症特异性蛋白,以便免疫系统搞清应当监测哪些分子类型。在小鼠模型中,这些3D支架成功吸引了名为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细胞(如图),然后会为免疫系统敲响警钟,并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