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在中国,全息投影技术使用范围并不广泛,但是人们已试着通过这种先进的技术来实现舞美效果的突出表现。这项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给观众带来富有想象力的虚拟现实立体体验、戏剧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动和有趣好玩的多方位观看感受。本文首先概述了全息投影技术,并介绍了其特点和优势,之后分析了全息投影技术在国内演艺活动中的应用实例,同时归纳总结出了一些技术用法,最后分析了该技术在演艺活动中的发展前景。

  • 标签: 虚拟艺术 全息投影 立体感受 演艺活动
  • 简介:病理实验课包括大体标本和镜下标本的辨认,而镜下标本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学生的组织学基础不扎实的话,就更是难上加难,显微投影的使用帮助解决了这个难题。但如何运用好显微投影,提高实验课质量,还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我们在多年使用显微投影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对提高病理实验课的质量做了一些尝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认识。

  • 标签: 病理实验课 投影 显微 质量 大体标本 组织学基础
  • 简介:目的探讨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在体表的投影区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具(40侧)经血管内灌注乳胶颜料的成人尸头,在尸头上标出外侧裂及中央沟的体表标志线,后在显微镜下观察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的形态、走行和回流位置,最后划定两支静脉的体表投影区。结果Trolard和Labbe静脉的形态、走行和回流位置存在较大变异,大多数走行于划定的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体表投影区。结论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的变异大,但其走行仍有规律可循,血肿穿刺时避开Trolard静脉和Labbe静脉区,可最大化避免静脉的损伤。

  • 标签: Trolard静脉 LABBE静脉 体表投影区 临床意义
  • 简介:对31例围产儿肝的体表投影及大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肝的上界在右液中线大多位于第7肋-8肋间隙平面(87.1%),在右锁骨中线大多在第4肋间隙平面(70.9%),在左锁骨中线以平第5肋-6肋间隙平面者最为多见(93.5%)。肝下界在右腋中线位于肋下缘以下0.74cm(100%),在右锁骨中线位于肋下缘下方2cm(100%),在左锁骨中线多位于左肋弓下缘以下1.9cm(64.5%)。在右锁骨中线,肝上、下界之间的距离平均为3.67厘米。肝左、右两端之间最大距离平均为6.21cm。

  • 标签: 围产儿 体表投影
  • 简介:摘要全息投影技术由于受到技术和材料方面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较为缓慢,也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该项技术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应用和发展。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技术革新,相应的,全息投影技术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我国的军事领域中,已经迈开了研究和应用该项技术的脚步。

  • 标签: 全系投影技术 军事测绘导航 应用
  • 简介:目前越来越大的平板探测器尺寸和越来越复杂的扫描轨道使得单次扫描的CT投影数据成倍地增加,这给数据存储和实时传输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实时高效的CT投影数据无损压缩方案,通过整数小波变换、DPCM差分脉冲编码调制对投影数据进行去相关,并改进了Golumbo—Rice熵压缩编码方案。该方案在相对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下实现了高压缩比,为实时快速传输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文章对整个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利用Varian2520V平板探测器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分析。

  • 标签: CT投影 数据压缩 整数小波变换 熵编码
  • 简介:摘要本研究从全息投影技术概念和特征入手,介绍了全息投影技术的分类。从虚拟手术、医学诊断、远程医疗及疾患沟通等方面探讨了全息投影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实践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远程教学三方面分析了该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中的可行性。

  • 标签: 全息投影 医学 医学教育 应用
  • 简介:就多投影立体拼接显示墙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影响立体感的两个指标最大视差和正负视差配比,给出了立体视差调节的指导性原则。首次提出了以实时曲线拟合生成边缘融合函数的方法,并基于平行双目投影模型,结合几何校正技术对多通道立体显示拼接墙进行了实现。实验证明,最大视差和正负视差配比对虚拟现实系统的立体感有着重要影响,并且基于曲线拟合的边缘融合方法能够快速实现多通道投影的无缝拼接。

  • 标签: 多投影立体显示墙 最大视差 曲线拟合 平行双目投影模型 几何校正 边缘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 判定耳穴投影仪在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采用对比实验的措施判断耳穴投影仪在防治儿童青少年近视眼中的效果,将人员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耳穴投影仪联合耳穴压丸进行效果观察,另一组只采用耳穴压丸进行效果观察。两组人员应用效果通过视力检查情况及满意度调查两方面进行评定。结果 应用耳穴投影仪联合耳穴压丸能够取得更满意的效果。结论 本项目将传统的中医“耳穴压丸”中医适宜技术与投影设备相融合。可以帮助操作者准确快速进行耳穴定位。具有提升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同时由于操作简便、科普性强,能够让中医适宜技术更多的引起儿童青少年的参与兴趣、减轻心理负担,从而大大提高耳穴压丸应用效果,从而提升传统中医技术的普及度,起到启蒙儿童青少年传承中医理念的效果。

  • 标签: 耳穴投影仪 中医适宜技术 耳穴压丸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尺神经手背支尺侧支皮神经体表投影的解剖研究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我院通过标本解剖及术中观察,研究发现尺神经手背支尺侧支自尺骨茎突背侧走行至第五掌指关节尺背侧,其走行的体表投影为手掌背部尺背侧掌-背侧皮纹交界处,利用此特点指导5例尺神经手背支尺侧支营养血管皮瓣的精准设计与切取,同时在19例微创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中,有效地避免该神经的损伤。结果皮瓣全部存活,色泽质地良好,外形满意;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患者均随访1.5~3.0个月,骨折均获解剖复位,达到骨性愈合,无一例伴有尺神经手背支损伤所致的麻木及浅感觉消失的症状;第五掌骨颈骨折术后按照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1例。结论通过手掌尺背侧的掌-背侧皮纹交界处定位,发现恒定走行的尺神经手背支尺侧支体表投影,从而在微创第五掌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单根克氏针内固定中有效避免神经的损伤;指导尺神经手背支尺侧支营养血管皮瓣达到术前精准设计、术中精细切取,是一种简单实用、值得推广的方法。

  • 标签: 尺神经 解剖学 体表投影 临床应用
  • 简介:长在胸膛上的毛叫胸毛,长在腿上的毛叫腿毛,长在胳肢窝里的毛叫腋毛。还有一些毛不怎么明显,于是统称为汗毛。奇怪的是,还有些毛就有些优越感了,比如脑袋上的毛叫头发;长在嘴唇周围的毛叫髯,叫须,叫胡子。不过中国历史上还是出现过几个爱胡子的人,据说某位美髯公就很珍惜自己的胡子,睡觉时要用小布袋把胡子装起来,所以说,中国大男人的臭美习性自古有之。但是咱们平常人不是美髯公,脸上荒芜了就应该打扫,这当然少不了除草的帮忙!

  • 标签: 小布袋 美髯公 胸毛 中国历史 自古有之 人体工程学
  • 简介:目的探究大脑后动脉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CTA-MIP)分段显示与层厚、旋转角度等参数的相关性,确定大脑后动脉的各分段优化主显体位。方法利用CTA-VR平台,对入组病例分别测量大脑后动脉P1-2段及P2-4段走形跨越厚度及空间角度,把测量参数的修正值在CTA-MIP平台进行验证,形成各分段的层MIP主显体位图像,对主显体位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确定CTA-MIP各分段的优化主显体位的厚度及旋转角度。结果大脑后动脉P1-2段首选主显体位:标准轴位显示,层厚15mm,偏移角度0°;大脑后动脉P2-4段首显主选体位:外旋矢状位显示,层厚25mm,外旋角度15°。结论通过优化CTA-MIP层厚、角度变换,CTA-MIP-P1-2段及P2-4段的优化主显体位能够清晰、快速地显示大脑后动脉各段的主支及主要分支,为大脑后动脉的影像学显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及理念。

  • 标签: 大脑后动脉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6月收治的46例使用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别的颅内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48.2±10.6)岁(范围:28~72岁)。术前患者头部随机贴附2枚电极片(人工基准点)后行颅脑薄层CT检查,并根据影像学检查图像分别测量各基准点到鼻根和同侧耳屏的直线距离。在患者头部,使用圆规分别以鼻根和同侧耳屏为圆心,以测量的距离为半径在基准点附近绘制弧线,两弧线在头皮表面的交点即为基准点。两名神经外科医师按照“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别,分别记录测量时间和识别结果与实际基准点的误差距离。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基准点92个,第1名医师测量每例患者的时间为(8.1±2.3)min(范围:5~15 min),第2名医师为(8.9±3.5)min(范围:4~17 min);第1名医师经“双圆法”定位与实际基准点的误差距离为(4.4±2.4)mm(范围:0~12 mm),第2名医师的定位误差距离为(4.2±2.6)mm(范围:0~14 mm)(t=-0.575,P=0.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名医师定位误差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一致性中等(Kappa=0.517,P=0.001)。其中8例患者分别在“双圆法”和神经导航下进行病变投影位置定位,患者病变直径为(3.8±0.9)cm(范围:2.6~5.1 cm),双圆法定位与导航定位误差为(4.0±1.9)mm(范围:1~6 mm),且所有患者术中均证实定位准确。结论“双圆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简单方便、快速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的定位方法。

  • 标签: 脑肿瘤 临床方案 双圆法 神经影像 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投影数据恢复算法低剂量灌注CT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于常规平扫基础之上对对照组行常规剂量灌注CT成像,而观察组行投影数据恢复算法低剂量灌注CT成像,对两组rCBF、MMT、TTP和rCBV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灶中心rCBF、rCBV均明显低于缺血区(P<0.01),病灶中心MMT、TTP指标高于缺血区(P<0.01);两组间相同部位rCBF、rCBV、MMT、TTP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投影数据恢复算法低剂量灌注CT成像,既能对病灶处血流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还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投影数据恢复 低剂量灌注 CT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对照组A和对照组B分别进行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穿刺;观察组在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引导下行静脉穿刺,观察组A和观察组B分别进行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穿刺。比较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A与对照组A头皮静脉穿刺情况、启动静脉注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与对照组B四肢静脉穿刺情况、启动静脉注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引导下行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启动静脉注射时间,且红外成像光源不会产生辐射和热量,对皮肤无损害,是安全有效的可视化穿刺方法。

  • 标签: 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 新生儿 外周静脉穿刺
  • 简介:消渴病目前多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忽略了历代医家对其病尚有不同论述,尤其是因阳虚所致之"阴消"向来不受重视,以致临证中多有误治.本文从古医籍中整理出有关阴消病的阐释并结合临床病例,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 标签: 消渴 病机 阴虚 阳虚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