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Poem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损害的临床征侯群,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M蛋白和皮肤病变.其他临床症状有全身水肿、多汗、杵状指、低热等.自1993年2月到2001年12月以来,临床确诊为Poems综合征8例,现将其临床症状及肌电图表现报告如下:

  • 标签: POEMS综合征 肌电电生理 肌电图检查 诊断
  • 简介:调查装配踝关节平衡装置步行时踝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16个健康成人(男8名,女8名)参加了这项研究。测量装配踝关节平衡装置步行时胫骨前、腓骨长、腓肠肌外侧、腓肠肌内侧、胫骨后肌肉活动。支撑相胫骨前和腓骨长的肌电图均方根振幅(RMS)峰值在踝关节平衡装置失衡和制动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踝关节平衡装置可能有益于踝关节外侧扭伤后的康复治疗,特别是步行训练。

  • 标签: 肌电图 踝关节平衡装置 步行 踝关节扭伤 康复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酸、碱、盐及消化道神经递质对小肠平滑活动的影响.方法:在家兔小肠浆膜上安放吸附电极,引导、观察在肠段表面滴加不同剂量的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钡、乙酰胆碱和阿托品等药物对小肠活动的影响.结果:氯化钡、乙酰胆碱可显著增加小肠平滑快波的频率和振幅;盐酸、氢氧化钠使快波的振幅显著增大;而阿托品则使快波的频率与振幅明显减慢.结论: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钡显著兴奋在体小肠平滑活动的效应类似乙酰胆碱,而阿托品对小肠的影响则表现为抑制效应.

  • 标签: 小肠平滑肌 肌电活动 阿托品 乙酰胆碱 药物 影响
  • 简介:清热化滞颗粒对大鼠十二指肠活动的影响  造模组大鼠造模后十二指肠MMC周期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延长,  本实验观察了清热化滞颗粒对积食大鼠一般状况及十二指肠活动的影响,清热化滞颗粒对大鼠十二指肠活动的影响(略)

  • 标签: 化滞 十二指肠肌 大鼠十二指肠
  • 简介:目的通过胃图检查研究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异常胃活动,探讨胃动力异常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生中的作用。方法67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行餐前和餐后体表胃图检查,对正常胃慢波百分比和胃主功率两项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糖尿病性轻瘫患者中胃节律正常占41.8%、胃动过缓占32.8%、胃动过速占7.5%和混合性胃节律紊乱占17.9%。在胃节律正常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中,10例(35.7%)存在餐后/餐前胃主功率比异常。结论胃动力异常在糖尿病胃轻瘫发病机制中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胃轻瘫 胃肌电活动 胃动力异常
  • 简介:摘要于2018年11—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招募≥65岁女性膝骨关节炎患者。同期在社区招募≥65岁健康女性,各20名。检测结果显示,膝骨关节炎组在行走触地时,膝关节的触地角度更屈曲(P=0.040),在支撑期膝关节的最小角度会增加(P=0.008);髋和踝关节在支撑期的最大屈曲角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撑期,膝骨关节炎组胫骨前积分低于对照组(P=0.023)。膝骨关节炎会改变老年女性的步态以及活动表现,尤对下肢膝关节的影响最大。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老年人 步态 肌电活动
  • 简介:目的研究不切断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法对Roux-en-Y滞留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普通健康幼猪14只,随机分为不切断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组(实验组)和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组(对照组).术后1周检测空肠袢平滑.结果慢波频率:实验组8.4cpm,对照组6.1cpm;慢波振幅:实验组2.31mV,对照组0.66mV;峰发生率:实验组11.7%,对照组7.4%;峰振幅:实验组0.58mV,对照组0.31mV;实验组平滑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MMCⅢ相时程为6.9min,较对照组的4.2min明显延长(P<0.01),MMC周期实验组(43.3min)较对照组(56.2min)明显缩短(P<0.01).结论不切断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法可有效改善Roux-en-Y滞留综合征.

  • 标签: 不切断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 空肠袢 肌电活动 Roux-en-Y滞留综合征 预防 检测
  • 简介:目的通过肌电图检测,观察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对咬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选取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患者1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咬肌电图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咬力下降明显(P<0.05);术后1年时咬力基本恢复,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颌角截骨整形术后1年患者的咬功能基本恢复。

  • 标签: 下颌角截骨整形术 咬肌 肌电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刺激下行力训练改善股四头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因骨伤术后及脑卒中导致的股四头力下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股四头力下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频治疗,同时配合力训练护理干预,对照组中30例患者单纯采用中频治疗,不配合力训练,对两组患者的股四头力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持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刺激下行力训练护理对改善股四头力有显著作用,可将治疗有效率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中频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对腰筋膜疼痛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筋膜疼痛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扶他林),治疗周期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愈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分(GQOL-74)、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L)、炎症因子水平、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疲劳程度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8.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治疗后,两组的GQOL-74参数、患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均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ODL、炎症因子水平、肌肉疲劳程度均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参数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并无不良反应,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7%(P<0.05)。结论多功能刺激仪联合表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缓解炎症,值得在腰筋膜疼痛的临床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多功能电刺激仪 表肌电生物反馈 腰肌筋膜疼痛 生活质量综合评分 腰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瓣在烧伤后肩周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缺损6例、三角缺损3例、肱三头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瓣行肩周力重建,背阔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瓣的应用为肩周烧伤后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 标签: 烧伤,电 肩周 肌力重建 背阔肌肌瓣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刺激(DBS)对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施治期间采用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的优势。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85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划分小组,纳入对照组42例,予以传统针刺治疗;纳入治疗组43例,予以传统针刺加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对两种施治效果展开对比分析。结果:相较于常规针刺组,配合面部兴奋点刺激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且组间对比存在差异(P<0.05)。于施治前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实施评估,对比结果无差异(P>0.05);施治后再度对比出现差异(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更高。结论:于周围性面瘫治疗期间,予以针刺加面部兴奋点刺激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 标签: 面部肌电兴奋点 针刺治疗 电刺激治疗 周围性面瘫
  • 作者: 胡雅丽 郁英杰 黄新宇 王震宇 吴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 430065,"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武汉 430065,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武汉 430065 "职业危害识别与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武汉 430065
  • 简介:摘要目的模拟并评价不同脊柱前倾角度工人的刮研工作,探究不同前倾角度对刮研工竖脊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11月,募集16名男性在校大学生志愿者,模拟工人刮研工作,参数分别为25°、15次/min,15°、30次/min,5°、60次/min。采用表面电仪收集试验者竖脊电信号,并结合Borg量表进行竖脊表面特征评价。结果三组不同脊柱前倾角度下,试验者左右侧竖脊最大随意收缩百分比(MVE%)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左=13.41,P左<0.001;F右=4.74,P右=0.005),且在25°、15次/min时较高。在15°、30次/min时,试验者左侧MVE%值明显高于右侧(t=2.58,P=0.021)。三组右侧竖脊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2,P<0.001),而左侧竖脊的MP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0,P=0.823);拟合直线显示,左侧竖脊MPF值在5°、60次/min时呈下降趋势(t=-5.39,P=0.012)。结论刮研工在姿势为15°、30次/min时产生疲劳的可能性较低,而在5°、60次/min时工作更易产生疲劳。

  • 标签: 肌电描记术 表面肌电技术 刮研 脊柱前倾 角度 竖脊肌 下背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产后腹直分离患者进行腹直刺激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后腹直分离患者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指导自行进行腹式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刺激治疗,对比组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产后腹直分离患者进行腹直刺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疗效。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电刺激 腹式呼吸训练 生活质量 临床效果
  • 简介:患者女,22岁,因接近35kV高压电致伤,伤后1d入院.查体:左腋部有圆洞形创面,肌肉呈熟肉状,周围为Ⅲ度创面,面积40cm×20cm(图1).左上肢肿胀明显,皮肤苍白,尺、桡动脉搏动微弱,除上臂内侧浅感觉存在外,其余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右腕部有椭圆形创面,桡动脉缺损8cm,桡骨远端炭化,尺动脉搏动存在,右手血运尚可.双下肢有10%TBSAⅢ度创面.诊断:高压电烧伤,总面积23%TBSA,Ⅲ度10%TBSA.

  • 标签: 超长斜方肌肌皮瓣 修复 腋部 电烧伤
  • 简介:目的探讨松药对面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术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和波幅大小。结果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和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和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和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10.713+98.342×罗库溴铵(mg/kg),P〈0.05]。结论使用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和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术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术中电生理监测 肌松药 侧方扩散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力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及反馈式呼吸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3周的呼吸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力及吸气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 标签: 脑卒中 呼吸肌训练 电刺激 肺功能 呼吸肌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