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谱CT碘基(IC)参数术前预测胃癌脉管侵犯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11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胃镜证实为胃腺癌并行手术切除的266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有脉管侵犯组(150例)和无脉管侵犯组(116例)。于术前1周内行谱CT增强动脉期(AP)、静脉期(VP)和延迟期(DP)扫描。基于谱CT碘图测量增强各期胃癌病灶的IC,并计算标化IC(nIC)。测量肿瘤厚度。收集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包括有无溃疡、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分化程度、Lauren分型、神经侵犯、阳性淋巴结数目和阳性淋巴结比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计量资料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类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参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IC参数和联合参数预测脉管侵犯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有脉管侵犯组与无脉管侵犯组间肿瘤厚度、有无溃疡、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分化程度、阳性淋巴结数目、阳性淋巴结比例、Lauren分型和神经侵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脉管侵犯组胃癌病灶的ICVP、ICDP、nICVP、nICDP高于无脉管侵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4.23、4.25、6.12,P均<0.001),其预测脉管侵犯的AUC(95%CI)分别为0.674(0.610~0.738)、0.677(0.614~0.741)、0.731(0.671~0.792)、0.700(0.636~0.7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厚度(OR为1.148,95%CI 1.085~1.237,P<0.001)和nICVP(OR为209.904,95%CI 14.874~644.362,P<0.001)是胃癌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子,联合参数预测脉管侵犯的AUC(95%CI)为0.790(0.736~0.937),高于单一IC参数ICVP、ICDP、nICVP和nIC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7、3.29、2.10、2.60,P=0.002、0.001、0.036、0.009)。结论基于胃癌谱CT VP和DP图像测量的IC和nIC能有效预测胃腺癌脉管侵犯状态,nICVP联合肿瘤厚度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碘基值 脉管侵犯
  • 简介:我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占10%,采用金标法做HBV快速检测是血站外出采血时淘汰HBsAg阳性献血者常用的方法,目的是提高采血合格率,保证血液质量,且节约血液资源。笔者曾用两个厂家金标试剂,对2120人开展HBV快速检测合格后采血,回站再用两家不同试剂作ELISA法检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ELISA HBSAG 弱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危急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218例心电图危急报告的特点、流程及结果等,总结心电图危急报告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结果我院心电图危急的分布特点住院患者136例,占62%,门急诊患者82例,占38%。急性心肌梗死102例,占47%;急性心肌缺血、损伤5例,占2%;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56例,占26%;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55例,占25%。危急发生人群老年人大于中青年。结论心电图危急项目的制定、报告的及时性、流程的规范明显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安全,应尽快在各级医院实施;危急项目应尽快统一。

  • 标签: 心电图 危急值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验危急快速报告方式。方法对我院2016年检验危急快速报告分数进行排序,筛选出前10名科室的危急快速报告情况进行研究,设计实验室信息系统报告与双通道报告检验危急的标准、流程并进行实时监管,对比两种报告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2016年我院的危急快速报告份数共1265份,其中实验室信息系统报告份数是631份,双通道报告份数是634份,对比差异不大(P>0.05)。在实验室信息系统报告的应用下,护士回复时间是(1.2±0.3)min,医生回复时间为(1.9±0.4)min;在双通道报告的应用下,护士回复时间是(0.7±0.2)min,医生回复时间为(1.1±0.3)min;双通道报告的回复时间显然短于实验室信息系统报告,对比差异较大(P<0.05)。在实验室信息系统报告的应用下,护士回复率是90.0%,医生回复率是79.7%;在双通道报告的应用下,护士回复率是99.7%,医生回复率是97.6%;双通道报告的回复率显然高于实验室信息系统报告,对比差异较大(P<0.05)。结论双通道报告方式在检验危急快速报告中的应用价值高于实验室信息系统报告方式,可明显建设护士与医生的回复时间,且有助于提升回复率,值得推广。

  • 标签: 检验 危急值 快速报告 方式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综述医学检验危急即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指标,准确报告检验危急指导临床,得出结论危急报告对临床指导非常重要,而危急错误报告将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杜绝危急错误的发生。

  • 标签: 检验危急值 危急值报告 实验室质量控制 实验前质量控制
  • 简介:从“神医”、“京城最贵门诊”到被卫生部否认“专家身份”、“悟本堂”被拆……张悟本从默默无闻到迅速蹿红,再到各大媒体群起而攻之,整个过程就像2009年的中国股市一样,大起大落。他本是下岗工人,却被奉为神医;他的言论漏洞百出。却著书而发行数百万册;他的预约号高达2000元,且一号难求……

  • 标签: 糖尿病 2009年 下岗工人 卫生部 神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出住期间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感知、期望和满意度。方法选择问卷填写调查的方式,对在住院期间的病人进行感知、期望和满意度调查并分析。结果病人对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得分数感知平均4.13±0.54分、期望平均4.34±0.45分、满意度平均4.34±0.12分。根据护理服务调查结果看,不同病人的不同护理服务需求都存有差异性。结论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感知和期待存有很高的期望,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有待加强,需要增强护理服务技能和及时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 标签: 期望值 感知值 护理服务 满意度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出住期间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感知、期望和满意度。 方法 选择问卷填写调查的方式,对在住院期间的病人进行 感知、期望和满意度调查并分析。 结果 病人对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得分数:感知平均 4.13±0.54 分、期望平均 4.34±0.45分、满意度平均 4.34±0.12分。 根据护理服务调查结果看,不同病人的不同护理服务需求都存有差异性。 结论 病人对护理质量的感知和期待存有很高的期望,但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还有待加强,需要增强护理服务技能和及时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 标签: 期望值 感知值 护理服务 满意度 住院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尿液pH与血液pH的关系。方法选择PICU患者200名,排除肾脏疾病及代谢性疾病患者,采血作血气分析时,留取尿液测pH。结果血气pH与尿液pH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73,P=0.015(双侧),血气pH与尿液pH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结论血液pH与尿液pH存在直线相关性,呈正相关。

  • 标签: 尿pH 血pH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传染科常见危急,讨论危急报告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传染科390例次危急报告结果,分析危急发生的时间、种类及原因.结果传染科危急多发生在800~1800时段,共319例次(81.79%),传染科危急报告共390例次,其中发生血钾异常227例次(58.21%)其次是血糖异常64例次(16.41%)和PT、APTT、FIB异常36例次(9.23%)为危急主要表现.结论根据传染科危急分布的时间特点和种类,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弹性排班,针对性地强化药品配置与管理,全面执行落实危急报告制度是确保患者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危急;传染科;护理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980-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本科假危急产生原因,提出合理解决办法,减少危急误报率,避免因假危急产生的医疗过错。方法对本科2011年1~6月的危急报告本进行统计,对其中的假危急发生原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报告危急数294例,其中39例假危急,假危急比例为13.27%。分析前过程出现假危急占92.31%,分析中过程出现假危急占5.13%,分析后过程出现假危急占2.56%。结论整个检验分析过程都有可能产生假危急。因此应加强对临床医护标本采集的培训指导,提高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及理论水平,规范危急范围的设定。

  • 标签: 假危急值 标本采集 理论水平 危急值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了解孵育时间对抗HCVS/CO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对标本进行抗HCV检测。结果孵育时间延长可使阳性标本抗HCVS/CO增高。结论为了确保检验质量,在采用ELISA法测定抗HCV时,应严格控制孵育时间。

  • 标签: 孵育时间 抗HCV S/CO值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医学检验危急管理的实际情况,并且对相应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对策。方法:此次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的共计506例医学危机报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应用软件对于危机项目构成比例,以及各个时间段实际危急发生的周期进行分析。同时,对各科室危急报告量进行综合性的探究。结果:在此次研究中发现,就临床检验医学危机而言,出现最高的项目为血小板,占整体危机总数的16.8%,其次为白细胞,再次为血肌酐。危机报告集中在白天9:00至11:00。周二与周四危急报告数量相对较多,周日危急报告数量相对较少。重症监护部病房危急报告数量最多,其次为肾内科。结论:检验科室人员需要对检验医学危机制报告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进一步使各个科室能够对未及时报告登记制度予以落实,需要对于医学检验危机开展有效的评估,以此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的保证。

  • 标签: 医学检验 危机值管理 管理评估
  • 简介:目的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方法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双源双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4段椎体平均骨髓CT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P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均〈0.05).本�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虚拟去钙技术 骨髓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影响涉嫌酒驾人员乙醇含量呼气与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差异性的因素。方法 与本地执法部门联合 调查、调研,由执法部门 随机选出本区 3 00名涉嫌酒驾人员为调查对象,分别进行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检测和血液监测,呼气和血液中乙醇含量检测均存在差异,回顾其基本资料,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影响呼气和血液乙醇含量检查差异的因素: 59.2%是吹气和抽血时间差、 8.8%是个体差异、 7.8%是血液样本采集和保存方法、 18.8%是呼气式酒精检测仪、 5.4%是实验室检测条件。结论 涉嫌酒驾人员呼气和血液检测中乙醇含量出现差异的因素较多, 一方面:执法部门 要不断规范执法程序、规范检验流程、增强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另一方面:检验检测机构要适应形势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仪器,同时严格执行检测规范。只有两方均做好努力 才能 更有效 提高 涉嫌酒驾鉴定质量,避免因检测存在差异而出现质疑,最大程度保护当事人权益。

  • 标签: 涉嫌酒驾 乙醇含量呼气值 血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CT(DECT)融合图CT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血管内治疗(EVT)术后出血性转化(H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AIS患者EVT术后即刻DECT扫描的颅内高密度灶图像,以随访72 h内患者的CT或弥散加权成像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HT组和非HT组。测量AIS患者高密度灶密度最高处融合图、虚拟平扫、对比剂的CT和碘浓度,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测量者间的一致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定量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融合图CT与对比剂CT、虚拟平扫CT、碘浓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预测HT的诊断效能。结果最终共154例AIS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T组65例,非HT组89例。融合图CT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861(P<0.05)。非HT组与HT组比较,HT组融合图CT[59.40(54.84,63.05)HU与100.10(79.90,122.40)HU,Z=-10.87,P<0.001],对比剂CT[24.90(20.75,30.05)HU与66.60(47.10,84.15)HU,Z=-10.85,P<0.001]和碘浓度[1.10(1.00,1.30)mg/ml与2.90(2.05,3.65)mg/ml,Z=-10.85,P<0.001]均有增高,两组间虚拟平扫CT[33.60(31.80,35.70)HU与34.30(30.90,38.00)HU,Z=-0.50,P=0.6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图CT与碘浓度高度相关(r=0.99,P<0.01)。融合图CT>72.60 HU为诊断预测HT的界,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23%、95.51%,与对比剂CT、碘浓度预测HT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CT融合图CT可用于预测AIS患者EVT术后72 h内的HT,当不具备双条件时,可选择常规CT扫描颅内高密度灶的密度>72.60 HU作为预测HT的界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