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中药药效作用的实验中,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而不仅仅是一门教学的学科,对中药粗制剂的体外试验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实验的意义。但是如果在中药血清药理实验中出现实验处理不当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最为直接的就是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呈现假阳性或者是假阴性的问题。因此,要对中药血清药理实验中的各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解决策略,来提升实验的质量。

  • 标签: 中药血清药理学 实验方法 方法策略
  • 简介:摘要:探究性教学的本质是科学探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要作用。它是满足当前教学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药理教学引入了探究式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继续开展探究式教学,改革探究式教学的主题选择、课堂体验过程和评价体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持积极的态度。同时,探究式教学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为今后药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药理学 教学改革 探究式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 为了讨论、分析舒芬太尼的药理及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我院2018-2020年收治的病患中,随机选取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氛围两组进行研究,每组各50例,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其中参照组采用芬太尼麻醉,研究组采用舒芬太尼麻醉,在药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中麻醉的效果。结果 通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且舒芬太尼其麻醉、镇静效果均优于芬太尼,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舒芬太尼对患者进行麻醉具有更好的镇痛、麻醉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舒芬太尼 药理学 麻醉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黄芩是我国中医常用的一味药材,该药材属于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可在多种疾病(如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治疗中发挥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积极开展药理分析十分必要。

  • 标签: 黄芩 药理学 高血压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药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效果。方法:选取本校已学完《药理》课程的药学专业2019级医学生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实验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预习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对比两组实验在不同实验教学方法下的考核成绩、教学方法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药理实验教学中采用预习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实验教学方法,预习设计实验教学方法下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各项素质以及教学方法满意度显著提高,因此预习设计实验教学方法在药理实验教学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更具推广价值。

  • 标签: 药理学 实验教学 学生创新素质 培养效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临床中医学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针对中药材的药理研究也有所进步。杜仲属于临床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益气补血,强筋健骨、治疗腰膝酸软的疗效。与此同时,国内的高血疾病频发,杜仲的降血糖,调节骨密度,降血压的药效也引了医学界的关注。本次研究针对杜仲的临床药理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临床的综合用药价值,希望能够为我国的药理发展奠定基础。

  • 标签: 杜仲 现代药理学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舒芬太尼的药理及具体临床应用。方法:从2020年至2021年期间我院收治的患者中抽出70例外科手术患者,将其当做本次实验的对象,通过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芬太尼麻醉作为对照组,与舒芬太尼麻醉的实验组展开对比。以药理为基础,比较两组患者的用药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用药效果更好,VAS评分更优,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需要实施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舒芬太尼麻醉,镇痛效果更佳,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 标签: 舒芬太尼 药理学 麻醉效果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课程思政”协同“思政课程”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需求。药理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桥梁课程,在医学生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系统挖掘药理中隐含的思政素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医德教育、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政元素,构建药理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是当前药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药理思政教学现状,以抗中枢退行性疾病药物为例进行实践探索,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崇高医德、专业精湛的可信赖的卓越医学人才。

  • 标签: 药理学 “课程思政” 现状分析 实践探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与竞争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微课逐渐兴起并发展于临床,微课辅助学科教学引起了临床专业高度的重视。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其特点是在于主题突出、应用面广、内容精简等。在药理的教学当中采用微,采用微课教学模式,可以转变传统的药理课程,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此,本次研究中分析微课在药理学生中的应用效果,具体综述如下。

  • 标签: 微课 药理学 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药阿莫西林的药理机制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2021年6月-2022年6月阶段内,到我院就诊的消化不良患者,样本例数60例,在单双号分发法的分组原则下将这些样本进行分组,其中单号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组内患者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另外双号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组内患者采用西药阿莫西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16.67%,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西药阿莫西林能够有效地治疗消化不良,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西药阿莫西林 药理学机制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对“药物化学”和“药理”两门课程整合教学依据进行分析,从师资队伍、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内容等方面,具体说明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并就药学本科课程的整合做总结反思和展望,探索出一条培养药学人才的新途径,新方向。

  • 标签: 药物化学 药理学 课程整合 教学探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盐酸纳洛酮的药理以及临床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昏迷患儿,分成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昏迷患儿通过盐酸纳络酮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盐酸纳络酮 药理学特点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预测姜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潜在靶点,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相关文献及TCMSP数据库查询姜黄的化学成分,并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进行靶点预测;通过GeneCards、OMIM、TTD、Drugbank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NSCLC相关靶点,借助Venny图得姜黄与NSCLC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姜黄-有效成分-交集靶点-NSCLC”关系网络;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姜黄与NSCLC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得到姜黄456个有效成分靶点,NSCLC疾病靶点7171个,取交集得姜黄抗NSCLC的251个靶点。GO功能富集到影响生物过程的基因218个、分子功能的基因104个、细胞组分的基因91个,KEGG富集到PI3K-Akt、FoxO和HIF-1等信号通路及癌症中蛋白多糖的作用,从而发挥着抗NSCLC作用。结论 姜黄抗NSCLC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姜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 网络药理学 姜黄 非小细胞肺癌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健康问题备受重视。培养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性评价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与传统的“以一次期末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以反馈为核心、以促进学习为目的,更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的全方位跟踪和及时反馈,从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因而成为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药理是医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在国内,形成性评价在药理教学中的应用日臻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在药理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药理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标签: 药理学教学 行之有效 形成性评价 方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96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趋势和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估临床疗效及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伴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安全性。结果 较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及Hcy等指标检验数值较治疗前降幅明显(P0.05)。结论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cy升高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血压指标和Hcy指标,且不会造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同型半胱氨酸 高血压 药理作用 临床评价
  • 简介:摘 要:目的:利用网络药理的研究方法,探索浙贝母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搜索浙贝母活性成分及活性成分相关靶点,在 Uniprot 数据库进行靶点蛋白的基因校正后,构建“祛痰”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将其与浙贝母活性成分-靶点网络融合,获得浙贝母活性成分的抗炎作用靶点。结果: PTGS2 、HSP90AB1 、NCOA6在3个活性成分中均出现。结论:因此推测PTGS2、HSP90AB1、NCOA6、PTGS1是浙贝母祛痰相关的基因。

  • 标签: 浙贝母 祛痰 网络药理学
  • 简介:摘要:为确定蓖麻油下泻功能机制,通过网络药理方法分析蓖麻油下泻功能关键靶标并结合腹泻靶标,结果表明Cyclin-A2、Gamma-aminobutyric acid type B、receptor subunit 1、Bilirubin、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beta、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可能导致腹泻关键靶点。并结合病理实验结果分析发现蓖麻油可能通过影响脾胃功能而使小鼠下泻。

  • 标签:
  • 简介:摘要:葛根素是一种来自于豆科植物葛根中的成分,在冠心病、肾病等疾病中应用较多。而其主要来源于葛根的干燥根,也被称之为野葛,在《药品化义》中对其的认知是它的根能够甘主散表,用两三钱的葛根素就能够治疗肌肉处存在的疾病,葛根的味道甘苦,性心凉,对于伤寒、发热等症状能够有效的缓解,鼻干口燥,眼睛痛失眠等情况。从葛根的干燥根中提出的物质目前被制作成注射剂、胶囊、滴眼液等,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深受医疗人员、患者的喜爱,特别是在糖尿病、眼病中效果良好。

  • 标签: 葛根素 药理学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