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丘处机是金元时期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他的道教思想推动了全真的发展,并通过全真对中国道教的后期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融道、儒、释为炉是全真贯的宗旨与特质,而丘处机赋予了“合一”以新意。丘处机站在道教立场上对“合一”思想的推扬,既丰富了全真思想,也促进了传统道教的变革。

  • 标签: 丘处机 三教合一 影响
  • 简介:本文从修行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合一思想在刘明修道思想中的表现,同时指出合一是其修道思想的个突出特点。

  • 标签: 刘一明 三教合一
  • 简介: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面临着如何与中国道教、儒学调适的问题。同时,道教与儒学也面临个如何回应佛教挑战的问题。随着者之间的互动,最终达成了合一的社会局面。

  • 标签: “三教合一”思潮 《自知录》 中国 道教 佛教 儒学
  • 简介:儒教、佛教、道教是我国流行的大宗教,儒教的创始人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位教师,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著作有弟子辑的《论语》。佛教是由印度传来的种宗教,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前

  • 标签: 三教 三大宗教 曲阜县 释迎牟尼 陬邑 仲尼
  • 简介:南朝梁武帝在儒道佛关系上主张同源论和会通论,这点充分体现在他的《会诗》中。《会诗》首段自述少时学习周孔,第二段谓中年之后开始观看道家典籍,第段说后来研究佛教,第四段说由于众生充满分别之念而形成儒道佛的浅深不同。《会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却是梁武帝对宗教有关儒道佛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解读这首短诗可以成为了解梁武帝会通思想和他在位时期宗教文化政策的终南捷径。

  • 标签: 梁武帝 《会三教诗》 三教会通论
  • 简介:闻名中外的江西净土宗祖亭——庐山东林寺,背靠匡庐西麓山崖,傍带瀑布溪壑,清泉环阶,白云满塞。寺前有溪浣,溪上有亭座,亭额曰:“笑亭”。有槛联对,联云:桥跨虎溪,源流,笑语:莲开僧舍,世界,如来。

  • 标签: 东林寺 净土宗 源流 庐山 瀑布
  • 简介:本文以明末'合一'的社会思潮为背景,分析了莲池大师的观.大师以佛教为本位,以华严的圆融精神融通儒道思想,为佛教修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是这精神的集中体现.

  • 标签: 莲池大师 佛教 圆融精神 《自知录》 道教 儒家思想
  • 简介:论衡是唐五代帝王诞节庆生贺寿活动之,更是节俗史、宗教史、戏剧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白居易《论衡》是现存记录此诞节活动的较为完整的唯文献。以白居易文为核心,与相关资料相印证,可以勾勒唐五代诞节论衡的般状况:论衡者的宗教身份、角色常被极度关注,而具体名姓大多被忽视;论衡内容,常按照祝贺圣寿、娱乐帝王的目标,围绕经典展开;论衡方式,般由分座次轮流主持,按照对多展开;论衡过程中每座设有论主,论主不但要参与辩论,更要承担开场、过场、退场等环节过渡任务;为了在激烈的辩论中达到会同、祝贺圣寿的目的,诞节论衡很可能在庆贺开始前就进行论辩设计。更多还原

  • 标签: 唐五代 帝王诞节 三教论衡
  • 简介:《东西均》书是方以智中晚年的代表哲学著作之,在明末清初"合一"的时代思潮影响下,方以智以理想型儒家为旨归,提出了"归儒"的思想宗旨。他将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看作是理想中的"大成均",并通过对孔子"重学"思想的系统阐述、对"名教"的现实意义的哲学辩护,对"不虚生浪死"的死亡哲学思想的论述、鲜明而又系统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新儒学思想。《东西均》书融合佛、道与部分西方科学思想,体现了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而折衷其间"的学术理想。而其"折衷"的价值原则即是他心目中理想型的儒家。

  • 标签: 方以智 《东西均》 三教合一 三教归儒 理想型儒家
  • 简介:民国时期,袁焕仙与贾题韬等成立“维摩精舍”,其成员多为当时四川官绅、文士,以实践、研究禅宗为旨,可谓中国佛教史上第个禅宗居士团体。维摩精舍在弘扬居士禅学方面影响延及至今,为中国当代居士佛学开辟了条卓异之路。以维摩精舍为代表的民国成都佛教居士弘法团体,主张以佛为主融通,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既是民国成都佛教的大特色,更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或缺的页。由于这些特征,民国时期的成都佛教弘化已不再是传统的佛教弘化,而是应时应世发展出来的种禅体、显密并重、混融的佛教弘化,种旨在济世化俗、服务社会的佛教弘化。

  • 标签: 维摩精舍 居士团体 禅宗 融通三教
  • 简介: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将儒释道的代表人物绘于图之中,以此表示儒释道融合。众多留存至今的画作,表现了中国文化开放、包容、和谐、求同存异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宗教融合的美术见证。儒释道融合,是中国文化史的独特现象,也是宗教史的独特现象。留存至今的各种“图”,用美术的形式见证了中国宗教融合的历史。

  • 标签: 宗教融合 美术史 中国历史 中国文化史 儒释道 代表人物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与儒道二家的关系直处在非常复杂的互动之中,佛教方面要捍卫自己的核心理论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争取合法的生存地位;另方面,也要尽量协调与儒、道二家的关系,从教理、行持、制度等多方面,寻求与儒、道二家的会通之处,努力消弥与儒、道二家的严重分歧与对立。在历史上,参与讨论关系的佛教理论家非常多,本文则选取慧皎、契嵩、志磐等位非常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以各自所处特定时期的佛教历史为基本背景,分别介绍他们从本迹史观的立场对关系所作的论述,旨在说明佛教史家们对关系的看法与其所处时代佛教的现实情势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 标签: 本迹论 三教关系 儒释道
  • 简介:金丹派南宗第五祖白玉蟾以丹论名著于世,融通是其内丹性命思想的最突出特征之。他援儒入道,摄禅融老,强调炼形以养神、明心见性以合道,究其实质是欲以道为本,融合思想于炉,锻造出更为成熟圆融的内丹性命论。故其丹学呈现出圆熟、简要、通俗等特点,对后学影响深远,并对于南宗内丹学的实践与传播,以及南宗教派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白玉蟾 内丹 融通三教
  • 简介:由宗教所钟国发副研究员承担的上海市“九五”规划中长期项目的最终成果《华夏宗教的超越性突破儒佛道并存格局的起源》已经完成。2001年6月21日下午,在宗教所召开了由上海市宗教学会会长刘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严耀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刘仲宇教授、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业露华研究员、龚方震研究员

  • 标签: 儒佛道 宗教学 宗教研究 超越性 政教 研究员
  • 简介: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孔子差不多生活在同时代,但面对同样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子却提出了不同于孔子的解决方案。如果说,孔子提出了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倾向于用礼乐教化的方法来重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那么,老子则提出了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社会文明异化的批判,来解构仁和礼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约束而导致的人的异化,以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老子以后,道家思想经历了战国中期的庄子、秦汉之时的黄老、魏晋时期的玄学等不同的阶段。魏晋玄学以后,从道家学派史的角度看,道家学派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思想理论在与儒家和佛家的相互借鉴、融合与渗透中,主要通过道教学者对道家著作的注疏和对道教思想的发挥,而继续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并始终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而儒、佛两家对道家思想的借鉴、吸收和发挥(例如宋明理学和禅宗),是否可以在定意义上看作是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也值得做进步的深入探讨。本文主要探讨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曲折发展,特别是从道与儒、佛的关系中来揭示其曲折发展的特点、独特的社会作用,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 标签: 道家思想 曲折发展 儒佛道三教 现代意义
  • 简介:第六届全国基督教会议《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按自原则办好教会的主要内容有“四个必须”,其中个就是“必须努力增进团结”。“现在有些地方的教会或因宗派思想抬头,或因其他原因相咬相吞,打击异己,广大信徒对此深为痛心……”

  • 标签: 基督教会 耶稣基督 新生命 “四个必须” 人与神 宗派思想
  • 简介:牟宗先生基于宗密的禅致论,提出了以慧能禅与天台相匹配为最高的新禅致论,其基础在于以存有论为核心的哲学立场.但牟先生此理论有点可质疑之处:判标准转移、内之外别传与牟式禅致论之不足.经过质疑之反思,牟先生仅关注佛教义理的判标准被拓展为兼顾佛教义理与修行证悟的新标准,并依此判,得出禅宗较之天台宗更为圆融的结论.

  • 标签: 牟宗三 禅教一致 摄禅归教 摄教归禅
  • 简介:  风水理论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是和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中医同气相求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看风水,风水理论追求的实质是和谐自然的境界.  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居住环境中非常注意风水,风水学也叫堪舆学.有人根本不相信它的存在,认为它是封建迷信;有人说它的作用是心理上的.其实它不仅仅是心理上的作用,它是有现实意义的.只是因为它的微妙,不易为人们所认识.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破解风水之谜,看它是否有意义.……

  • 标签: 风水理论 同气相求 五行相生 相克 居住环境 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