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陈仁仁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全书共37.6万字,404页。是《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丛书的第三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与综论。概述了战国竹书《周易》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比较诸种出土易文本与易筮资料,认为竹书《易》是易文本从卜筮之书到意义文本或经典文本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并分析了《周易》文本早期形态展开过程的一些特点。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武汉大学出版社 经典文本 2010年 卜筮之书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简《周易》中的“歲”字进行了释读,兼释帛书中从“歲”旁的“越”字。

  • 标签: 会意字 讹变字 考释
  • 简介:从新昌县城驱车出西门,经茶壶(山交)、五四桥、庙前地到寺院门口下车,沿着丛林石阶登上大殿,石阶两边古树名木参天,浓荫蔽日。似乎进入清凉世界。前人有首诗点明了岩寺地形构造及其特点。

  • 标签: 南岩寺 新昌县 浙江 游记 佛教 宗教寺院
  • 简介:车子缓缓开进户县,透过车窗见远处峰峦叠嶂,岩崖如斧劈圭立.气势险绝,开车的可一法师说:“那就是唐代圭峰禅师驻锡的地方。”沿途经过香积寺、草堂寺、兴教寺、净业寺,分别是善导大师、玄奘大师、道宣律师弘法或驻锡过的地方,令人肃然起敬。在方圆不过几十里,竞有如此众多的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如海会云集一样汇集于钟南山麓,绝非偶然。

  • 标签: 随笔 玄奘大师 中国佛教史 钟南山 禅师 师说
  • 简介:<正>最近,一些学者在若于论著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黄老之学发源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和楚国,其最早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鹗冠子》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等篇。“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能否产生于秦国和楚国呢?这倒是个饶有兴味但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我想,只要结合历史实际,对这几部书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剖析,便会发现,以上那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难以立住脚根。现在把它揭露出来,目的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共同把对黄老之学的研究推向深入发展。

  • 标签: 黄老之学 吕氏春秋 吕不韦 秦国 战国后期 道家思想
  • 简介:本文是最近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竹书的初步研究成果.本文认为:1.从"数图形卦"分析竹书的卦符,由于这卦符纯以一与八这两数来表达,体现了与长沙马王堆帛书本同类的历史、人文水平,而稍晚于阜阳简本;2.竹书所以有"经"无"传",是因为尊"经"贬"传"的缘故;3.竹书的"同卦同类符号"即首符、尾符相同的文本现象,并不能证明"对立与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符号匚也不是竹书具有"上、下部分"的证明.本文对以上见解进行了有据有理的分析.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卦符 首符 尾符 经传
  • 简介:利用新资料探讨齐楚关系的发展阶段尚属首次.召陵之盟、城濮之战、断道之会、越国伐齐是文中所讲齐楚关系的四个节点,而其中最关键是在城濮之战失败中认识到齐在晋争霸中举足轻重,主动对齐友好;断道之会使齐认识到晋国势力深入河济及河济以南地区是齐的最大威胁,愿意与友好.齐楚大国牵涉面广,对齐楚关系发展阶段的探讨有益于先秦史研究向深度展开.

  • 标签: 先秦 清华简《系年》 齐楚关系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本《周易》筒35-36为《讦》卦,其“讦”字凡八见,传本《周易》作“蹇”,阜阳汉简本、帛书本均作“警”,汉石经则作“塞”;又王逸注《楚辞·离骚》、李善注《文选·辨亡论》等。则引《蹇》六二“王臣蹇蹇”作“王臣謇謇”,是“蹇”似又可通“謇”,异文甚多。《易传》释“蹇”为“难”,后世注家多从之。惟考时贤所论,颇有以竹书本之“讦”为正,释《蹇》为专言直谏之卦者。今不揣谫陋,拟为“蹇”之异文作一平议,并就文献征例、卦爻辞义、卦序结构、卦象诸端,考辨《周易》“蹇”之确义。

  • 标签: 楚竹书 周易
  • 简介:本文对道一脉中两项重要的思想史实进行考证,澄清以往相关记述中的错误。本文指出:程门立雪不在元祜八年杨时41岁,而在元祜三年杨时36岁;罗从彦师事杨时的时间不在政和二年罗从彦41岁,而当早于大观元年罗从彦36岁,元符三年罗从彦29岁时即已初见杨时。

  • 标签: 杨时 罗从彦 道南一脉 程门立雪
  • 简介:本文根据新出土的郭店简本,对其中的个别句子进行了新诠释.文章认为:"大植若屈"一句中的"植"字为户植,即门外挂锁的大木柱.屈,短也.原句意为:大的户植好像很短.可谓发为千古未发之义.文章还认为,"□(质)贞女(如)愉"句中的"愉"字即为本字,愿意为偷薄之乐.另外,文章还对其它三句作出了新的解释.

  • 标签: 楚简本 《老子》 “大植若屈” 释义 “植”
  • 简介:本文从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帛书《周易》 今本《周易》 《彖传》 《象传》
  • 简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公布之后,学界同仁已经发表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但对经文的释读,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本文以竹书本为参照,对经文的八条卦爻辞作了释读,讨论了易学史上有代表性的意见,提出了一些耐人寻味的见解.这对我们一步一步逐渐接近卦爻辞的本义,或许不无裨益.

  • 标签: 周易 楚竹书 释读
  • 简介:石经寺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成都市龙泉山东麓的同安镇石经村境内,距成都市区30公里。古刹约建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4),原名天成寺,为明中叶临济宗的代表人物山绍琦的道场和圆寂地,距今已有将近560年的历史了。

  • 标签: 道场 龙泉山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统 成都市 代表人物
  • 简介:结合帛书本和今本经、传,探讨了简遯卦六二爻辞文字的隶定、句子的断句、文义的释读,在综合诸家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对本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楚简 周易 遯卦 考释
  • 简介:竹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统治者如何以"超越"的境界和方式治民平天下,成为"理想"之"民之父母"的论述,是儒家学说中以"教"的形式,宣扬儒家"崇高"道德伦理的代表作.分析可见,所反映的主体思想,与所体现的孔子学说有较大的差异,而与子思、孟子学说有更多的联系和相近之处.的成篇,当在与和竹书等差相同时的战国中期,其间思想内容上的联系亦可说明.

  • 标签: 楚竹书 《民之父母》 思想源流 儒家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周易》简文中部份疑难字词提出解释,如将第十四简"可豫悔"、"猷豫"释为"歌豫悔"、"谣豫";释第二十一简"勿药有菜"为"勿药有瘥";释简二十四"■经于北涯"为"拂径于丘、洍"。并讨论第二简的"■"、第十五简的"■"等字。透过本文的讨论,对于许多《周易》爻辞的文义可以得到较清楚的理解。

  • 标签: 周易 楚竹书 爻辞
  • 简介:今夏赴闽,应著名家具收藏家傅瑞欣先生之邀,前往参观。傅先生收藏甚丰,但我独对四件珍贵佛龛感兴趣。傅先生说,明清家具中佛龛确实不多,因此专门留下来,放在家里欣赏。我曾经见过不少与佛教有关的家具,但是像这种精美的佛龛却是初次见到,很有眼福。

  • 标签: 佛龛 明清 南派 收藏家 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