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5 个结果
  • 简介: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作为目标的不同形式,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有待探讨。本研究试图考察目标性意图和执行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相结合之后,在调节情绪反应方面的作用。实验采用主观报告和生物反馈的方法对5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观看负性和中性图片时对自身情绪唤醒度的评价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在观看负性图片时其情绪唤醒度也显著低于控制组。(2)执行性意图组被试在各项生理反应指标上均显著低于目标性意图组和控制组,主要表现为形成执行性意图的个体在皮肤电导增加量、皮温降低量和指脉增加量上均显著低于形成目标性意图或不形成任何意图的个体。上述结果表明,相较于仅仅给出情绪体验下调目标的目标性意图,与表达抑制结合在一起的执行性意图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绪反应

  • 标签: 执行性意图 目标性意图 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
  • 简介:自然灾变是自然环境的突然或者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类造成重大的或者潜在的灾害,严重者甚至影响到生存。与平稳的自然环境相比,灾变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具有急剧性和波动性。尽管有些灾变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其社会心理后效却相当久远。

  • 标签: 心理反应 环境影响 自然灾变 自然环境 社会心理 波动性
  • 简介:齐鲁两国实行不同的建国方针,齐国实行"因其俗,简其礼"即因袭沿用原土著东夷族的礼俗.而鲁国实行"变其俗,革其礼"即用周礼变革原土著东夷族的礼俗.两种迥然不同的建国方针,在葬俗中充分反映出来.主要表现在齐国沿袭原土著莒国等东夷国,大量使用以人殉葬的葬俗.而曲阜鲁故城内,129座两周墓葬中,仅有一座墓中殉葬一人,证明鲁国基本上废除了殉葬陋俗.

  • 标签: 齐鲁 “因其俗 简其礼” “变其俗 革其礼” 葬俗
  • 简介:燕齐风俗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表现为燕齐两国都有崇尚勇武的风俗,不同之处表现为燕人重义气,而齐人不拘小节而矜功名;燕人重友轻妇,而齐人较重视妇女在社会上的作用和作用.

  • 标签: 风俗 崇尚勇武 重义气 不拘小节 矜功名 重友轻妇
  • 简介:孟子和荀子在运用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治学风格,如孟子重师承,荀子重吸收、运用和发展。他们学风的不同,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讲,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处于不同的学术氛围之中,并有着不同的学术渊源;从主观方面讲,二人的个性差异,学术思想的不同,对孔子推崇程度的不同等,都是值得重视的因素。

  • 标签: 孟子 荀子 孔子 学风
  • 简介: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三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三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三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颜回 子贡 子路 才具性情 道德修为
  • 简介:孟子和苟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教育思想的道德基础。在教育方法上孟子强调由内而外,“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而苟子强调外在的礼义教化,“隆礼”、“尊师”。他们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儒家的“仁政”。

  • 标签: 孟子 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性恶论
  • 简介:日本佛教据说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由朝鲜半岛的百济传入。日本推古天皇时期,圣德太子(574—622)摄政,笃信佛教,以佛教教义的根本精神即和的精神为基础,制定了十七条宪法,用来治理国家,从此日本人开始尊敬三宝,即信奉了佛教。

  • 标签: 净土思想 《四帖疏》 净土教 往生净土 净土宗 净土真宗
  • 简介:齐鲁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比较苗晶山东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涵,如从该省东西部、南北部比较而言,在曲种、剧种、歌种及其风格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甚至有着明显的不同。究其原因当然有诸多因素,但追根求源,我认为其中关键的因...

  • 标签: 音乐文化 民间传统 民间音乐 道教音乐 民歌 东夷文化
  • 简介:本文依照文化比较的共时、对等原则,初步考察了中西义利思想的源流和同异。说明道义与功利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历代学者长期思考、论争不止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西方思想家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中西方思想家大都力图从理论上解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道德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以指导人们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给社会需要以理论的满足。在古代,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于道义和功利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他们大都强调精神生活的价值而贬斥物质生活的意义,都强调群体利益、道德原则高于个体利益、经济利益。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西方古今相承的思想传统;重义轻利不仅是中国古代而且也是西方古代的传统思想。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方打破了千百年来的思想传统,而中国则始终保持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也就是从这时起,中西义利思想才迥然不同,呈现出根本的差异。

  • 标签: 义利思想 个体利益 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 群体利益 个人利益
  • 简介:<正>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人学”,而借以反映这一基本特点的基本范畴便是“仁”。自原典儒学创始人孔子将“仁”加以系统化、哲理化之后,“仁”便成为展现早期儒学“人学”内容的重要范畴。“仁”集中阐述了为人的规范、待人的方式、修己的途径,明显体现了作为人的个体人格的价值、理想和归宿等,究其实质,就是儒家倡导的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伦理精神。而要把这种道德观念转变为道德行为,伦理精神转化为伦理行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忠”。笔者以为“仁”固然是中国早期儒学的重要范畴,但是,在强调“仁”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忠”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早期儒学中的重要性。“忠”发端于殷周,至春秋战国时与孝、仁、义、礼成为重要的伦理范畴。后汉马融撰

  • 标签: 早期儒学 重要范畴 道德行为 伦理道德 天皇 日本人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 标签: 政治波普 波普艺术 20世纪80年代初 苏联解体后 中俄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孟荀人性论比较黄宝先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和讨论的热点之一,学术界对其基本内涵等方面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二者的比较上人们都把性善论和性恶论当成两种对立的人性论,认为二者没有什么相同之处。然而,笔者认为性恶论和性善论的对立仅仅是一种...

  • 标签: 人性论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孟子 人性善恶
  • 简介:<正>荀子和他的学生韩非、李斯都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荀子和韩、李虽为师生关系,但他们的思想学说却颇不相同。因为韩、李曾经师事过荀子,所以向来不少论者认为韩、李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治思想,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有人明确提出,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由礼到法过渡的桥梁。有人把秦始皇、李斯所实行的一套政策,也说成是来源于荀子的学说,甚至把焚书坑儒的责任也算到荀子的帐上。谭嗣同指责荀子的思想“一传而为李斯,而其为祸亦暴著于世”(《仁学》)。梁启超也说:“曾谓李斯坑儒之祸,发于荀卿亦非过言也(李斯坑儒,

  • 标签: 荀子 李斯 韩非子 比较研究 思想史 思想体系
  • 简介:<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往大处说,它是中西两大思想文化传统经过激烈碰撞而相互融合的产物。因为从根源上讲,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哲学分属中西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哲学基本理念如本文所要讨论的实践概念上更是如此,任何深入的研究都必须放到中、西、马三大思潮相互作用的大背景中进行。这样我们对毛泽东实践概念的研究就成了一种比较研究。这种比较共有

  • 标签: 实践概念 毛泽东著作 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 道德实践
  • 简介:一"正义"二字联用,在中国现代为多,中国古代则通常单用一个"义"字,主要是儒家讲得多。最为耳熟能详的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最为人不齿的则是"见利忘义"。

  • 标签: 正义观 源头 中西 中国现代
  • 简介:中西传统书籍装帧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一个内敛,一个华美的两种不同风格。因此,分析中西方传统书籍装帧在装订工艺、装帧材料、装帧艺术三方面的差异,并从纸张、审美心理、思维方式、商业社会形态、中国传统装具等方面,探索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装帧艺术的原因。

  • 标签: 中国传统书籍 西方古典书籍 比较 原因
  • 简介:通过对361名具有不同的学科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被试进行学习观的测查,发现不同经验群体在学习的可控性、学习的速度、知识的组织性以及知识的稳定性等学习观的四个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 标签: 不同经验群体 学习观 从业者 大学生 学习能力